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游(3)湖广会馆
标签:
重庆湖广会馆 |
分类: 国内旅游——云贵川藏 |
父亲的书柜里有一本《张献忠屠蜀记》,我翻过这本竖排版的旧书,一部血腥的屠戮史。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占领了四川,清点人口,不过区区50万——60万。于是朝廷鼓励外省人民来四川屯垦,就有了轰轰烈烈的四川大移民,有了“湖广填四川”。我一直以为湖广是指湖南湖北和广东呢,错了。“湖广”是个省名,起源于元,固于明,清朝也沿了旧制。湖广包含了湖南、湖北两省的地方。
刚开始,还只是召回流亡在外省的川人、蜀绅,还发给路费、口粮,甚至给车,给搬家的人力·。依旧找不回多少人,兵荒马乱的,哪都缺人。到康熙二十年,外省移民入川掀起了高潮,康熙给了移民更多优惠政策,只要是无主的荒地,谁开垦归谁,10年后才交税,还让移民子弟可以在四川本地参加高考。有好政策,还怕没人来吗?没土地的穷人有的是。
进大门,高台阶上一座大殿——禹王宫。
凡湖广会馆就有禹王庙或禹王宫。300年前的湖广会馆在每年正月十四都要举办禹王庙会,祭奠禹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禹王宫气派、华丽,造大殿的木材,都从“楚北运来,投工之多,造工之精,叹为观止。”房顶铺着传统的黑青瓦,不像有些新盖的庙堂,房顶铺满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自己觉得高级,殊不知,那黄色岂是你用的?用了便假了,俗了,透着没文化了。飞檐下一片金点闪光,那是将无数斗拱的头都刻成龙头,刷上金粉,面朝长江,寓意大龙锁江。
禹大爷端坐在大殿正中的台子上,威严得很,好像是铜像,右手握住一把铲子(我猜的)。
在长江流域,建大禹庙,祭司大禹的很多。相传大禹是四川人,治水时就曾经居住重庆,连儿子生在重庆也没有回家看看。
在古代,湖广会馆承载着两种功能:1.祭祖,祭神明,祭祖先;2.文化传承,互慰乡情,诗礼传家,信义行商。会馆就起源于同乡会。
联系乡谊是会馆重要的内容,到了这里便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高大的封火墙把空间分割成若干小院落,每个小院落间有小门连接,空间上并不断绝。
湖广会馆封火墙的建筑特色是使单调的悬山顶人字屋面变得错落有致,曲折流畅。
禹王宫西侧的大殿是“客厅”,为同籍移民在会馆举行聚会、应酬、款待朋友之地。篆书匾额:來則安之
禹王宫有座三面外伸的戏楼,两边有厢楼,专供贵宾,台下的场地才供一般观众享用。没想到看到戏台上还有戏迷在票戏,戏台两边,有很小的乐楼,里面有几个业余乐师在伴奏。
我对戏曲没什么兴趣,倒是觉得那檐下额枋、斗拱的雕刻好精细。
湖广会馆由三部分组成;禹王宫、广东公所和齐安公所。
广东公所始建于康熙年间,为四合院布局,院子里有座木结构的大戏台,比禹王宫的戏楼大。戏楼的房顶富丽华贵,造型别致。高阁参天,宝瓶中立。
漂亮的绿色琉璃瓦屋顶上有金色球形装饰和精美的脊饰,房顶上的两个砖雕,吸引了我。拉近了看,这个是游子归来,跪在母亲坟前不起。另一个是母亲、媳妇倚门远望,盼望亲人归来。想想古代商贾有重利轻别离的“美名”,商人实在是有苦衷的,没有飞机、高铁,没有电脑、手机和网络,有的是舟车劳顿,半路上还有兵匪伺候,不容易呀。这也是同乡、同行要建会馆的原因。
两个飞檐上对称的龙吻形象夸张、生动,在蓝天下张牙舞爪。
戏台周围栏板雕刻有西游记、西厢记等中国传统戏曲故事,惟妙惟肖。
湖广会馆围墙样式,是明清时期常见的黄色封火墙,以直线构图而呈阶梯状叠落,又称“码头墙”,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
齐安公所是湖北黄州府移民修建的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保存最完好的建筑,里面有戏楼、天井、看厅、抱厅、大殿等,大门斜向东方,朝向移民的家乡湖北黄州府方向,既有风水的讲究,也寄托了移民对祖籍地的思乡之情。
里面的戏楼有所改进,进深更大,专供贵宾的看厅在戏楼的对面而不是两厢。
齐安公所里有一些泥塑,再现清朝时会馆的场景。
每逢过节,或者有人科举考试通过了,同乡就都来祝贺的场景。
茶馆
几架织布机摆了一排。
早在汉代,就有“蜀布”记载,重庆荣昌县生产一种“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夏布。古时这种夏布“只有皇室和达官贵族穿得起。
湖广会馆里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是我国首个移民专题博物馆,
下面的图版展示了九省移民的比例,最多的是湖广,最少的是云南。
移民分6种类别,我家祖先大约是“自发移民。”
从这张图版看,从湖广麻城到四川路途遥远,这一路的辛苦可想而知。据说我的祖先也是清初入川的,开始时是兄弟二人,哥哥还背着个药王菩萨,祖先是粗通医术的。来到四川以后,兄弟失散,哥哥在川南定居下来。几百年后,后代分布在荣县、宜宾、自贡市等地,我家祖宅是在荣县乡村,周围曾经有茂密的竹林,果树、池塘、水井,还有一条青石板路......
在摩天大厦的阴影下,湖广会馆昔日的光彩暗淡得微不足道,但几百年前湖广乃至八省移民入川的脚步声随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永远回响在巴蜀大地上。
眼底人人是客,
脚跟处处为家,
祗在风前月下,
何论海角天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