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校图书馆,找了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位置坐了下来。不一会儿陶老师来了,我跟她说,等一会让同学们都坐得集中些,陶老师告诉我学生们都知道的。后来果然我们班的学生都结伴坐在一起,看到同学们都认真地看着资料,我也拿起几本书翻阅着,期间我几次站起来,看看他们手里的基本功,有几个好学的学生会拉来有一些听力的同学作翻译,问我一些问题。之后我从陶老师那里了解到,这个班有七个学生稍有听力,讲得慢些、响一些他们能听懂,也能发出声音,只不过声音和平常人不一样,比较短促,声音的高低控制不稳,刚开始还真不习惯,也听不太懂。
马上要下课了,我在一张纸条上写下:请写上你的名字。然后端着照相机开始拍他们一上午的资料摘抄,他们看到我的条子,纷纷用手势比划着相互转告,都在纸边上写上了名字。
第三天,同样在图书馆,我要求他们这二天里起码要摘抄50个以上他们自己认为好的、有帮助的作品,越多越好,做到一边看,一边抄,一边要开始构思自己的作业,并要求他们平时做有心人,业余时间可在网上查阅,也可去商店看看,多开眼界,多动脑筋。
回到家,我把这二天拍下来的摘抄,
在电脑上用PHOTOSHOP处理了一下,做成PPT,分成好的,较好的二等,并把已经有想法的同学草图列出,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方法,鼓励同学们认真、努力完成作业。
第四天开始上课时,我首先打开PPT,把他们这二天学习情况总结归纳了一下,然后提出新的要求:多构思、画出尽量多的草图,并动手做出来,看看是否合理。并告诉他们构思和制作的初样我都要拍成照片的。
回想起来,我用这样记录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一是对学生来说,他每一步都会走的比较认真,二是对我来说能够更好地了解、认识每一位学生。
在设计初稿期间,一位J姓女同学在她的设计图边上写到:我喜欢自由自在,我设计的糖果礼盒,里面的小纸盒有一个自由摆放的空间,摇一摇,人们就会听到一个奇妙的声音,不由自主地产生购买的欲望。请注意,她用听到一个奇妙的声音,我当时内心被深深震撼了,这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内心的向往啊!
在以后我和她相处中,我发现她不太有笑容,设计的图案稍带些恐怖,但却是一个好学的人,经常提问,还希望多学些设计软件,我婉转地表示不喜欢她的图案,希望能改得美观些,起初她说现在流行这样的图案,但后来她还是走到我的面前,通过陶老师告诉我她把图案改了。记得我给她写过一个纸条,是一些鼓励和建议的话,相信对她是有教益的,因为她在临近课程结束时由衷地对我说:老师,现在像你这样认真有耐心的老师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