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局势扑朔迷离
(内容导读:本文内容系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人或任何机构、企业做出任何决策的依据,也不构成对文中提及的个人或机构的评价。)
有三大原因导致楼市放缓,降价的可能性遥遥无期,第一是4月房价涨幅放缓显调控威力;第二是土地市场降温及保障房资金缺口增地方财政压力;第三是改革土地财政及健全保障房制度十分迫切。
虽然中国房价4月涨幅再放缓,有利稳定市场预期。但庞大资金缺口令保障房建设举步维艰,而伴随着土地市场降温,严重依赖“卖地求财”的地方政府恐将更加摇摆,都表明房价大幅下降或仍“不可期”。
可以预见的是,在没看见房价明显下降抑或经济急速放缓,政府调控之手不会轻易放松。而在这场以限购争取时间换取房地产市场格局变革的调控中,改革现有土地财政制度,以及建立完善的保障房管理制度变得十分迫切。
中国国家统计局稍早公布,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年内连续第三个月同比增速放缓。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有9个城市,持平的城市有5个。
从数据可以看到房价涨幅在回落,市场任何一方都会感到欣慰,为市场提供了稳定的信号。说明前期调控取得实际效果,购房者购房会更加理性。
不可否认,号称史上最严的调控让楼市已陷入观望僵持阶段。但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价所所长赵松警告称,当前高压性的行政手段在短期内是有效地,但不能解决长远的本质问题。
我觉得管理者应该利用短期的高压政策争取到的缓冲时间,抓紧时间筹划制度、机制层面的变革,通过制度、机制层面的变革,把市场引向正常的轨道。
面对近期中国楼市出现回暖迹象,市场传言新的楼市调控政策或即将出台。中国银监会稍早则否认了“首套房贷首付比例提至五成以及叫停房地产信托业务”的传言,并称首套房贷首付款比例监管要求未变,仍为不低于三成,但已有部分地区将首套房贷首付上调至四成。
我认为,对于A股市场而言,房价得到控制,或淡化房地产市场政策加码的预期,有利于地产股超跌後的估值修复行情继续。
由于近期市场预期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没有兑现,近来紧缩担忧有所放松,5月以来地产类指数上涨逾1.2%;周三午盘微涨0.78%,优于大盘沪综指的0.67%升幅。
随着地方财政压力加大,今年以来,由于开发商对市场前景判断不确定,拿地较为谨慎,土地市场一直较为冷清,热点城市如北京,深圳及浙江温州等地已出现土地流拍或低价成交。
这无疑将压缩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加之地方保障房建设的资金紧缺,地方财政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在执行政府调控政策时恐将更加左右为难。
调控的深入将会逐渐影响到地方财政,等到地方建设项目进行不下去了,只能倒逼中央放松调控。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4月全国120个城市共成交土地面积3,759万平方米,环比减少42%,同比减少21%;120个城市平均楼面地价848元/平方米,环比下跌27%。其中住宅用地平均楼面地价946元/平方米,环比下跌35%。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亦坦言,目前房地产调控的最大难题是保障房建设资金的不足,如果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体制不触动,落实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资金可能就是说一说了。
若中央出九成(资金),地方拿一成,这事还办得成,反过来恐怕就难了。。。。。。因为对地方政府而言,钱就是地,地就是钱,拿地容易找钱难。
保障房建设是本轮楼市调控中重要举措,但保障房所需资金仍需仰仗土地财政收入。尽管目前保障房年度计划将半,但多个省市社会资金筹措难的“困境”仍较普遍。
按计划,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目标年度投资约1.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5,000多亿元将由中央和各地政府筹集,中央财政将投入近1,500亿元,其馀均由地方政府筹措。
不破不立在限购令等行政政策的强压下,短暂被稳定的楼市背後依然是过剩的流动性,强烈的通胀预期,以及旺盛的刚性需求。
目前楼市需求是被压抑住了,但积累的需求终会释放,“这就像是一个堰塞湖,终究有一天会爆发的。”
中国指数研究院周一发布报告称,上周(5月30日-6月5日)七成城市楼市成交量环比上涨,但多数城市房价仍然保持稳定。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稍早亦建议,应当抓住当前市场较为稳定的有利时机,从保障性住房政策、土地供应政策、金融信贷政策、财政税费政策、技术政策等层面,尽快启动全方位的改革。
他期望,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建立起确保城乡居民“住有所居”的住房政策体系。
从去年开始,中国藉由行政力量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以逐渐与商品房形成“双轨制”的供应体系,或是希望保障性住房能够大批供应上市的时候,再解除限购,以实现市场平稳过渡。
但保障性房的保障主体如何界定、建设资金及房源缺乏、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都为保障房大举推进埋下隐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