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高考---及其他
2006年青海省民盟调研组曾经到教育大县乐都调研时,有村民拉着调研员的手大哭:“再也不能送孩子上大学了”(据《南方周末》),高考将近,回想着这种声音让人辛酸又心痛!
以前常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学而优则仕”。现在的情形是:各种类型的大学多的是,只要交钱80%的学生都可以上大学。“物以稀为贵”多了自然就青菜萝卜不当回事了,你瞧,现在饭馆餐厅端盘子都可以招到大学生!再加上大学生的培养费用逐年上升,所以如今贫困地区家境贫寒的老百姓已视上大学为“畏途”了。
这样下去会不会倒退?以前科举制度下,穷苦出身的国家栋梁和济世之才并不比富贵世家为少,杜甫、韩愈、柳宗元、范仲淹、张居正、梁启超……星光灿烂,不胜枚举。以前在苏州上学时,我们宿舍正对着范义庄,是范仲淹的家祠,所以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正公极为景仰。他少时家贫,读书时一日三餐皆食粥,仍然夜以继日刻苦攻读,而后参加科考“鲤鱼跃龙门”
中了进士,后来又戡定边患积功当上了宰相,他不仅以诗文名世,更因向宋仁宗条陈十事,要求革除弊政,发起有名的“庆历新政”,而名传千古史册。看了南方周末的报道,我突发奇想:如果一千年之前,范仲淹的亲族连粥也供应他不上了,泪水涟涟地拉着他说:“淹郎啊,咱家连熬粥的米都没有啦,还是省点力气不要再读书啦——”那么历史上的范仲淹还能再静下心来读书应试吗?粥都没的吃了,还有盘川和力气千里迢迢地进京赶考么?
行笔及此,再发痴想:如果范仲淹头悬梁锥刺股考上了进士后,朝廷一道圣谕着即南门外百货市场自谋生路,不知他后来还会不会有那一番名彪青史造福苍生的大事业呢?别的方面还可以再发挥想象……有了这些“假如”的话,历史真的可以重写了。好在只是“痴人说梦”。
管历经苦难尽管最后没有变法成功,但历史上的范仲淹还算个幸运的读书人。得以博览群书,能得君行道为国所重,有机会“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展封建读书人的怀抱,“朝闻道,夕死可矣”,读书能得如此境遇,夫复何求?这真是羡煞了后世多少多少“菁菁学子”啊!
梁启超说过读的书最后是用来“经世致用”,读书的终极也还是有它的“功利”的。所以不管怎么样上大学有时间有机会读很多书,学到很多东西,是人生最可宝贵的经历,如果放弃了,将来可能会失去更多的做人做事的机会。但愿,不久的将来全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贫富”都是大学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