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玩着学:幼儿对量的认知和思维发展

(2014-11-20 14:20:15)
标签:

育儿

儿童早期数学

亲子关系

量的学习

米小妈妈

分类: 研究式学习课堂

玩着学:幼儿对量的认知和思维发展

/米小妈妈

  “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三字经中的内容,很多小朋友在1岁多开始语言学习时,父母会把三字经当成启蒙教材,而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跟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在这个故事中包含了最初的关于数学量的学习。

四岁的孔融已经能准确的辨别梨的大小,并把大的让给哥哥。这个对梨的大小比较实质就是量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是孩子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该是孩子们幼儿期数学学习的具体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量的学习经常伴随着对物体大小、多少、轻重、长短、远近等关系的学习,对这些有着对比关系的量的学习,能帮助儿童对世界的认知,促进儿童的思维全面的发展。

量是物体可以用来定性和测量等手段认识的属性,儿童对量的学习还包括测量的过程,用某一个标准进行测量,比如米小就一直喜欢跟我比较身高,这就是一种测量。

而对量的学习能帮助孩子对数学思维意识的构建,同时帮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激发孩子对世界的探索的愿望。

而量的学习应该有很多理论进行支撑,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早期的引导也各不相同,以下的幼儿分阶段对量认知的内容,是在回忆米小的幼儿园阶段的表现记录,米小是个正常普通的女孩,为此我想大概很多幼儿都会跟米小有着类似的表现。

小班阶段:能够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并能顺畅的用语言进行表达。比如:我家的喜洋洋玩具比你家的大、我妈妈比你妈妈高、我要最大的苹果这些和量有关的内容,同时对排序也有一定的认识,比如一袋子苹果能进行大小排序,在一堆水果中能准确的找出同类的水果。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并没有学会测量,也不会主动的要去测量,只是凭感觉和自己的判断对物体的量进行认知,她不会使用工具(包括直尺、电子秤等等)。

中班阶段:对物体更多的量进行比较,除了大小、多少之外的长短、高矮、远近、胖瘦都能进行区分,同时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根据特征进行正序列和倒序的排列,比如一堆苹果从大到小排列和从小到大排列。在一堆物体中也找出等量的物体(一堆苹果中找出差不多大的、一群小朋友中差不多高差不多胖的)。

大班阶段:能初步的使用工具进行物体的测量,比如:用直尺测量长短、用电子秤称量体重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刻意的引导,也大概知道了量的守恒定律,比如苹果不因为摆放的空间位置发生质量的变化等。在生活中会大量的使用到对量的描述。

我一直比较鼓励朋友把对儿童的驯养变成简单有趣的游戏,这样孩子的接受程度更高,参与性更好,自然接受被驯化的可能性也更强。(这些主要针对基础科学的学习)。

对于量的学习,也同样是在生活中进行效果才能更好。

因为量的学习基础是基于对物体的某个特征的认知,而对于各类特征的学习在生活中展开再合适不过,只要父母用心去研究,就是孩子的玩具中就能找出很多和量进行学习的道具。

比如:布娃娃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胖瘦、轻重等等。

而我和米小在学习量的过程中都是在生活中和游戏中进行,比如在小班阶段经常拿着苹果边说边唱:“妈妈有个大苹果,宝宝的脸蛋像苹果,宝宝有个大眼睛,好像天上的小星星……”

在生活中拿到任何的物体都和孩子对物体进行描述,并鼓励孩子自己进行描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对物体的量有了认知,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训练。

所以,让学习有趣一些、好玩一些,这才是最好的早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