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发呆咖啡
发呆咖啡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685
  • 关注人气:5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缺什么也不能缺咖啡的匈牙利

(2012-01-20 12:06:59)
标签:

咖啡

发呆咖啡

咖啡馆

匈牙利

布达佩斯

文化

休闲

旅游

历史

分类: 异域咖啡

缺什么也不能缺咖啡的匈牙利



  匈牙利人爱喝咖啡在欧洲是出了名的:一是经常喝,天天喝,喝的人比例大;二是形成了一套规矩,咖啡族去专门的咖啡馆,有固定时间,喝某种特定种类咖啡;三是成为生活、工作、爱情甚至革命的组成部分。

  地处温带的匈牙利不产一粒咖啡豆。当年在外汇极其紧缺的年代,进口咖啡的钱还是要留出来的。一位领导人曾说,匈牙利缺什么也不能缺两样东西:一是工人不能缺肉,二是知识分子不能缺咖啡。否则这些人就要上大街。


咖啡道


  匈牙利人喝咖啡有套规矩,就像喝茶有茶道。咖啡豆要新磨,咖啡要新煮。食品商店门口都有部磨咖啡豆的小机器,供人们免费使用;家里都有咖啡壶,要喝时才煮。在咖啡馆,等客人点了咖啡后,服务员才用咖啡机现磨现煮,杯子要温热。端上来的咖啡要“黑得像地狱,香得同情人,诱得如魔鬼”。相当于小茶杯半杯的咖啡放在托盘上,旁边是一个小匙子,两块方糖,一小盒牛奶。咖啡对上奶后就显得醇厚、平和。一般一开始不喜欢喝咖啡的人,先可多对点奶,味就不冲不苦。我也是这样逐渐习惯的。有时一天要去好几个地方,不喝盛情难却,以致后来喝牛奶也要加点咖啡,一天喝上二、三杯也不至于睡不着觉。

  土豆烧牛肉是匈牙利的名菜,要是再来一块猪排,喝上一杯清咖,那种惬意劲就像中国人吃完红烧肉加米饭,再喝上一杯龙井茶那样。

  不过,我现在去咖啡馆,就要“卡布奇诺”,咖啡上加奶白,喝起来醇和可口,简易方便。大多咖啡馆同时还上一杯清水,喝完咖啡可清口。讲究的饭店还给女士端上蜂蜜代替糖,说句“喝了蜂蜜更美丽”的恭维话。匙子只是用来拌糖的,不能用来喝咖啡,也不能用嘴添,否则会被人视为“老外”。上了瘾喝咖啡的人,既不放奶,更不放糖,喝原味,叫“喝清咖”。

  喝咖啡,要慢慢品尝,就像《红楼梦》里妙玉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解渴,三杯饮驴。没有人连续喝二、三杯咖啡的。自然,随着社会发展,有些习惯也在改变,人们在家里大多已喝速溶咖啡,简便省时间。但也有守旧的,非咖啡豆磨的咖啡不喝。现在的超市里就有这种咖啡馆,二、三十个精致的口袋放在小木桶里,里面有各种名称的咖啡豆,绝大多数从拉美进口,可以随点随磨随喝,这些名称对我来说简直就像天书,像欧洲人进了我们的茶叶铺。但讲究的人是绝不含糊的,如同我们某些茶客。

  欧洲人说“请您喝咖啡”,无非就是想找一地方同您谈事或聊天。他们极少请人去家里或像中国人那样好客请吃饭。这种方法简便省钱省时间,有许多优越性,我很欣赏。当记者时,我有许多朋友,我们相互邀请。一说喝咖啡,我就高兴,因为我们有约:一是交换新闻,二是发表评论。大家都很忙,没有时间聊大天。在这种交往中,朋友也吐故纳新。喝咖啡的人,多不是在品尝咖啡,而是在品味对方的谈话。

  有时间品尝咖啡,也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无论是在朋友家里作客,还是在总统府、部长办公室里采访,女秘书端来一杯洋溢着浓郁香气的咖啡,飘着淡淡的氤氲,接在手里的温润似乎即刻感到主人的好客。小啜一口,苦后回甘的余韵,令人对事业、对人生引起无限的联想。还有那种在紧张的采访之前偷得的片刻的轻松心情,或由咖啡逗起两句风趣笑话,顿使气氛活跃,松弛。一位西方同行风趣地说:“我们的稿子里都熏蒸着咖啡香”。自然,最难忘的还是在多瑙河畔农家喝咖啡:柔和的灯光下,面对着兄长般的目光,花白的头发,刀刻似的皱纹,我会无言以对。啜饮品味,甜酸苦辣,尽在不言中。沉默许久,亚诺什大叔忽然慢条斯理地说:“生活,就像一杯咖啡,甜苦间杂,苦甜交替。”


布达佩斯咖啡城


  十九世纪初叶,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曾被一帮有闲阶级称之为“咖啡城”。奥地利和匈牙利达成妥协后,匈牙利曾有过一段时期的辉煌。投机取巧的商人,闷得发慌的贵族,都要找一个自得其乐的场所,多瑙河畔的咖啡屋应运而生。借咖啡寻找机会,借咖啡消磨时光,聊大天,形成了一个咖啡族,就像我们四川人喝茶摆龙门阵。据说,匈牙利人今天讲话被认为比较啰嗦,跟他们在喝咖啡时无话找话养成的习惯很有关系。

  可以很确切地说,布达佩斯今天有点档次的咖啡馆都是当年的遗物,老得像古董,因而它们也都有一部记载着该市荣衰兴亡的历史,以至演绎成咖啡文化。布达佩斯的咖啡馆,很难说哪家最好,看您从哪个角度,哪个定位,找什么样的朋友。纽约,莫扎特,艺术家,杰波德,卢卡奇,皮沃克斯等等这些咖啡馆的名字,都让人想起它们昔日的辉煌。位于芭拉赫广场的纽约咖啡馆,是布达佩斯作家、诗人、记者、艺术家们的沙龙。带有凌云尖塔的壮观建筑,门口两个手举火炬的魔鬼雕塑,黑黝黝十来年不修不拆的脚手架,给人一种神秘感。里面意大利式的水晶葡萄枝型吊灯,名画家洛茨•卡罗伊的顶画,都表明它当年的身份和档次。《匈牙利民族报》编辑部一段时间就在它的楼上。关于这个咖啡馆本身和来过这里的知识分子轶事,就能写好几本书。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咖啡馆开业盛典时,主人莫纳尔把大门钥匙扔进了多瑙河,向顾客们表示他永不关门和全天营业的决心。

  文人雅士们在这里海阔天空,谈天说地,灵感所至,奋笔疾书,有的得意诗句就干脆写在餐巾纸上;画家们则给这些文艺人士画漫画,至今墙上还挂有著名的《七个铜板》作者莫里兹等十几位作家的肖像。这里的服务也是一流的,桌子或书架上有当天的报纸杂志,供人们消遣。离纽约咖啡馆不远地方有艾姆角,那里的咖啡馆是供年轻人谈情说爱的。

  在五区市府大楼不远的皮沃克斯咖啡馆,是1848年著名诗人裴多菲和他的战友们策划起义地方。3月14日晚他先在这里向战友们念了著名的诗篇《民族之歌》,第二天在民族博物馆前万人大会上朗诵,从而揭开了1848-1849年资产阶级革命和自由斗争的序幕。现在在窗户上还装饰着标志3•15节日的三色结,咖啡馆为有这样一段光荣历史而骄傲。这些有名的咖啡馆里都有甜点,而且有的则是以点心而闻名,如在步行街头上的杰波得,安德拉希街上的卢卡奇咖啡馆。这里的点心做工精致,花样繁多,栗子、草莓、核桃等应有尽有。但我总嫌欧洲的点心和巧克力太甜,令人发厌,怪不得他们个个都这么胖。 

  匈牙利记协的一位朋友一次在车上编故事解闷,说要是我们这些记者有钱到国外去能干什么?他数落着说:“路透社记者肯定是想盖教堂,法新社的建剧院,美联社的办学校,新华社的开饭店……”这时,我也毫不客气地站起来高声问:”匈通社记者想干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肯定是开咖啡馆!”
 

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2-01/20/c_131369573.htm


*****************************************************************

发呆咖啡——无咖啡,不生活。

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daicafe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fadaicafe

搜狐微博:http://t.sohu.com/fadaicafe

腾讯微博:http://t.qq.com/fadaicafe

网易微博:http://t.163.com/fadaicafe

点评发呆:http://www.dianping.com/shop/2967406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