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游(2)大足石刻

标签:
重庆大足石刻 |
分类: 国内旅游——云贵川藏 |
今天的重头戏是去看大足石刻,早已久仰大名,因此兴致勃勃。
昀弟弟开车载我们来到宝顶山,已经是中午,下着小雨,停车场里就有附近饭馆的人在兜揽生意,给的实惠是饭后可以带我们从小门进入大足石刻的景区,可以少走几步路。
还是先聊聊大足石刻的历史吧:为什么在大足的山上造佛像?因为一千多年前这里不缺钱,晚唐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一边建造着“粮贮十年,兵囤数万”的永昌寨,一边在县城北边的龙岗山(北山)开凿石造像,领导一带头,往后的200年里大小官员、僧尼和有钱的信众就都跟上了,大伙儿都来凿石刻佛像,最终缔造了如今名动世界的北山石刻。
南宋时,来了一位叫赵智凤的和尚,在宝顶山传教,四方募化,有了钱就在宝顶山南北岩石刻群像,70余年后中国佛教密宗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建成了,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南宋晚期,蒙古铁骑来了,既然佛祖连皇帝都保不住,老百姓忙着躲兵灾,谁还有心思刻石造像呀,随后的数百年里,在深山老林里的大足石刻慢慢地移出了史家的视线,远离尘嚣隐没于山林掩盖之中。
1961年,北大考古系教授阎文儒受周总理嘱托,对当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进行调查,大足石刻被列入他的行程之中。
大足石刻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境内的四大石窟。
后来谁发现了大足石刻呢?那是1942年,大足县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临时参议会议长陈习删带着一拨人遍查史料,走遍了大足的山山水水。两年后,县志重修完了,在《山脉》篇中,当时湮没无闻的北山、宝顶石刻造像都在字里行间凸显出来。后来,县志被著名史学家杨家洛看到,他早就关注大足石刻的下落,于是马上组织专家考察团前去一探究竟,结果就不赘述了。
大足石刻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境内的四大石窟。
宝顶山造像在一个“U”字形的山湾里,以大小佛湾为中心,500多米的山湾里刻满了造像,就像一幅长长的立体画卷,上面都是佛教故事。
没想到宝顶山石刻的游览路线是从尾部倒着开始看的。
第一眼望去,有些诧异,怎么都是古代老百姓的装束,分上下好几两层,上几层是彩色的,下几层素一些,中间一位身形巨大,面敷金粉的人。
第一个部分是宣扬在唐代,有个无比虔诚的佛教信徒叫柳本尊,他在佛前发誓,以极残酷的“炼指、立雪、炼踝、 剜眼、割耳、炼心、炼顶、 舍臂、炼阴、炼膝”,完成“十炼”。据说老柳的事迹让“四川密教因之大盛。”
顶戴毗卢佛化像的就是柳本尊像,坐身高52米,他戴帽着交领襟衫作居士打扮,右眼已眇、缺左下耳、左袖软搭于膝上作断臂状,右手举胸前食指、中指伸起,拇指与四、五指弯曲。右侍者手捧耳朵,左侍者手捧断臂(有点惨不忍睹)。
赵凤智很崇拜柳本尊,在宝顶山上刻下了“柳本尊十炼图”。
我看着柳老先生的模样真够惨的,没一块地儿是全乎的,不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佛祖心够狠的。
这二位爷应该是金刚菩萨吧?瞪着眼睛,手里举着法器,凶巴巴的样子。
这是地藏王,阴曹地府的老大。
地狱里的恐怖悲惨情景,告诫人们,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这组雕塑是劝人少喝点酒,让人们在清醒时看到自己醉酒时的丑态,然后引以为戒。这些酒后昏乱,目不识亲的醉酒人都被匠师刻画得神情恍惚,醉眼朦胧,憨态可掬。
三尊大佛端坐在高高的围栏里,他们是“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左边是大势至菩萨,右边是观音。
这龛造像称为“西方净土变”,它高8.1米,宽20.2米,深3米。刻像面积16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同类题材在全国都是number one!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专门接引众生往升西方极乐净土,亦称之“接引佛”。其头布螺髻,面目慈祥,表情宁静。
观音是“大悲”的象征,凡受苦众生,只要念其名号,皆能寻声前往拯救解脱。其头戴化佛宝冠,胸饰璎珞,显示出悲天悯人的气度。
据说佛教原来并不认可孝道,认为僧尼应不事二亲,提出“沙门不应拜君亲论”,因而被儒道之人斥为“无君臣之义,无父子之情”。佛教倒也不固执,入境随俗,佛家后来便开始逐步把儒家的观念纳入佛教之中,到唐以后,佛家就杜撰了一些佛的行孝故事来宣扬孝道了。
表现父母子女亲情的雕塑。
这几位爷貌似判官,两边都有惨兮兮地跪着的人。
上面坐着的这一排佛,一共有七尊。他们就是贤劫七佛,是在释迦牟尼佛出世前就有的佛。这七尊佛都有名有姓,有出生的时间和地点,说明佛都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龛里的雕像表现的是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
只拍下其中3位的佛像,镜头太小。
一座洞窟,门上刻着“毗卢道场”。
里面光线很暗,洞窟中间是以高浮雕的形式刻着一转轮经藏,中间端坐着毗卢遮那佛,这尊佛看着挺威严,嘴角还冒出白烟,说是口吐文理之光,密传真言,直入诸佛菩萨之耳。得佩服古代工匠大胆地用雕刻手法表现出声音来。
在洞窟的墙壁上刻满了佛像和信徒,佛们在宣讲佛法,信徒们或虔诚跪听,或顶礼膜拜。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那些跪在佛前的信徒,因为有绳子拦着,只能看到背影。我好像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雕像,觉得很新鲜,平添了烟火气,喜欢。据说这些面对石壁的造像五官俱全,刻得尤为精巧细致,一丝不苟。
在狭窄的空间里,匠师们却能处置自如,造像独出心裁,太厉害了,我大宋的匠师们!
在毗卢遮那佛的左右壁以及前壁刻有毗卢佛的化身像八身,旁有文殊、普贤、观音、弥勒、金刚等菩萨听法。在他们的狮子座下,刻有许多小狮子,这些狮子或匍伏,或倒立,姿式夸张而各不相同,造型活泼奔放。
这座洞窟里造像雕刻技法是宋代石刻中的优秀代表。
这尊坐在孔雀背上的佛是孔雀明王,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在佛教所有的明王中,他是唯一以慈悲相出现的,其他明王皆以愤怒相出现。他以能驱除诸般毒术,禳灾去祸为特征。
在U字的拐弯地方,是一组有九个龙头的雕刻,最下面中间的大龙头口中喷出泉水流入下面的水池,沐浴着水池里的小石人。
这组雕塑叫“九龙浴太子”,表现了释迦牟尼佛出生后两位金刚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天空九龙奋飞,喷吐冷暖二泉为太子洗礼的故事。
这龛造像,从雕塑方面来看,是匠心独运的杰作;从工程技术来看,又是因地制宜的典范。
此处以前是一缺口,山水汇集于此,终年流淌不息。匠师们并不消极地引水他去,而是先将水积于卧佛上面的池塘里,再用石头把这个缺口垒起,打上九龙和太子,然后通过暗道流淌,使水有节制地经最大的龙嘴缓缓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绢绢细流长年不断地从太子身上滑过,流入下面的小池蓄满,再经弯弯“九曲黄河”排出去。如果说,水对石刻是一种危害,那么在这里已被化害为利了。工匠师们不仅巧妙地解决了排水问题,而且使造像静中寓动,表现出园林景观之意趣。
怎么样,服不服!
一尊长30余米的巨型卧佛在高7米,深5米的龛里闭目而卧。
卧佛前面还有很多闻讯赶来的弟子,躬身肃立着声闻、菩萨、帝释和护法等群像十四尊,亦仅露上身。卧佛的造像很多,这尊卧佛有些特别,整个卧佛只表现了上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肩在五色祥云之中,以示释迦牟尼横卧于天地之间。民间有句俗话说宝顶的卧佛是“头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
很喜欢这几尊卧佛身边的弟子雕像,尤其是后面这两尊,就是凡人的样子,及其逼真地、具体地、活生生地雕刻出面部肌肉,用陈丹青的话说“我们觉得认得他”。
进入大殿,不由得“嚯”了一声,正面墙壁上金碧辉煌,中间一尊头戴宝冠的观音,身旁、身后伸出无数只手,全是手,全是手!每只手上都有一只眼睛,还拿着很多法器,是名副其实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
这尊千手观音有1007只手, 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涉错落的布局,在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崖上,雕出这1007只手,如孔雀开屏。实在想象不出宋代的石刻匠师怎么在坚硬的岩壁上打刻一千多只,而且手的姿势无一雷同,没有一只手在当时被打坏,这真可谓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
在千手观音的两边还有四尊小的造像,右边为婆薮仙,左边为吉祥天女。头戴猪首者为金刚亥母,头戴象首者为毗那夜迦,他们原为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凶神夫妻,被千手观音所降服。这里完全演变成了女像。另外,在千手观音两边的角落还分别刻有一穷人和一饿鬼,表示阴阳两界都能得到千手观音的拯救。
我们正好赶上为千手观音重贴金箔后不久,所以崭新的,金光四射的观音像很晃眼。
这三尊巨大的立佛微微低头俯瞰下面的芸芸众生,他们就是“华严三圣”, 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1、毗卢遮那佛,2、普贤菩萨,3、文殊师利菩萨。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
这组雕塑精彩在于寓力学、透视学原理于艺术构思的典型范例:这三尊造像高达7米,雄伟超越。匠师们刻意将他们的头部加大,胸部缩短,小脚部位加长,而且身躯前倾二十五度,正好符合造像与观众之间的透视关系,使人仰首观望时,感觉菩萨好像正亲切地俯下身来,看着大千世界来来往往的人间百姓,叫人不由得低首下心,崇敬之诚油然而生。菩萨那种威仪奕奕、悲悯无尽的气度得到了充分显示。
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支出1.2--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为使手臂不断落,匠师们成功运用了建筑力学原理,大刀阔斧地刻出宽袖袈裟披肩挂肋飘逸而下,与其身躯相连,巧妙地将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正如木建筑中撑弓、斗拱的原理一般,使文殊手托的宝塔千年不坠。这样的处理既合符力学原理,又不违背菩萨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的造像规律,同时还获得了宗教的庄严感。
毗卢遮那”意译为“光明普照”即“大日如来”。他头上的 “金刚顶仪”,为佛教密宗金刚界造像的一个重要特征。
普贤就像托塔李天王。
“轮回”是譬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
佛教有“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六道轮回图即是这种学说的形象体现。
在靠山的右壁上,刻着一条长卧的龙,这条龙的龙身便是窟顶的排水渠道。在龙头下面刻着一位高擎钵盂的老僧。下雨之时,雨水从窟顶的岩隙渗透下来,通过龙身汇向龙头,再通过龙嘴滴入老僧的钵盂内,并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老僧持钵的手臂是镂空的,水通过他镂空的手臂往下流,然后通过石壁上的暗道和水沟排出洞外,形成一个周密完整的排水系统,真可谓巧夺天工。
佛前跪着一合掌菩萨,以示十二菩萨轮流礼佛问法。在洞口的上方开了一小扇天窗,由天窗射入的光线照在佛前长跪的菩萨身上,洞内明暗相映,凸显神秘莫测。
菩萨们头戴的花冠精巧玲珑,大都为镂空雕刻,身挂璎珞细珠,历经八百多年仍然粒粒可数;身上的袈裟舒展柔和,如行云流水一般搭在座台上,极富丝绸的质感,下面的石香案,也被处理得极富木质感,达到了乱真的地步。十二位菩萨个个端庄典雅,风姿飘逸。她们柔和的目光,微微后收的嘴角以及弥漫于脸部,那洞察一切的浅浅微笑,无不透露出她们内心的恬静优雅,显示出她们超凡绝尘的气质。她们脸部的肌肉丰满细腻,具有童颜肌肤的质感,就好似在细润的肌肤下有血液在缓缓流动一般。她们的轻沙薄裙、璎珞飘带都随着身体的起伏转折而微妙地变化,她们整个形体结构所表现出的那种优美的韵律感令人陶醉,可以说,古代的艺术家们赋予了这些冷冰冰的石头艺术的生命力!
圆觉洞造像融装饰、排水、采光于一体,充分显示出古代雕大师的雕刻技艺,是古代艺术家们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技艺的结晶。
错过这样的洞窟真真是太遗憾了。
其实这《牧牛图》不是表现田园牧歌,而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放牛郎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太深了,我就只当山野情趣看了。
游览了宝顶山石刻后,看到一座寺庙,进去后,一个大殿一个大殿地往上走,最后的大殿里,也有一尊千手观音,身后有无数只手,规模没有大佛湾里的千手观音大,外面用玻璃板罩着,这座观音像的脸有些与众不同,带点男相,三只眼睛都睁开了。通常佛像都是眼帘低垂,只看到弯弯的眼缝。
拍了照片后,我们离开了宝顶山。
在宝顶山景区里,还有一座大足石刻博物馆,2015年建成开馆的。仿古的建筑设计,建筑中大量采用古建筑木质构件和结构,看着挺大气舒服的。
博物馆前的广场上,耸立着高达19.6米的石质经幢,在其10层造像之中,精细雕刻了金刚、飞天、天龙八部、八大天神、金翅鸟部、万佛等大足石刻造像元素精华。
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去游览北山摩崖造像,北山的造像虽然没有宝顶山的规模大,但有些洞窟里的造像保存得很好,工艺水平非常高,下次再来重庆时,一定要去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