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bmiddle/50d4aa15hd154f81804e4&690
一路桃花到平潮
大约两百年前,平潮的县道两旁曾经栽满桃树,平潮因此有了一个雅称——桃村。这个诗意的名字让我们对平潮心怀向往,所以去平潮采访那天,尽管我们知道当年的桃树已不复存在,而且时值初冬,不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但我们总觉得一路上有桃花相伴,那些缤纷灿烂的桃花,开放在我们的想象里,也开放在平潮的历史里。
平潮自唐代初年成陆,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初,这里只有几个从外地迁居而来的单姓百姓,后来人口增多,渐成村落,人们便将这里叫做单家店。明清时期,便利的水陆交通已经让这里发展成为一座商贸重镇。那时,平潮不仅经济发达,而且人文荟萃。这里曾经有过美丽“平潮十景”,这些当年的风景,有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灭,有的却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今天的平潮镇,是一座颇具现代气息的小镇,当年桃花盛开的地方,如今又是春意盎然。然而在小镇里行走,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小镇当年的繁华。我们可以品尝到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平潮特产“黄糖京枣”,可以看到当年的客运码头和排灌两用的西被闸的旧址,可以在小巷深处幽静的小院里听老人们讲述一棵大树的传说。“平潮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古镇,”平潮镇党委书记徐林锋说,“我们不光要把平潮打造成通州的经济大镇,工业重镇,还要将它建设成一座文化强镇。”
曹公亭,铭刻着不朽的英雄之魂
在平潮人心中,有一个人让他们永远铭记和景仰,这个人便是抗倭英雄曹顶。“平潮十景”之一的曹公亭,便是为了纪念曹顶而修建的。
曹顶是通州余西人,但平潮是他壮烈捐躯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平民出身的英雄,平潮人在他洒下热血的地方修墓立祠,建亭勒碑,后来还建起了“曹顶纪念园”。
曹公亭建于民国十年(1921)。当时,张謇修筑天云公路(天生港到云台山),派费范九(1887—1967,平潮镇人,曾辅助张謇治理南通水利、主编《南通报》,后应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在平潮镇北、通扬运河西岸的曹顶战死处建曹公亭,亭内塑曹顶横刀策马雕像,立由费范九撰文、方训谋镌刻的石碑。建亭时,费范九向全国征集诗稿,共征集到包括张謇、陈衍、梁启超等45人的诗词作品53首,汇编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诗》一册印行。亭成后,张謇还为专门撰写一联:“匹夫犹耻国非国,百世以为公可公。”
曹公亭建成后,人们在通亭边的道路两旁植桃柳千株。1939年,吴县名人姜佐禹途经此处,曾题诗一首:“十里长亭已姓曹,桃花村甸护周遭。英雄骏马同千古,分占风光有宝刀。”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走近曹公亭,瞻仰这位为保卫家园而献出生命的抗倭英雄。曹顶像前,人们摆放着水果和点心,当地人甚至还从家里拿来几瓶红酒,敬献给他们心中的民族英雄。对平潮人来说,曹公亭已经是一个文化符号,曹顶那横刀策马的形象也已经成了一种精神象征。因此,曹公亭后来虽几经损毁,但人们总要将它修葺一新。抗日战争期间,日寇进犯南通,曹公亭像毁亭颓。1957年,为纪念曹顶殉难四百周年,南通县政府拨款修复。“文革”期间,曹公亭又被捣毁,所幸亭中石碑由附近群众保护下来。1984年,平潮镇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曹公亭,并将石碑取回安放亭中。1992年,平潮镇人民政府又在原平潮汽车站门前广场新塑了曹顶铜像。1996年5月,平潮镇进行旧城改造,镇人民政府又将曹顶铜像移至南街头204国道与通扬公路交汇处,并筑起围墙,建成曹顶纪念园。
翔凤桥,见证的不只是时代变迁
很久以前,平潮人便在境内通扬运河上筑起一座大桥,这便是“平潮十景”之一的翔凤桥。
翔凤桥原来是一座三级木板桥,中间一级为人工吊桥,便于往来船只通行。相传有一日,有位官员坐船从此经过,守桥者吓慌了手脚,虽则吊起中级桥板,却让这位官老爷等了片刻,守桥者因此被打了几十大板。当时,地方民众对此甚为不平,但敢怒而不敢言。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当地人纷纷集资,运来石料组织工匠日夜施工,将此桥改为石桥。隔了些时日,官船经过此地,畅通无阻,那位官员见短时间内人们已将木桥改为石桥,惊叹不已,当即赞扬“平潮人有志气”。
据当地老人回忆,平潮古通明宫华王殿前曾发现一块石碑,碑文系清朝通州牧平翰所撰。碑文记载,道光年间,翔凤桥才由木桥改为石桥。
改建的翔凤桥由大小不等的天然石块叠砌而成,桥长50米,宽4米,当地百姓又称它为平潮大石桥。旧时,石桥高耸雄伟,两头设有石狮各一对。当年姜佐禹经过翔凤桥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涉川翻苦峻如山,驾运常忧不可攀。何似齐飞三凤好,和衷与共济时艰。”
然而高耸的石桥,终究攀登不便。1933年,当地人集资重建石桥,将石桥高度降低数尺,减轻了行人攀登之苦。
1958年,南通地区大兴水利建设,通扬运河平潮段河道需要拓宽,于是由南通专署水利、交通两局投资兴建,将翔凤石桥改造为水泥结构的公路大桥,长达60米、宽10米。1961年5月落成。
五十多年过去了,平潮桥历经风风雨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每天早晨上班高峰时段,平潮桥面经常堵车。2002年,平潮镇人民政府和通州市人民政府筹资500多万元,在原址重新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桥长60米、宽17米,桥栏两旁书有刚劲有力的“平潮大桥”四个大字。大桥设计新颖,用弧形钢杆和混凝土筑成半圆型,坚固而又美观。
从木桥到石桥,再到钢筋混凝土大桥,翔凤桥见证的不只是时代的变迁,它还折射着平潮人为建设家园而自强不息的精神。
云台山,云雾里飘来美丽的传说
平潮在唐代以前还是长江边上的一块沙洲,至唐代才和胡豆洲等连成一体。为了抵御潮水的浸入,人们先在江边筑了第一道大坝,遇到洪水泛滥,潮水一直漫到白蒲南,于是人们又筑起第二道大坝,并建造了一座大桥,命名为二坝桥。从此,每逢涨潮,潮水到二坝桥就平缓。经过无数次潮涨潮落,二坝桥南留下大片沙滩,有一浙江姓陈的商人行船来到二坝桥下,看到南边有千顷荒滩,认为是富饶之地,适宜开垦种粮,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为了免遭洪水灾害,这位商人雇人围垦造田,将三面开挖的泥土堆积成土山,房屋就建筑在土山上,这就有了“平潮十景”之一的云台山。
云台山又叫“云头山”,据说当年每逢大雾弥漫之时,远望土山如在云头,因此而有“云头山”之说。云台山在陈姓商人积土垫高之前,是长江边的一座高土墩,曾经用来作为作烽火台。相传三国时期,东吴大司马吕岱曾于此处屯军。后来,人们在云台山上建起庙宇,这里又成了一处佛教场所,有“小五台山”之称。
云台山上何以建起庙宇,有两种传说。一是清朝中期,陈氏家族逐渐兴旺,还出了个能人,名叫陈盛,并考中了状元。陈盛的夫人不幸早亡,为了纪念她,就在云头山上筑了一座庙,史称“陈氏夫人庙”。第二种传说是,古时“云头山”上住着一位陈姓女子,因为没有找到如意郎君而终身未嫁,孑然一身直到晚年。后来,这位女子决定把一生的积蓄用来建造庙宇,历经数载终于建成内殿、正殿等数处庙房。因庙宇建于烟光云霞的高墩之上,故取名云台山。
据当地老人回忆,云台山山门前曾有一棵大银杏树,传说岳飞抗金曾经过此处,战马就系在树上,后人为了纪念岳飞,称此树为“英雄树”。山门两旁有两尊大石狮,山门内第一间庙房里塑有韦驮和弥勒佛像,称为普济寺;第二间庙房内有关羽像,为关帝庙;第三间庙房内是二郎神和北极元帝像,称为二郎神庙。再往山上走就是正殿,也就是第四间庙房,为丰官殿,殿前置一大香炉,右房间挂一只直径2米的大钟,每天清晨和午夜,钟声可传十里之外。山顶之上,是第五间庙房,称为观音殿,殿前建有一座香塔。相传一云游和尚来到这里,见庙房建在五个大台阶上,气宇轩昂,如在烟光云霞之中,遂将“云头山”改名为云台山。
云台山的香火一度十分旺盛,解放前,里下河地区和靖江一带居民到狼山敬香,都要先到这里打头站。
解放战争中,云台山被毁,如今已是山影无踪。旧址之上现在是一座小集镇,为平潮首批工业集中区。几年前,在当地热心人士的倡导和资助下,这里重建了一座普济寺,人们可以从中领略一丝当年云台山的风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