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官也要被考》发台湾《人间福报》“纵横古今”栏目5月26日

(2011-05-30 12:04:45)
标签:

文廷式

以近省

保和殿

四書

太和殿

文化

分类: 杂文

【文史趣谈】考官也要被考

感 谢编辑老师给用鲜红标题,发了头条!

http://www.merit-times.com.tw/epaper.aspx?Unid= 227363

 

2011/5/26

|

作者:李晓巧

|

点阅次数:129

|

推荐朋友

|

新闻评分

|

环保打印

 

 

 

 

 

古代科举中,不仅读书士子求功名要考试,主持各省乡试的主考官在任命之前也要经过考试筛选,这个规制起始于清代。

清代科举政策规定,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一律由京官担任,被称为「试差」,有名有利,很多在京官员都想当,号称「为国抡才」,因为责任重大,皇帝很重视,为了保证考官的「质量」,进行选拔考试,称「考试试差」,简称「考差」。

据史料记载,「考差」一制正式实行于雍正三年正月,雍正皇帝雷厉风行:「从前学政、主考,皆就其为人谨慎者派往,并未考其文艺。其中竟有不能衡文者,或因中试之后荒疏年久故耳。着将应差之翰林,并进士出身之各部院官员查奏,俟朕试以文艺,再行差委。」

是啊,你想作为一省乡试之主考官不能「带了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自身于文章之道一窍不通,而去为国家选拔文臣,岂不是笑话。

那么,怎样「考」那些想当考官的京官呢?方式有二:一是先推荐再考试,二是「海考」之后选拔优秀者。

雍正三年,「吏部遵旨将翰林院及进士出身官员具奏,召集于太和殿,试以《四书》文二篇,弥封讫,恭呈御览,亲定甲乙……以备乡试差遣。」

乾隆三年三月,皇帝先是叫大臣们保举可堪「试差」的官员,再行考试,几天后,忽然又新颁谕旨:「今思翰林、科道、部属等官,应差主考者,人数甚多,其未与保举之列者,亦着一体考试。不愿出差者听其自便。」

实际上,「无论保举与否,一体考试」。又过了六年,乾隆帝再从故事,命二品以上大臣先保举「考差」人等,再考试。

考差的内容。雍正三年规定「试以《四书》文二篇」,乾隆时增加排律诗一首。嘉庆二十四年「考试试差人员,自此次为始,《四书》题文两篇内着减去一篇,添《五经》文一篇,仍用五言八韵排律诗一首。」

至此,形成考差定制:「考试试差,钦命《四书》题一道,《五经》题一道,诗题一道」,共三题。

「考差」考试只进行一天,自带笔墨纸砚,当堂考试,当日交卷,试卷密封。

除了以学问才华、考试成绩来衡量选拔考官之外,统治者也非常重视考官的人品道德。乾隆皇帝就曾特别强调,于考差人员中要「择其人品端方、学问醇正、堪膺衡鉴之寄者」。

考差的时间。雍正三年的首次考差在三月的举行,其后的考试一般都在四月。清人笔记中常言:「考差者在子、午、卯、酉年之四月。」唯具体日期,那当然得再请示皇帝啊。

考差地点。也就近皇帝的方便,就设在宫廷之内,只是具体地点不固定。据说,雍正年间常在太和殿;乾隆三年在保和殿,其后多次在正大光明殿;嘉庆、道光朝大多在上书房、正大光明殿、保和殿,而干清宫也作过考差地点;到了光绪初年又改在保和殿进行。

前面都是考差的过程环节,关键点是最后选派谁当「试差」。

嘉庆十五年,颁旨:「阅卷大臣不必排定名次,唯各于所阅之卷,将取与不取分为两束……一体进呈,候朕详加披览,亲定去取、前后。」后来嘉庆又要求「另书空名之名单,随卷进呈」,由皇帝「亲拆弥封,填注姓名」。

不到最后关头,除了皇帝,其它人不知道考差名次。甚至在简放试差时,「有名次在后而出试差者,亦有名次在前并房考官俱不用者,原不拘定所取之高下。」

文廷式就是一例。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年)文廷式在试差殿考中只获第三等,却被光绪皇帝亲定奉派本年恩科江南乡试副主考;而获第一等的十人中,也只有三人奉派试差,要按考试名次来决定,是远远轮不上文廷式的,但,他是光绪皇帝的亲信。

也有的官员运气好办事能干,皇帝喜欢,连着得「试差」的,道光年间的翰林张集馨便是,他于道光十四年六月、道光十五年七月,两次分别被派往湖北、河南作乡试副主考,实在是圣恩优渥。

由此可知,清朝「考差」的京官能否得到「试差」,一是要看有无学问,二是看皇帝欣赏与否。其实,后者更关键。

最后,得到「试差」的官员,「凡放试差,五月初一,以远省云贵为首批,陆续放至七月,以近省山东为止」。

遥想当年,那些选拔出来的乡试主考官们,一批一批,风光满面地走马全国各地「为国抡才」,何其幸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