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这种结果在皇权森严的封建社会是否会真的发生,单就这故事来说,我刚看的时候,也认为陈世美死有余辜。可后来我又看了一出戏,而这出戏使我彻底改变了对陈世美和秦香莲的看法。我觉得陈世美既然能做到那么的一个官,素质和修养肯定是有的,他不会无缘无故会背负千古骂名的。果然,在史料中,我又看到了一种不同的说法,原来根据史料记载,秦香莲这个人物只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事实中根本子虚乌有。
陈世美家乡出版的《均州志》、《湖北历史人物辞典》和《陈氏家谱》中记载的陈世美是这样的:
陈世美,字年谷,生于明末,为官在清初。他自由勤奋,好学上进,后来做官时,为政清廉,两袖清风,政绩显著,人品很好,深得百姓的拥戴。
那么是谁后来制造了他杀妻灭子的绯闻,让他背了几百年的黑锅呢?这要说到清顺治八年那一年的事了,那一年正值陈世美赶京赴考,因为家境贫寒,囊中羞涩、无力担负进京的费用,他的三个家境殷实的同窗便为他提供了盘缠和马匹。结果,这次进京考试,只有陈世美金榜题名,三个同窗均名落孙山。
陈世美先为县令,后又升为陕西省主考官,掌管着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大权。他的三个同窗想走他的后门,谋取个一官半职,陈世美本着对朝廷负责的态度,婉言谢绝了他们三个。这件事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康熙认为他是一个很难得的人才,将他升为贵州的一个地方的按察使兼布政司参政,不仅官居三品,而且还直接掌握着财政大权,可以说是个十分难得的肥缺。
他的三个同窗知道陈世美荣升后,再次千里迢迢赶到贵州,要陈世美给他们一官半职,陈世美照样婉言谢绝了他们。三个人绝望之际,心里有了报复他的念头,决定编个戏来丑化一下陈世美,好发泄心里的不满情绪。他们把人们最痛恨的忘恩负义,抛弃糟糠之妻等丑陋恶习捏合在一起,如一顶恶心的臭帽子一样扣在了陈世美的头上,使他背上了千古骂名。
三人惧怕陈世美追究,有意将戏的背景移到了几百年前的宋朝,并借清官包拯之手用铡刀铡了陈世美。由于该剧迎合了人们嫉恶如仇的心理,又经过后人的不断加工,《铡美案》这才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剧,陈世美也成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至于秦香莲,则不过是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