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亲子关系教育 |
分类: 家有学琴娃 |
学琴:请给孩子自我评估的权利和自由
文/米小妈妈
女儿练琴一直在坚持,每天半小时-1.5个小时之间的练习,枯燥、烦闷、压抑、无趣、无助、讨厌、兴奋这些情感大概都在她的情绪中翻滚着涌动。是的,这就是个枯燥的过程,也必须有这样一个枯燥的过程,才能让她走的更远。
当然在我和先生观念中,走的更远并不是为了考级、拿更多的证书、为了以后应试成绩不好走艺术的道路,更没希望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出多大的成就出来,这个是前提。
所以在和孩子一起练琴的过程中,我也通过各种方法将自己的观念告诉给孩子,同时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减少对枯燥练习的排斥和不满(不满时时有,关键是如何化解她的情绪)。
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了比如:拥抱法、创意沟通法、表演法等等,这些常用的伎俩大概是每个学琴的家庭都在进行吧,这些方法的优势是能和孩子在心平气和的沟通语境中表达我们的要求,释放孩子的压力。
随着女儿的年龄的增长,这些方法的作用似乎越来越小,随着她练习难度的增大、枯燥的基本功练习越来越多,老师的要求也也越来越多。
“米小,你这里弹的不对,你看你那手型,你大声唱了吗?上琴应该是怎么样的动作呢?这首曲子难道没有情感吗?强弱表达出来了吗……”女儿在练习时当出现错误我这个陪练人员就会絮絮叨叨的表达我的要求。
“妈妈,把手拿过来,让我狠狠的打一下,我在弹的时候你就不要说话,等我弹完了你再说好吗?”女儿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我絮叨的抗议。
“可是这些曲子就应该随着不断的练习,弹奏的越来越好才像话呀!你每次练习不走心,没有进步,那还不如干脆不练呢,没有必要。”我也表达我的抗议。
……
在一番口枪舌战之后,女儿气鼓鼓的叉着腰,我也气鼓鼓的坐着瞪着眼。
“妈妈,不如这样吧!每次练习的时候你就听着看着,弹完之后我自己说哪里不好,看我自己是否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再看看是不是和你看到的一样,这样行吗?”女儿似乎找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法。
不错的idea,很赞!
于是在女儿每次练琴的时,我都微笑着有时也装出一副很享受的表情,等着女儿自己找出不足。
“妈妈,这首曲子,我情感没表达好,指法也差了些。”
“妈妈,这首曲子,我鸡蛋手没能坚持住。”
“妈妈,这首曲子我没大声唱。”
“妈妈,这次我就是没认真。”
……
每次弹完之后她也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我也会适当的鼓励“除了情感之外,没有大声唱出来也是问题呢,这两个问题改完了,就应该差不多完美了。”
在这样的鼓励下,我和女儿的练琴时间又恢复了往常温馨和谐的美好的场景,遇到一些熟练的曲目时我坐在女儿身边的陪练凳上读书,女儿热情洋溢的弹奏,女儿时不时的扭转头微笑着说:“妈妈,你在认真的阅读吗?你阅读的越认真,我弹奏的就会越好的。”我偶尔也会扭转头“米小,你在认真的弹奏吗?你弹奏的越好妈妈阅读就会越好的。”
在这样对双方相互的要求下,女儿练琴更为积极主动,有效时候的利用率更高,练琴时磨叽的时间更少,以往一个小时练琴的效果如今半个小时就能达到。
而这竟然就是简单的从我闭嘴、女儿自己开始制定练习的“好坏标准”时开始。
就这么简单,也许当我们放松一些苛刻的要求,把更多的趣味性注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比如每天我家里的音箱在女儿游戏过程中都放着她喜欢的各类古典音乐、她弹奏我和先生跳舞、一起寻找钢琴小精灵),孩子学的更轻松、我们也更放松,孩子进步才更快。
又不是要让孩子成为钢琴家,父母又不是专业的钢琴老师,孩子既然学了就要坚持刻苦的练习,但是这个过程干吗不有趣一点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