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稷王庙主殿,国内唯一北宋庑殿顶建筑

标签:
山西万荣稷王庙庑殿顶无梁殿 |
分类: 国内游记 |
从司马迁祠沿黄河西岸向北过黄河大桥向东再向南约100公里就来到下一个去处——万荣稷王庙。
稷王庙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太赵村,正殿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据殿东山墙内壁所嵌元至元八年(1271年)石碣载“今有本庙,自建修年深,虽经兵革,殿宇而在。既有舞基,自来不曾兴盖,今有本村等,谨发虔心,施其宝钱二百贯文,创建修盖舞厅一座。刻立斯石矣。时大朝至元八年三月初三日创建。”和正殿明间前檐下平樽下题记“大元国至元二十五年(1365年)重修正殿功(工)毕”。可以推断:稷王庙正殿的主体构架属金代1115年-1234年)建筑。
1965年,万荣稷王庙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万荣稷王庙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王庙,是奉祀我国农业始祖后稷的庙宇。传说中,后稷原名姬弃,因其生下来是一个肉球,被母亲姜嫄几弃不成,最后被抛在了稷王山上。有个老道士路过,捡到了后稷,剖开肉球救了他,教他为人做事。长大成人的后稷踏实、勤奋、善良,看到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经常挨饿,便在山上尝遍各种野生植物,试图栽培一些,以保饥采暖,但都不是很理想。一次下山,他发现了一片平坦之地,把谷子播撒在那里,长势甚好。他便教附近的人们播种五谷。后来,大家为纪念他的功绩,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庙。这块地便是如今的太赵村一带。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修建了这座稷王庙。奉祀农业始祖后稷,这是山西典型的本土教信仰,仅仅出现在山西西南部。
来到万荣稷王庙时,发现这座寺庙并不大。坐北南向,南北长74米,东西宽46米。现只遗存正殿和戏台,一进院落格局。进入庙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戏台的背面,看着十分普通。绕行到戏台的前面,便会被其古朴的建筑风格所吸引,尤其是檐上的木雕十分精美。恰恰是木雕的这份华丽,减弱了这座戏台的庄重大气。木雕据考证是清代所刻,这和内梁上的绘画风格并不一致。
走近主殿,一眼便会看到立在檐下的一根石柱。这不仅是大殿独有的一根石柱,而且上面龙的造型十分罕见别致。传说可能是唐代所立,但其风格更像金代。
稷王庙正殿是目前发现全国唯一的北宋单檐庑殿顶结构,它好似一把撑开的大伞,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一条正脊、4条斜脊。整个大殿气势十足。房屋四檐整齐,四周廊下全用斗拱承托,檐为庑殿顶(五脊顶)。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平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两根斜撑术集结屋顶,重力四散下层。方形间架,互相牵依;顶脊小而灵巧,因而房屋坡度很大,形似扇面,整个屋顶部分不及殿长的五分之一。主殿最中间四根柱子下垫的础石,据考证也是唐代的。最外侧两根柱子下的础石是北宋的,因为其上的花纹是倒地莲花,这在宋朝非常盛行。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制与屋主的身份地位等级有关。最高等级为庑殿顶,又名为五脊殿,只有宫殿、陵寝或皇家御准才能用,是专供帝王居住的,造型中正、气势恢宏。从这座北宋的庑殿顶建筑,可见稷王曾经的地位之尊。这座殿还被当地人称为“无梁殿”、“屋中屋”。因为大殿四周连廊全用斗拱承托,殿内更是斗拱交错,却没有大梁承托。殿内廊下还有一口大钟,是宋宣和四年的。
正殿墙体按位置分为两种,即外檐墙和内槽墙。外檐墙分布于东西两山和后檐,内槽墙位于东西两山、后檐和前檐次间。墙体均为土坯,外檐墙墙皮和内槽墙外皮均为朱红砂泥墙皮,内槽墙里皮为白砂泥墙皮。正殿明间装修六扇六抹隔扇门:次间直棂窗,清代风格,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修缮时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