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的故事:我们的冬奥冠军离世界的感恩冠军有多远
(2010-03-09 21:44:42)
标签:
冬奥健儿感恩社会周洋中国文化 |
分类: 以公民为师就得哭 |
周洋的故事:我们的冬奥冠军离世界的感恩冠军有多远
老海
周洋那句会惹事的“大实话”已经天下嚷嚷,众所周知。
中国人讲孝道讲了几千年,能讲不讲是不孝,当孝不孝是大逆不道。或许,这个新出炉的冬奥冠军,比更多的中国少年都具孝心。一个希望让自己的父母生活得更好的女孩,一个在异国他乡的温哥华向全世界坦言孝敬父母的女孩,谁也法怀疑她的这份孝心。用她母亲王淑英的话,周洋说的是一句“大实话”。勿容置疑,王淑英听了乖女这话自是非常开心。养女有此,今生足矣。
那时那刻,全世界都被这句平凡话感动了。具体说,周洋这句大实话不但讨了所有中国父母的心,而且也讨了全世界为人父母者的心。肤色尽管不同,感受却是一样。同为天下父母,能不被这话感动?不为这话感触?
显然,周洋这话是一句经典的感恩。周洋的孝女形象、中国的奉孝之道,全世界的感动,都在周洋的这话里。这也是“感恩门”发生后大多数网民为什么都站到周洋这边的缘故。
感恩,永远感人。感恩,永远没错。可是,当夺冠后的周洋仅是记起感恩父母感恩生命时,她哪里知道,被她遗忘的感恩还有很多很多。
讲孝道是中国人的传统,这是不可遗忘的国情。可是,还有一个国情是周洋不该遗忘的,也是中国所有的运动员都不该忘记的:中国的运动员都是国家培养的。相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运动员的培训体制跟我们截然不同,运动员的训练都是自费的,自费租用场地,自费雇用教练,自费参与赛事。在中国,运动员打小就拿国家津贴,训练用的所有器材、场地都是国家的,国家还无偿提供人力资源、教练资源、体育科研资源。此前与现在,周洋一直都在经历、享用着这个让很多外国运动员都垂涎欲滴的中国国情。遗憾的是,周洋在温哥华的“夺冠感言”里居然遗忘了这份感恩。
如果没有仓禀实而知礼节的祖国,没有全民崇尚体育的社会风气,周洋再天生体格天生优秀,现在也许不过是冬日雪山上的一个滑雪爱好者。甚至连这都不是。周洋的今日离不开她所适逢的这个社会和自己的祖国。国内很多企业家都有以个人或企业名义嘉奖奥运冠军健儿的善举,有人因此而羡慕这些健儿,啧谈健儿生逢了有钱的“好心人”。其实,以“好心人”来称呼拿出巨款奖励体育健儿的企业家,是对企业善举的一种肤浅理解。事实上,这些企业家是这个时代的感恩人,他们是在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他们不为高尚,不求回报。他们在但求感恩。这点上,奥运健儿都该向他们好好学习。
不容置疑,只知低头感恩自己父母的周洋也该来学习学习。
很显然,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并没有在“挑字眼”,他对周洋的批评是无可厚非的,而且还是一片关爱有加。周洋母亲王淑英误解于再清的打是疼骂是爱,恐怕还是因为爱女心切。作为体育总局的领导,于再清的批评原本还可以再往深层里走,但他没有。那时,他只是批评了周洋,并没有指出造成周洋不懂感恩的根源。也许,当时的语境限制了于再清,以致他未来得及往下作更深刻的讨论与批评。事实上,周洋此前在文化学习上的明显不足才是问题的全部所在。
一个自我成长的蹩脚三流演员在获奖感言里都会感恩全体剧组,而一个国家培养的冬奥冠军却不知感恩教练感恩团队感恩国家与社会,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国家体育总局的训练与教育机制出了问题,重训练轻教育,重比赛轻学习,也许就是问题的重症所在。如果文化教育到位了,周洋的潜意思里仍是没有感恩社会的概念,那就是周洋本身的问题。然而,从体育学院到国家队,我们的体育健儿都常被人蔑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个不是很善意的称呼,多少能说明我们国家对体育运动员的教育体制其实还是存在问题的。
如果我们的体育大国梦仍要继续做下去(不苟同北京奥运后已经摇身变成体育大国的说法),我们的体育文化就要涵盖更多更广的内涵,就要努力规避下一个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去到温哥华的周洋,就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的孝道其实只是中国人的感恩文化里的一个美丽传说。美国能出奥运冠军,中国同样也能。美国人能培养出“感恩冠军”比尔盖茨,中国人同样也能培养自己的“感恩冠军”。
周洋昨日做客某商业网站时已经表示了感谢教练和国家,他的感恩学习虽是来晚了,但总算还是来到了。
20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