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咖啡: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2009-07-02 21:16:05)
标签:
咖啡发呆咖啡通州日本文化 |
分类: 咖啡故事 |
咖啡第一次出现在日本是在江户时代的元禄年间,作为一种新兴而时髦的饮料,咖啡最早出现在长崎出岛的荷兰商馆中。
日本人最早记载咖啡口味的文字出现在1804年。当时一位名叫大田蜀山的剧作家在一本名为《琼浦又缀》的书中写道:“在红毛船上被请喝叫‘咖啡’的东西,豆炒得黑黑呈粉状,与白糖搅和后饮用,味道焦苦的臭味与苦味无法适应。”1823年到日本驻地出岛的荷兰公馆的西饱尔特,非常喜爱咖啡,并在《江户参府记行》一书中记载着“日本人与我们相处时,喜欢喝咖啡”。
咖啡在日本真正的普及是从明治时代中期开始。明治时代的日本政府打开国门,开始积极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喝咖啡作为西方生活方式的一项内容,也开始为日本人所效仿。公元1883年,开设了一家叫“鹿鸣馆”的高级迎宾馆,这家饭店的作用是向当时来到日本的外国人显示日本作为文明国家的富有和奢华。每天这里都会举行由上层人士参加的高级宴会,这家迎宾馆提供的饮食都是西式的,从保留下来的菜单上可以发现咖啡的名字。但是,这里的咖啡只提供给当时的社会名流,喝咖啡作为一种特权,依然是普通民众无法享受的。
一直到1888年,日本人才在东京上野的西黑门町开设了第一家名叫“可否茶馆”的咖啡店。那里一度非常热闹,集中了当时很有名望的艺术家和文学家。
1877年,日本咖啡的年进口量仅为18吨,主要为外国人消费,到了1888年进口量为40吨,到了1907年,这个数字翻了两番,但是咖啡仍然远离普通人的生活。咖啡店还仅仅是文人和艺术家们聚会的场所,大众咖啡文化尚未形成。为大众咖啡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是一家名叫“巴乌里斯塔”的咖啡馆。这是一家首先开设在东京银座的连锁咖啡馆,很快它就在大阪、名古屋和仙台开了分店。“巴乌里斯塔”的起源很有趣,明治年代末期,巴西政府为感谢日本向巴西的咖啡种植园输入劳动力,而每年向日本无偿赠送1500袋咖啡豆,正是用这批豆子才开起了“巴乌里斯塔”连锁咖啡馆。由于原料有保证,“巴乌里斯塔”出售的咖啡价格不高,是普通人也接受得起的,因此逐渐成了年轻人聚会的场所。很快,“巴乌里斯塔”就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咖啡店,培育了一大批爱好咖啡的消费者。
今天,日本的年轻人把去咖啡馆当成了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小布尔乔亚的生活方式在日本也非常流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咖啡馆已经逐渐形成日本大城市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日本大多数的咖啡馆并非原样移植了欧美咖啡馆的特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日本是国际化潮流的最忠实拥护者,但是日本的咖啡馆却更多表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日本好像是一块大海绵,对于多元文化有特别强的吸收和消化作用,日本人有将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能力,日本的咖啡馆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咖啡馆是日本最具有混合文化特质的场所,日本的咖啡馆通常都设计独到,内部装潢收放自如,融合了功能性和多元文化的综合特点,在提供饮料和简单食物之余,咖啡馆通常被设计成学习、读书、会谈和交友的场所。而且,每个咖啡馆的饮料单都会及时更新,即使是老顾客也能随时有新的发现。
作为文化融合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妥协,日本的许多咖啡馆里仍然会有绿茶卖。日本是绿茶的消费大国,即使是喜爱西方文化的年轻人也同时对绿茶爱不释手,因此,在咖啡馆里提供绿茶是十分平常和合理的事情。日本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设有官方咖啡节日的国家,这节日定在每年的10月1日。此外,在日本汉字当中,“咖啡”一词写作“王加王非”,日语发音为“GaoHi”。“王加”字指的是女性插在头上的珠宝饰品;“王非”则是横穿其中的纽带。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的意境,和咖啡果生长中的形态非常贴近。
来源:http://cul.news.tom.com/2007-01-12/07IU/12369513_11.html
*****************************************************************
发呆咖啡——京城第一家烛光咖啡馆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朝大街200号2楼 八通城铁果园站正南(葵花社底商)
电话:010-81570429
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daicafe
微博:http://t.sina.com.cn/fadaicafe
点评发呆:http://www.dianping.com/shop/2967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