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来的“仇富心理”?
○许石林
凤凰卫视访问中国大富豪刘永好先生,谈到中国人的“仇富心理”。
中国人有“仇富心理”吗?
我认为没有,从来没有。全世界都没有“仇富心理”。嫉妒之心不算。
怎么会有“仇富心理”呢?人自然不会仇自己富,这里所说的仇富,乃是仇他人之富。而没有道理的仇他人之富,就是嫉妒,不能算是真正的仇富。
人都爱富,连称赞“安贫乐道”的孔圣人也不例外,他老人家说过:“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道。”(《论语·述而》)只要能致富,那怕给人做辛苦下贱的事(如执鞭之士、如蹬三轮),孔夫子也欣然前往。如果追求不到富,那只好弄自己的学问了。可见孔圣人把发家致富是放在第一位的。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孔子不愧为大圣人,对世道人心、人之常情是深入洞察并真切地理解的,在他看来,人只有“恶贫贱之心”,而无仇富之心。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因此,孟子主张人要“贫贱不能移”。这也只不过是孟子的主张而已,实际上,正因为孟子看到一般人都很容易因贫贱而移,才呼吁和制止人不要那样没出息。
春秋时管仲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至今仍广为人引用,可见千古认同。是啊:人有了钱,活得滋润体面,就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脸面,因此知礼节,在礼节的包装和维护下,更能体会有钱的感觉,所以,维护礼节成了有钱人的自觉。再说,礼就是秩序,有了秩序就安宁,只有有钱人才希望安享富足,而穷人、无产阶级要这种安宁与秩序干什么?无产者要打破的就是这种安宁与秩序。因此,吃得好、住得宽、出有车、入有仆、衣着光鲜的富人家,很需要知礼节、懂秩序。穿鞋的希望路平,光脚的不怕泥泞。至于“穷人多礼”则是穷人为了脸面而对富人的模拟,类似“富人模仿秀”一样令人心酸。
从古圣先贤那里了解到对人性的本质剖析,就不至于面对表面现象而瞎猜。因此可以说“仇富心理”是没有的,是不成立的。
但有钱人为什么感到它的存在呢?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爱富贵,但不是财迷,不是唯财至上者,不是什么钱都敢拿。如果这种富贵是“不义”得来的,则孔老先生就很鄙视,视之若浮云一样,若狗屎一般。他虽然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他虽然说:“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然而“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什么叫“不以其道”?就是“不义”。富贵,但是靠不义得来的,孔子就不跟你玩儿,请喝酒吃饭桑拿卡拉OK打高尔夫也不去;同样,用不义的手段“脱贫致富”的,孔子也很看不起。
由此可知,所谓“仇富心理”,非仇富也,乃仇不义也。
但要具体分析,这个“不义”,包含着不同的理解:一般人潜意识里的“不义”与孔子所指的“不义”,不完全相同。一般人的“不义”,除真正的不“义”外,还有(可能更多)因富者之所以为富的机会与规则不平等引发的仇视心理,也包括对方的“不义”在先以致富,而自己虽早有“不义”之心,但行动迟了一步,让他人的不义占先以致富,因此仇恨之。
那么,此仇富者,亦非真仇富也,乃仇其富之所以为富也,即仇恨、鄙视有钱人之所以有钱的原因,更仇恨其发财背后的猫儿腻、仇恨鄙视其不要脸的第一桶金。
有钱人可以有千万条在桌面上讲得通的理由,但只有大家心照不宣的理由才是消除仇富心理的根本理由,杂志上的专访、电视上的谈话等等面儿上的话说多少都没有用。因此,想消减仇富心理,须从此下手,比如捐款,做公益事业,增加自己“义”的成份,平衡他人的失衡心理。
至于卷了不义之财,跑到加拿大过住别墅、打麻将的优裕生活的贪官污吏及其后代们,则就不单是全民共仇之,而应该举国追杀之。
有钱确实是好事,古语云: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钱,连再浪漫的爱情也悬乎。秦腔名丑阎振俗先生有一段独角戏,说的是胡宗南攻打延安,兵败逃跑,军官们连狮毛太太(头发烫得像狮子一般,故曰“狮毛”)也不要了,太太们高跟鞋掉了,腿划破了,旗袍裂口了,脸面也顾不上了,饿得在路边喊叫:“谁能给奴一斤馍,奴就跟谁一块儿过!”
可见,吃饱吃好比什么都重要。因此说,富就是好,求都来不及,哪里来的“仇富心理”呢?
2003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