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中人不会说:“谢谢你!”(组图)

(2008-02-27 23:42:51)
标签:

孝子

媒人

谢字

大舅子

秦声

陕西

关中

方言

丧事

分类: 乡土记忆
 

    关中人不会说:“谢谢你!”

 

                ○许石林

关中人不会说:“谢谢你!”(组图) 

    陕西画家陆先生的大舅子在外省任大干部,陆画家搬新家,大舅子派车从千里之外送了一套红木家俱,最让画家高兴的是那张仿明式大画案。陆画家打电话给大舅子,满口陕西话:“大哥,你看你!你咋弄哈(下)这事嘛?哎呀!你看你这人,真是……咹!”对方误解了,生气了,将电话挂了。半日后,画家岳母打电话来责问:“你这人咋回事儿?你大哥费了牛大的劲儿给你弄了一套家俱,你还不高兴?”陆画家慌忙解释,哭笑不得:“我高兴我高兴!我打电话给大哥,就说是太那啥……费心了……”到底没有说出一句“谢谢”。

    我们陕西关中方言是没有“谢谢”这两个字的,即没有面对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用陕西话说:“谢谢你!”

    用陕西话说“谢谢你!”或者“多谢”,听上去分别如普通话的读音:“歇歇腻”和“朵歇”,很像是秦腔戏里的路遇情节或者才子佳人之间的应答。生活中这么说,显得很滑稽。更主要的,显得很假。

    陕西话“谢谢”这两个字,如普通话之“歇歇”发音,头一个谢字读一声,第二个读轻声,陕西人发这两个音,口腔鼻腔咽腔器官夯得不够瓷实,声音虚飘、轻巧,有违秦声之精神,因而不取。也许是要向对方表达谢意,应该用最瓷实的发音才显得诚恳,既然秦声没有相应的音,就慢慢地不说了。选择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上是塑造地域性格或者说形成地域文化的过程。

    陕西人不会说“谢谢你”,当然有表达谢意的方式——

    男女婚嫁,礼成后,有隆重的谢媒仪式,别的桌是九个菜,给媒人席上十个菜,叫“十全”。新郎新娘举着酒杯,斟满,恭恭敬敬走到媒人面前,司仪高声喊:“谢媒哩!”媒人接过酒杯,自饮,也可以请人代饮。三杯过后,分别是新郎新娘的父母代表家人亲友谢媒。最后,媒人打趣儿:“媳妇娶过房,媒人撂(或者:撇)过墙!好好过你的日子吧!”

    安葬老人,孝子们排着长队,听引孝子的人喊:“打(造)墓的、抬轿的:孝子在这儿给你们磕头哩!”“抬板的、掂锨的、吆车的、拉砖的:孝子给你们磕头哩!”在坟地安葬祭奠已毕,回到村里,孝子转街,见人聚集的地方也磕头答谢。回到家里,引孝子的对家里干活的喊:“前头的、后头的、搭锅的、烧火的:孝子给你们磕头哩!”“提笼子端盘的、抹桌子倒茶的,择葱的、剥蒜的……”这时候旁边有个人说:“还有我呢!”引孝子的一拍对方脑袋,接着高声喊:“还有这样胡球转的:孝子给你们磕头哩!”

关中人不会说:“谢谢你!”(组图)

    我父亲懂医,每到逢年过节,方圆几十里总有人拿着点心盒子或者烟酒上门来,我们那儿把这叫:看先生。看先生就是谢先生。谢谁不说谢,说看。类似还有看匠人——请匠人盖房或者为老人做寿材,亲友要上门看匠人。我妈至今说起同村一个老人曾经在某年的中秋节给我父亲送来一盘包子,赞不绝口:面细、皮儿薄、馅儿讲究、手工漂亮精巧,连灌包子的佐料酸醋辣椒水也带来了,香喷喷地,令她多年不能忘。看先生的来了,坐在那儿喝水聊天,几个小时或半天,不说一个谢字,甚至也不提我父亲曾经为他们家谁看病这件事儿,彼此却都清楚明白。

    别人帮了忙,家里老人提醒:“你到谁那儿去坐一下嘛!”坐一下,即去感谢感谢他,看看他。

    你给谁家的孩子介绍了一个对象,或者是帮忙找了个好学校、安排了一个工作,家长带着孩子上门来,顶多说一句:“今儿来,教娃把你看一哈(下)!”即再也不说沾谢字的话。

    也有一个人当面向另一个人表示感谢的。一般越是感谢对方,话越少,面对要感谢的人,一个大男人会显得比平时笨,比平时弱智,眼睛里充满纯真、憨厚的神色,甚至有点发傻、有点羞涩,很不会来事儿。越是感谢谁,越不会面对谁说漂亮的话儿。往好处说,这是面对自己要感谢的人,陕西人会一下子回归到最诚朴实在的状态,越是漂亮的话,越仿佛显得虚滑,因而不屑。往不好处说,这就是一个不会掌握分寸、拙嘴笨舌的人群,死板、一根筋。

关中人不会说:“谢谢你!”(组图)

    不了解这个情况的人、没有在陕西那个环境里生活并了解这种性格的人,跟陕西人交往,很容易生出误会来。很多陕西人走出陕西到外地混,往往就因为这个,不容易混出名堂。当然,这些说的都是大概,不是绝对的,陕西人里面也有口蜜会说的,也有很会说话、很会舔肥沟子捋瘦球的。

    幸亏有了普通话,才使陕西人跟外界交往有了表达谢意的通用语言,普通话的“谢”字,发音用劲儿,往下砸,很适合陕西人。

    现在受新文化影响,城市人也已经开始用陕西话面对面、我对你、你对我直接说“谢谢”,但都不自觉地加一个类似叮嘱式的附加音,如“谢谢你哦!”或者“谢了哦!”,“哦”前面须有极其短暂的停顿,如“谢谢你、哦!”后面这个音“哦”在此处读普通话之四声:傲。这个音要砸实在,是对前面虚飘的“谢谢”两个字的充实和补救,越重越诚恳。如果不停顿,联在一起说出来,就成了网友之间发嗲的意思了,恰与陕西方言相反。这一短暂若无的停顿,仿佛使你可以盯住对方看,“哦”有叮嘱之意。

    跟我同在一栋楼上班的陕西小伙儿李剑南,是个体育记者,也写电影评论,文章写得很好、很有灵气,有一回我上电梯碰见他,说:“剑南,看了你最近写的几篇文章,很好啊!”剑南原本是背靠着电梯角站着的,听了我的话,就把身子向后矬去,屁股抵住电梯拐角,双手抓着两边的扶手,一只脚还向后勾去,低下头,又抬起头,眼睛里有一丝羞涩的谢意,冲我简单地笑了一下,口里发出一声类似叹息的声音,又低下头,就那么别别扭扭地上去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陕西人:他首先认为我夸得对,他也觉得自己写得好,我的话他接受,想说谢谢,又不愿意说出口,说出来就生分了。他不愿意虚伪地表示“哪里哪里”之类的敷衍,但他确实谦虚,他的上述肢体动作,完全是一个谦逊姿态的全方位自然显示,但没有说出一个字来。

    你说这孩子,幸亏我不是外地人,幸亏我不是他的领导,否则会生出什么别的想法来!

    陕西人的文化,或者说陕西人的性格,有一个深深的默契:“亲不言谢”。就是说,陕西人面对自己真要感谢的人,从感情上就自然地就和你亲近了,甚至就当你是亲人了。越是亲近,就越自觉地不虚狡、不浮飘,不会说客套应酬的话,感情质朴得一下子回归到近乎混沌状态,舌头仿佛变厚了,陕西人说:“嘴翘得不会说。”翘,意思是像木板受了潮,翘得走了型,不听使唤。亲戚本家之间,是绝没有说谢谢的,你对自己的伯叔弟侄、娘婶姐妹、姥舅姑姨等等说谢谢,会把对方吓一跳,或者以为你有啥毛病呢。关系好的同学、朋友,也不言谢,甚至对老师,都不说谢谢。你一说谢谢,对方会感到失望甚至心痛,弄不好会招来一顿骂,因为他从这两个字中感到你和他的关系还不够亲,因为你还那么客气。这两个字,有时候反而把人与人的关系隔远了。

关中人不会说:“谢谢你!”(组图)

    当然,也有对很亲近的人说谢谢的,但那必需是说成玩笑式的,即说了等于没说,一定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以一种玩笑、顽皮的方式表达更亲近的意思与感情,切不可当真、正式地说谢谢。

    面对亲人、亲近的人,谁嘴里头还花花地说客套话,陕西人说:“这人精乞得很!”或者说:“这人是个精乞串串。”语中带有明显的鄙夷。“精”、“乞”两个字连在一起,让人想起“精明地乞讨”这样的意思,以表面的精明对人,而另有他图,在陕西人看来无异于乞讨,因而鄙夷。

    “亲不言谢”——判断一个陕西人是不是谢你、感激你,有个简单的办法:看这个人是不是面对你变得比平常笨了。

 

                                                                     2003年11月3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