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尚未成功,市场还需努力

标签:
咖啡发呆咖啡市场文化经济杂谈 |
分类: 咖啡新闻 |
咖啡是一个很特殊的市场,一直以来就和文化二字唇齿相连。然而,文化历来就是一个经济社会下的后产物,在间接中我们也可以嗅到咖啡和经济间密切的关联。
纵观历史,咖啡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一个地区的文化开放度亦步亦趋,不分先后同时发展,几乎可以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指示剂。咖啡的发展史甚至可以折射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在近500年,咖啡发展在欧美等国和亚洲国家走了完全背道而驰的两条路,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这对商业模式和对社会发展属性判断来说意义深远。
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台湾和大陆,咖啡推广都走的是一条精英之路,是由社会上层人士和外国人希望将传统东方文化快速西化的一种强烈潜意识行为,是自上而下在“硬性”推广一种完全没有群众基础和社会需求的饮料。相反,欧美的咖啡普及历来就是自下而上的大众运动,因此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与麦当劳这种缺乏文化内涵的快餐能开遍全世界不同,世界最大咖啡连锁的星巴克主阵地都是在咖啡或者咖啡馆文化传统不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中国大陆、英国等。尤其在亚洲,咖啡馆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的标志,其表现为装修时尚和价位高昂,而买来的文化历来就不便宜。另一方面,虽然去咖啡馆成为时尚,咖啡本身却很难在亚洲推广成为主流饮料。
例如台湾的85度C,虽然名字用了个咖啡温度来起,但是卖量最好的还是珍珠奶茶。咖啡作为一个文化的象征但又没有客户基础,基本就是一个噱头。咖啡产业只有走入大众才有可能迅速发展,咖啡馆只是咖啡业中的一支,大众只有接受独立精神、创造和自由理念才可能需要咖啡。
咖啡是一种功能性饮料,有一个临界点,一旦达到这个临界点,咖啡消耗量会迅速增长。台湾已经达到临界点,但是在临界点上徘徊很久,这也反映了台湾社会本身的一种属性。同时,台湾受到大陆文化的反向影响,咖啡业甚至有减速发展的表现。
大陆的咖啡市场就是最典型“雷声大雨点小”的亚洲市场,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品牌都进入或者准备进入大陆,本地咖啡馆雨后春笋,起来一批死一批,一浪接一浪,后浪还比前浪高。挣钱的主要是设备供货商和咖啡烘焙商,终端咖啡馆经营举步维艰。
由于市场太小,作为一个产业,咖啡市场可做的内容有限,市场没有深度,国际品牌如星巴克和Costa Coffee基本垄断有限的现有成熟客户群体。台湾的咖啡发展史要比大陆早至少30年,然而,一方面没有摆脱亚洲咖啡产业的宿命,另一方面,因为与大陆的近亲,出现了文化上的反作用力,进一步抑制咖啡产业的大众普及(美国年人均咖啡消耗量4.24公斤,日本3.29公斤,韩国2.17公斤,台湾1.03公斤,大陆 0.01公斤)。
在大陆咖啡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西方品牌依然会一家独大。无论台湾还是大陆,本地品牌多是走边缘路线,靠价格、灵活度甚至挂羊头卖狗肉的方法与国际品牌竞争,爆发性强,可持续性还有待考验。
总之,咖啡产业与一个地区的经济模式、政治结构和大众思维方式有直接关系,这才是咖啡本身的文化内涵所在。一个文化的建设没有办法与高楼大厦筑建的速度相媲美。从事咖啡行业的成功者有,然而,要审时度势,精于和了解这个产业,不论在台湾还是大陆都一样。
来源: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1-16/content_8049074.html
*****************************************************************
发呆咖啡——无咖啡,不生活。
地址:北京朝阳区望京科技园区望京东路8号 锐创国际大厦A座大堂
电话:010-84177172
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daicafe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fadaicafe
搜狐微博:http://t.sohu.com/fadaicafe
腾讯微博:http://t.qq.com/fadaicafe
网易微博:http://t.163.com/fadaicafe
点评发呆:http://www.dianping.com/shop/61782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