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府要积极疏导网络情绪,引导网民参与社会管理

(2011-04-04 10:57:50)
标签:

拐卖

山村

天涯社区

网络

政府

杂谈

分类: 法谈天下

      “山村拐卖帖”引来10万看客,透析虚拟水帖,我认为政府要积极疏导网络情绪,引导网民参与社会管理。网民心态复杂多样,政府要正视舆论质疑,采纳理性的建议;给网民释放情绪的空间;对虚假信息,应及时澄清;告知网民也应为造谣诽谤承担责任。4月4日《检察日报》第5版予以报道:

政府要积极疏导网络情绪,引导网民参与社会管理

 



透析一个虚拟水帖

“山村拐卖帖”引来10万看客,全国人大代表认为政府要积极疏导网络情绪,引导网民参与社会管理

 

方圆杂志记者 邰筐

 

    这是天涯社区论坛爆红的一个“奇帖”——长达51页,看完需要一整天;被网友评为继“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之后的“天涯最红帖”。

    缘起:一个虚拟的水帖

    2011311807分,一个网名叫nieave的女性在天涯社区论坛转发了一个帖子。据说,这是她和几个姐妹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究竟是不是她的原创不得而知。

    该帖文字多有不通之处,略加整理后,大体是这样的:

    “如果有一天,你被人贩子卖到了大山里,一辈子就被绑在那里,再也出不来了;想打电话求救,手机被收走,缺乏任何通讯工具;想逃跑,一直有人看着你;就算真跑出去了,全村子的人都会去追,你翻过一座大山,还是一座大山,怎样才能跑出来呢?

    nieave发“山村拐卖帖子”的初衷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给她的邮箱发了纸条,希望能采访她,但她至今没有回复。

    开演:网络大戏一波三折

    网络作为一个屡屡在一夜间创造神话的地方,很多时候是没有常理可讲的。一场群体的狂欢就这样在一个帖子的浏览和评论中,集体无意识地开始了。网民开始疯狂地跟帖,越来越多的跟帖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看客。当天晚上跟帖已达千余,看客超过10万。

    冷静分析这台网络大戏上演的过程,它至少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娱乐版):五花八门的出逃方案

    这一阶段的跟帖主要围绕出逃支招:有严肃认真的,有离奇搞笑的,有娱乐八卦版的,有神雕侠侣版的……网友出的主意虽然有点馊,但对买主的痛恨却是一以贯之。

    第二阶段(惊悚版):哥发的不是帖子,是忏悔

    32,网友“风中的小逆逆”转发了网友“我是YD的分割线”的一篇以自己亲眼所见写成的山村拐卖女求救于他的帖子。

    帖子的大体意思是说,他有次陪着父亲去一个山村访友,山里人很好客,村长亲自摆酒席招待他们,在酒桌上,一个端菜的年轻女人悄悄递给他一个纸条,上面写着“救我”。

    他偷偷询问村里的一个后生,知道让他救命的女子是从山外面买回来的媳妇,像这种情况村里还有很多。但他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没敢报警,至今还在为自己的懦弱不安和忏悔。

    帖子写得声情并茂,多数网友被文中女子的命运揪着心,纷纷发帖,要求文章的作者说出山村的名字和具体位置,但作者始终没有露面,由此遭到了网民的不满和拍砖。

    有的网友贴出了被拐卖妇女儿童的照片,留下了寻找人的联系方式。这时候,网友慢慢地从一开始的搞笑气氛中走了出来,俨然开始了一场自发的网络打拐行动。

    第三阶段(危情版):迷药太可怕,不和陌生人说话

    问题的讨论转向如何防拐,网友已开始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发言的女网友越来越多,她们一边晒出成长经历中的某个危险瞬间,一边相互告诫遇到哪些人要提高警惕。“迷药”一度成为关键词——它会让人瞬间意识模糊,受人操控。

    网友还总结出了几条防范事项:网友“我要枫叶卡”为此总结出一套“安全指南”:碰到陌生人问路时,要马上站远点,请他们找警察问路。为防迷药,出门要带瓶装水和口罩,一旦察觉异常气味和头昏,马上离开原地。对和蔼可亲的陌生女人要特别小心,对带小孩的陌生女人来搭讪的,最好加倍小心……

    “山村拐卖帖”缘何爆红

    很多人对那些曾突然爆红网络的帖子依然记忆犹新。像“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天涯网友易烨卿和周公子斗富的帖子,以及网友戏仿仓央嘉措的诗歌《见与不见》的帖子,都曾引起关注。

    那么,和以上热帖相比,此次“山村拐卖帖”的爆红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呢?

    它们的相似之处或许都存在着某种偶然性——都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不同之处是,“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更像一次集体的造句比赛,游戏和娱乐的成分很重,数以十万计的网友从中得到了某种温情的抚慰,仿佛看到了母亲的身影和黄昏的炊烟。

    而网友对仓央嘉措的诗歌《见与不见》的戏仿,以谐趣调侃的语调完成了对生活和现实的反讽。

    至于易烨卿和周公子斗富的帖子与“山村拐卖帖”,不管从立场还是根本性上都与以往有着极大的不同。易烨卿和周公子斗富的帖子是一次网络世界的反歧视大战。“山村拐卖帖”的爆红,虽然也是从娱乐和调侃开始,却慢慢引出了网友对现世的忧虑,多了一些沉甸甸的责任感。

    分析四个帖子的爆红过程,不难看出,网友不仅有对现实的诸多不满,也有对温情的深切呼唤。从对歧视农民的暴发户的穷追猛打以及对人贩子的痛恨中,不难看出网友对现实的介入和担当的渴望,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调查表明,在中国,从事竞争压力较大的行业、生活节奏较快的城市白领最缺乏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不仅与经济因素紧密相关,更与心理因素有关。“山村拐卖帖”在天涯社区的爆红,就像一个鞭炮的引线,引发的是一次群体的焦虑,其诱因恰恰是当下青年人社会安全感的缺乏和焦虑感的增加

 

人大代表观点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秦希燕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 秦希燕

 

    网络事件中网民的心态其实复杂多样,他们有的怀着对现实介入与担当的渴求,有的希望借机体现话语权,有的纯粹为发泄无聊或不满情绪,但更多的是兼而有之。许多网帖走红的背后,透露出对某些社会问题与矛盾的一种焦虑情绪。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又该如何应对呢?

    有关部门首先要正视社会舆论的质疑。一个网络红贴,能造就“成千上万人排山倒海式的议论,上百万人的口诛笔伐”,应对不好,轻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重则演变成公共危机。对于网络舆论,有关部门应理性分析。对网友的理性的意见和建议,吸收采纳,充分培育网民的公民意识和理性思维;对于网民提出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积极迅速做出反应,赢得理性网民的信任,引导更多理性意见的出现。

    其次,要给网民释放情绪的空间。网络情绪的传染,究其实质还是公众情绪释放的一种表现,很多时候反映的还是网民对社会的焦虑和不满,以及改变一些不良现状的渴求。对此,有关部门应科学疏导,让公众情绪得到合理释放。对于网帖中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应及时着手整治,建立解决机制。一句话,解决公众合理合法的心理诉求与利益诉求才是消除负面情绪的根本途径。

    第三,对于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有关部门应及时通过发布权威信息或公开发布解决问题的措施与进展情况,迅速掌握主动权,澄清事实真相。有关部门在积极作为中,要注意厘清网民的认识误区———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在网上发布言论是一种自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把个人主页、微博、博客等信息载体看成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畅所欲言,实际上是放大甚至滥用了言论自由权。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保证网民发言权的同时,也要告知网民对自己的言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现在,网民普遍对虚假信息产生的严重危害影响认识不够。随意的造谣和诽谤行为充斥网络,而很少有人因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诽谤在刑法上是自诉案件,刑法、侵权责任法等都有相关追责条款。当然,在处罚方面,存在调查取证困难等不利因素,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机制,加大依法整治力度。对不良信息及时删除,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

    总之,“山村拐卖”等帖子的走红提醒有关部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执政能力,要适应新形势需要,抓住网络的传播迅捷和民众容易参与等特点,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渠道,积极主导培育更多理性化的富有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平台,鼓励网民敢说话,会说话,依法依理说话。通过网络舆论平台,不断建立和完善民意收集机制,把网络舆论力量变为管理的助力而非阻力。

 

要重视网络情绪无序蔓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马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类帖子一般暗地迎合了社会群体隐秘的心理需要。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句非常普通的家常话,但作为童年时代反复出现的话语,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它使得无数人瞬间回忆起童年,勾起怀旧和乡愁,因此在人口高速流动、生活压力倍增的都市生活圈里像流感一样迅速爆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认为,“山村拐卖”帖的爆红与“贾君鹏”这种无厘头帖子的走红有根本的区别。后者只是网上某种无聊和寂寞的发泄,但前者却有着很深的现实关切,反映了人们对妇女儿童被拐卖问题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俊秀指出,曾几何时,不安全、危险、风险、恐惧等诸如此类的概念,开始被学界频繁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常态注释,甚至还有人以“不安全时代”、“风险社会”来为当代社会命名。安全问题的确使世人感到了它的无法回避性。

    在马特看来,“山村拐卖”帖很“穿越”,属于典型的“角色扮演”网络叙事。最近很多有关打拐的报道和谣传,渲染出一种不安全的舆论氛围,基于网络空间一贯的对官方消息的不信任感,很容易诱发一种受迫害妄想。谣言、想象和故事相结合,被某些网友以梦呓般的语言表达出来,像“贾君鹏”一样轰动的神帖再现也就不奇怪了。这折射出现代生活中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

    马特认为,应该把社会焦虑当成一个社会问题来解决。第一,应当着重培育公民道德和公民责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公共平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辩论。第二,应当增强政府发布信息的及时性和公信力,对于公众关心的问题,往往越隐瞒越会引发猜疑和恐慌。SARS事件后,已经从法律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最近的“钱云会案”还是反映出政府的应对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三,应当重视民众的这种普遍挫折感、不安全感,关注现代都市人群的精神诉求和社交需要,通过鼓励民间自发的公民运动、保护宗教自由等方式,抚慰现代人充满焦虑的心灵,释放社会压力,避免社会冲突。

 来源:检察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