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北漂户口育儿 |
草根夫妻:北漂十年追寻户口之路
文/米小妈妈
这是北漂的第十个年头,如果用户口这个国家承认的身份来认定的话,我们全家还属于漂着的状态,比如我们办理各种证件的时候还是缺少不了“暂住证”,虽然我们冠冕堂皇的住在自己家里。但是如果从房子这个普通百姓认为的最根本的居住生存必备条件来说,我们已经安顿的很好,从当年大学毕业带着几百块钱闯荡北京的我们来说,如今早已还完了房贷,过上深居农村的父母和很多亲属眼中的“城市里人生活”。诚然,在我和先生的努力下,我们有能力让自己过的体面一些,让父母过的更有安全感一些,甚至让家族中的很多人能在我们的思维方针的影响下,敢于在陌生的城市开始新的拼搏。
漂泊不容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唱出那些荡气回肠或者侠肝义胆,这个过程中的艰辛在我们这对乐观的夫妻眼中成为一种经历、一种资本、一种让自己风轻云淡的阅历。直至此时今刻,我还和先生有着同样的认识:“这十年来,我们在北京是有收获的,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没有什么敢和不敢了,再不济我们也不会比最初要差”。因为这样积极乐观的心态,我和先生练就了一副在哪里都“臭不要脸”和“冷眼旁观”的淡定。
而这份淡定,随着女儿逐渐的长大,被“户口”这个官方认证的存在方式打破,当然对于户口而言,我和先生并不是因为希望女儿在高考中占据什么优势,能在北京上个什么好的大学而烦恼,在我和先生的思维方式中,如果我们坚持努力下去,十多年多女儿接受高等教育的那个年龄,我们应该有能力送她到国外去接受教育。我们对户口的追求的态度来源于在女儿读书过程中的折腾和奔波。
我和先生来自江苏,如果单纯从义务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考虑,江苏的应试教育的方式方法及能力在全国尚属优质,我们完全可以回到江苏让女儿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而对于我们而言,在北京打拼了这么久,所有的圈子都在这个地域范围内展开,回到家乡,又谈何容易呢?
当然,如今再黑市我们也可以花30万左右的费用来购置这个户口,这三十万对我们而言是一笔较大的开销,我们认为不值当,当然在有钱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找到合适的可靠的门路,否则这几十万容易打了水漂。
户口,对我们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它属于锦上添花的物件,有了它很多事情就会变的简单轻松。
比如,16岁以下的孩子要办理港澳通行证就要回户口所在地办理,比如各种上学、买房、买车、办证就不再需要“暂住证”来证明我们的存在,还有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就不需要花费昂贵的费用来择校或者选择私立学校。【当然对于北京户口的孩子而言,如果他们要选择名优的学校同样也是要缴纳赞助费】……再比如,在单位缴纳的补充医疗保险中,北京户口的孩子可以随着父母一起缴纳,而非京户籍的孩子则没有资格,还有买房、买车,估计在未来还有娶媳妇,当然还有一些,因为还没有接触到,所以还不敢过多的评判。
说起对户口的追寻之路,大概有这样的一个符合我们特点的轨迹:2003-2005年,先生单位可以办理户口,但是因为争取的人较多,则需要花费5w左右来处理相关事项,当时先生处于努力还清助学贷款的状态,无存款,且当时和我还没有明确婚姻关系,还一直计划着回上海发展,故而完全清高的忽视户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005-2007年期间,工作开始小有起色,夫妻双方积攒了一定的积蓄,开始考虑买房,并在2007年底完成了地理意义上在北京的存在,当时还是可以找一定的关系来办理户口,因为钱的原因选择性的忽视。
2008-2009年期间,工作稳重有升,怀孕生子,从怀孕开始,意识到户口对我们应该是个重要的东西,开始考虑,没有足够的积蓄黑市买卖,也咨询了很多读书在私立的朋友,自觉有能力供养孩子读私立,本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规避性忽视。
2009-2012年期间,各种讨论过户口的重要性,也咨询过很多黑市,还是因为钱而选择性回避。
在这工作的十多年期间中,认识了各种朋友,2012年终于有了渺茫的希望,先生的某个朋友有关系在花钱的前提下,能解决应届研究生的户口问题。
2012年在大学毕业十年之后,和先生报名考研,以先生差5分,我差12分失败。
我想考研,对我们来说也许是最合适的选择,考个名校的MBA,给自己贴金的同时还能伴随着解决户口的微渺的希望,如果两个人都考上,费用应该和黑市买卖差不多,但是这贴金的诱惑,也在光彩熠熠的吸引着我们。
2013年,再次报名考研,先生本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在刻苦复习,对一个大学毕业十年的男人来说,重新复习是件很艰难的事情,而在2012年没有任何复习的基础上考出的成绩,我和先生还是看到了渺茫的希望。
这渺茫的渺茫,成为我和先生再次努力的动力。
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为了那个可能被解决的户口,这十年我们一直在努力。
没有停止,大概和我们一样的各种北漂族也是如此的存在吧。
北京,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容纳你我的各种不堪和各种存在方式,也给了我们充足的机会和空间在这里生存,不被饿死,只要努力就能有未来。
我们爱这里,更爱在这里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