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性的均值回归
(2010-12-04 15:04: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估值 |
最近有报道“青岛啤酒高增长背后暗藏三大隐忧”。
“1.主品牌前几年超过20%的增长由消费升级和内部结构调整双轮驱动,目前主品牌销量已占总销量的50%以上,结构基本稳定,以后的增长只有依靠在竞争中争取更多的消费者来实现,主品牌增速回落到10%~15%左右。
由于主品牌收入占比70%,利润占比80%以上,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主品牌增长放缓,整个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也将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这表明,青岛啤酒高增长因素之一是,把过去收购过来的啤酒企业变成主品牌产量,从而增加主品牌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使得利润率提高。这种高速成长,必定会有均值回归的。比如,主品牌增速回落到10%~15%左右。青啤增速放缓的行业背景是行业销量增速接近 5%,青啤主品牌超过了行业的增长,而三大副品牌出于意料的低于行业增速。
“2.导致青啤增速放缓的外部原因是竞争加剧:华润、青啤、燕啤和百威英博是大陆市场上最大的 4个玩家。在 08、09年两年华润旗下雪花单品牌的销量增速都超过了 20%,不仅超越行业,而且超过了全部竞争对手,预计 2010年以来继续延续这个趋势。而燕啤 2010年 1季度在在广西等南部地区的增速也在 5%以上,超过了行业增速,(北京地区因为天气寒冷,增长不明显)。在中低档啤酒细分行业,燕啤的表现好于青啤的三个副品牌。第二梯队中,专攻中西部地区的嘉士伯2009年年报显示,其在中国2009年增长了24%!竞争对手的表现优于青啤,说明青啤面对的外部竞争进一步激化。 ”,这表明,青岛啤酒在今后的市场占有率方面,提升空间不会像过去快。这也预示,将来的成长速度也会回归均值。
“3.增速放缓的内部原因是区域聚集的战略遇到瓶颈 :啤酒的产品、投资和销售特征决定了啤酒行业的唯一竞争战略是区域聚集,差异化竞争和全成本领先都不是最佳战略.实证上,我们在各企业中观察到的区域净利率与占有率呈密切的正相关,特别是占有率超过 60%之后,盈利能力发生跃升,这些数据验证了区域聚集是啤酒行业的唯一正确竞争战略。青啤在1996~2002摧枯拉朽的收购中,以全国布点和总体产能领先为指导方针,这切合了当时的供方市场特性,即只要有产能就能盈利。但是时间带领我们迈入需方市场后,松散的全国布局背离了区域聚集战略,逐渐成为青啤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屏障。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抹杀了各个市场全面推进的可能,如果要通过区域市场做强来达到继续增长的目的,由于受到资源和精力的约束,必然面临着暂时放弃掉弱势市场的选择,而这对企业的短期收入形成巨大压力。”这一点,本人并不认同。凭借青岛啤酒的品牌,在青岛啤酒已经占有的市场,青岛啤酒应该不会输,最多是平分。
“4.公司啤酒生产成本中占比最大的两项是包装和麦芽 :受益于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及成本下降的翘尾因素,公司上半年毛利率继续明显,推动公司业绩3成;但大麦等粮食价格上涨趋势明显,公司将面临较大成本上升压力,下半年业绩增速将可能因此放缓。从2003年开始的成本大幅上升,是公司及全行业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2007年上半年以来还出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且有价无市的情况。由于公司产品结构优化和大麦价格下的翘尾因素,上半全公司营业润达36.1%,同比继续提高2.2个百分点。 ”,短期,对公司利润有影响,但长期,青岛啤酒有能力转嫁原料成本。这也表明,去年和上半年高成长不符合其固有的成长均值。应该是特例。
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青岛啤酒长期的盈利成长速度均值,在未来10到20年应该在13%左右。这在对该公司估值时,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茅台2009年的13%和2010年1Q的4%不是常态,2011年或有可能的40%也不是常态。。。更可能是未来15年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