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时评 |
节日文化的全球化
○许石林
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根据WTO谈判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何茂春先生的观点:人类为了共同的、整体的安全,也必然会走向全球合作,即全球化。就是说,人类目前尽管还存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和争执;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政治制度之间还在不停地掐、不停地斗,但人类发展的趋势是共同面向外星系,因而整体的安全就必然促使人类加快全球化、尽快团结在共同的安全利益的大旗下。这样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成为不难理解的必然,如此,区区的中国与外国、东方与西方的个把节日的区别,还算什么大事儿呢?还争执个什么劲儿呢?
由于信息的快捷和交流的畅通,中国人、中国的城市人快速地接受了西方的节日。节日的流传,犹如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从强势流向弱势的。不然,有谁见过哪国人主动过比自己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节日?之所以淡漠自己本民族的节日,也是自身经济文化的相对孱弱和不自信,加上新鲜好玩,转而过别人的节日。中国人多年批判崇洋主义,并蔑称为媚外,这是站在民族文化尊严的立场上的道德评判。即便如此,洋节日还是畅通无阻地成了许多中国城市人、城市年轻人接受的节日。这中间,商家的追逐商业利益的蛊惑和煽动是起了重要作用的。试想:如果洋节日没有鼓励消费的空间,洋节日会那么快地走红吗?当然,商家从自身的角度,并无错误。要知道,只有商家才不会无缘无故地瞎炒作。而无论是城市年轻人主动地投怀送抱过洋节日,还是商家的炒作推动渲染洋节日,至今中国大部分过洋节日的人,是不太懂洋节日的文化内涵的。比如所谓“情人节”,一般人除了口头浪漫浪漫地瞎起哄,玩一玩,再无其他。过节日要玩、要轻松,是当今世界潮流的节日过法儿。中外的节日也从来都是不停地流变着过的,虽然各自有一些类似规定动作,但也是根据风气不停地微调着过、来回调着过的,很少有泥古不化地过的。因此,不必苛责当今城市年轻人对洋节日的肤浅性热衷。节日的流布,既不必紧张害怕,也无须堵截阻挡。自身强大,必然影响他人,自身尚未强大,但文化历史尚有优势,也不怕别人覆盖改造。所谓文化保卫战,精神可嘉,方法要得当。
依我之愚见,大致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是让人在轻松之中,还要对自己有所节制和自我管束的,即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类似氛围的、文化的强制性动作,让人在某种约定的为人规范和标准面前,好好地检点检点、比照比照、纠正纠正,让人通过过节,把自己修正得更像一个中国文化中所规划的“人”。这就是一切中国节日的要义所在。而我不了解的西方节日,给我的感觉(可能是错觉)也有上述成分,但更多地是让人玩乐,放松,不像中国节日那么强调很多文化的、伦理的、秩序的种种东西。因而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年轻人那里,洋节日过起来更加不累,更加轻松。再说,过别的民族的节日,即使过歪了、过走样了,也不会负什么文化道义上的责任,万节归一,那就是一个字儿:玩!
也可以说,在当今中国城市年轻人那里,中国传统节日,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而西方的洋节日,也许是不能承受之轻。这是当今年轻人承传节日文化的关键和问题。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节日文化的交融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在当今世界文明条件下,变得更快了,使节日内容变得不稳定。节日之间的交融是文化的交融。从中可以看出全球化的意思。我在加拿大的同学殷剑梅说:在加拿大,许多西方人过中国的春节比过当地华人还认真,一板一眼地,生怕自己过得不像中国年。站在中国人的文化本位立场上,有人也许可以感慨一句:礼失求诸野。
中国人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现在也越来越有条件有信心了。全球化不是纯西方化,在人类未来的全球化趋势里,谁的文明强势,谁就是人类共同学习的文化。而中国的节日精髓,即让人在欢娱轻松中将自身修正成为更高级的人,我看应该成为全球化中的节日文化内核。
2006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