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学琴路上亲子关系兴趣障碍学做父母 |
分类: 家有学琴娃 |
全家共度孩子阶段性学琴障碍
文/米小妈妈
“你怎么知道?嘟嘟哥哥跟你说啦!”我故作疑问状。
嘟嘟,6岁半男孩,女儿的好朋友,隔壁邻居。其母多次要求孩子学琴,也多次被孩子反驳,这位30出头的中学英文老师起初本着“让孩子在健康有爱的环境中成长,坚决不违背儿童的心理健康强迫孩子学习,继而扼杀孩子的天性”的教育理念,一次次的妥协。
直至今年夏天。
也许是见到太多的“别人家的孩子”学琴带来的幸福感,也许是每日听见女儿叮叮当当的弹琴带来的压力,终和嘟嘟宣战。
“妈妈,上次嘟嘟哥哥跟我说,他一点也不想学琴,但是跟妈妈说的时候说想学。”女儿倒是开诚布公。
“那你也跟哥哥一样吗?当着妈妈的面说想学,但是其实一点也不想,因为学琴了就没有时间玩了,看电脑了,玩游戏了?”这大概是她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吧。
“妈妈,你真懂我,我也是跟哥哥一样的。”女儿见我说中了她的内心,刚刚还带着点羞涩,立马活灵活现起来。
“米小,可是如果不学琴,老师就不会邀请你去他的演奏会,你就听不懂那些曲子中的情感故事了,该怎么办呢?”我尝试着低姿态的沟通着。
“听不懂拉倒呗,不过就是不能去演奏会有点可惜,去演奏会我能穿着白色的婚纱和蝴蝶结,多漂亮啊。”女儿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
“那要不下次课时妈妈就停了,不学了,好吗?”我进一步挑战自己的“底限”。
“妈妈,如果真是这样就好了,可是你不会打我吗?”女儿见我没法脾气,愈发大胆起来。
“妈妈打你干什么呢,你不喜欢就停下来好了。”说这话时,我脑子飞快的转着和猜想下一句她会说什么。
“妈妈,那你不会伤心吗?”女儿担心起我来。
“不会,学琴是你的事,和妈妈无关。妈妈只是在你小的时候提供资金支持帮你交学费而已。”我长长的叹了口气。
“可是妈妈,如果我真的不学琴了,长大后我是不是会变丑?”女儿开始纠结(很多人都说米小长的好看,也有很多人说长的好看的孩子长大就变丑了,她特别在意自己变丑)。
“也许吧,不过这有什么要紧的呢,不过我知道会弹琴的女孩大家都说漂亮有气质。”我实话实说。
“那是不是如果我长大变丑了,但是我会弹琴的话,我还能变的漂亮?”女儿的大脑也应该在飞快的转动应付着我。
“应该是吧!”我轻描淡写的说着。
这样的阶段性兴趣障碍隔三差五就会在我和女儿之间上演,或者是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或者是女儿干脆倔犟的坚决不练琴,总之我和她时刻处于这样一种你来我往的博弈之中。
于我本心,我并未想着女儿未来要在学琴这条路上走多久,如果有所目的话,也仅仅是希望女儿能找到一种发泄情感的工具,并在这个过程中启迪智力、陶冶情操而已。
可是就算如此,就算女儿阶段性的表现出的学琴障碍,我也并未想着要去放弃。
女儿学琴这大半年以来,通过每日陪伴的学习获得了在她这个年龄组较大的进步,也得到了多名专业资深老师的认可,更获得了今夏由其师举办的专场演奏会上台表演的资格(演奏会邀请嘉宾中最小的一名孩子,演奏会弹奏《白毛女选段》和《青蛙合唱队》),这些是我坚定陪着女儿走下去信心和力量支撑。
既然你不是对此毫无感觉,那么对不起孩子,就算是再排斥我也会见招拆招的陪着你练习下去。
而对于女儿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的排斥和障碍,我的应对的招数有如下几种。
A:冷淡处理法,孩子表现出极度焦躁时,每日练琴的时间来去自由,想练多久都成,哪怕只有五分钟也可以。同时对女儿不守规矩的练习,要求自己冷静对待。
B:注意力转移法,带着女儿听音乐会、带着女儿看一些大师现场的演奏光碟,带着女儿看一些关于音乐的绘本故事,让她感受到学音乐好像有收获快乐。
C:树立榜样人物,这里并不是要找“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女儿,而是通过将她塑造为一些还未学琴儿童的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来给女儿更多的信心。
反正,这些方法目前还很管用,而未来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与之匹配的练习时间的加长,女儿的排斥和主动学习的意愿也肯定会有阶段性的低潮。
而我,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努力、耐心,温和的让女儿持续的练习下去。
对于儿童的学习兴趣,我不反对育儿专家所提到的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是从这几年接触的儿童来看,有着极强的意愿主动学琴的孩子还真的没有见到,就像很多成年人所说的职场一样,那些带着极强意愿努力主动工作的人一般都是在某种工作中获得了极大的被承认而获得了快乐,这种被承认或许是因为某份工作带来了物质收获、或许是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我认为成人世界的这种快乐和儿童学琴的道理类同。
让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找到被认可,持续的被认可,这也许是帮助孩子度过学琴障碍阶段的唯一法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