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bmiddle/50d4aa15h7b3316265faf&690
在丰利缅怀一座园林
丰利的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这里曾出现过多处私家园林。在这些园林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汪家的私家园林——文园。汪氏文园为前清36座名园之一,乾隆拓建避暑山庄时,曾采此园为样本。清代著名学者钱咏在《履园丛话》中对文园也有记载。清道光三年(1823),钱咏游罢狼山准备去扬州,特意绕道访问文园,并作诗赠予园主:“问讯如皋县,来游丰利场。两园分鹤径,一水跨虹梁。地僻楼台近,春深草木香。桃花潭上坐,留我醉壶觞。曲阁飞红雨,闲门漾碧流,使君无量福,乐此复何求?阔别成清梦,相思竟白头,挂帆吾欲去,海上月如钩。”不难看出,文园的美景,曾经让钱咏多么流连陶醉。
1962年春,著名建筑专家陈从周从上海专程赶往丰利考察文园遗址,却因到泰州时为大雪所阻未能成行。后来,陈从周多次提及此事,并在《园史偶拾》一文中深感遗憾地说:“汪氏文园,夙负盛名,然毁已久,莫能明其结构之精。”
除了文园,丰利当年还有四处私家园林。这些风格各异的园林,曾经装点着美丽的丰利小镇,也让这里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有人说,假如当年丰利镇的格局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应该比周庄略胜一筹,并且有着更多的人文气息。
然而,历史总会留下一些遗憾,丰利文园后来终于荒废,并最终因战火等原因而荡然无存。我们去丰利采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里曾经有座文园,但实际上这次丰利之行,只是对一座园林的缅怀。
私家园林的经典之作
文园初为丰利人张祚(康熙二十六年进士)的一座别业,后售于汪氏,园主依次为汪士栋(1685—1747,字梁若,号澹庵)、汪之珩(1717—1766,字楚白,号璞庄)、汪为霖(1763—1822,字傅三,号春田)祖孙三代及汪为霖的养子汪承镛。据乾隆十七年(1752)文武双科状元、南京秦大士所著《汪璞庄小传》及嘉庆《如皋县志》记载,汪氏为“唐越国公后”,原籍安徽歙县,士栋曾祖蠡甫始迁居丰利。汪家历代务商,从事盐船、渔船制造及海产品捕捞、加工、批发,因笃守诚信,经营有方,积累丰厚,富甲一方。
文园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说起文园的得名,还有一段故事。据嘉庆《如皋县志》和《丰利镇志》,雍正十三年,汪澹庵大病,生命垂危,昏睡中他梦见文昌帝对他说:“汝以行善,可延年益寿,病当痊愈。”原来雍正二年秋,当地发生过一次大海啸,海滨死难无数。汪澹庵指挥海船,亲自营救数百人,后又收死尸三千余,棺木而葬。海啸过后发生大荒,他又捐谷千余担赈济灾民。文昌帝的意思是说他好人会有好报。汪澹庵病愈后,造园林一座,并在园内建文昌殿,文园因此而得名。
文园最初只是一座小型园林,后来汪澹庵为营造一所适于子孙读书的地方,于园内辟课子读书堂,此后经过多年精心建造,文园初具规模。文园占地五十余亩,依古运盐河南岸而建。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园林,有着江南园林的风格,但又有别于姑苏园林的小巧柔和,它朴实而雅健,庄严又大气,以其独特的布景设计而成为江淮名园。
汪澹庵之后,其子汪之珩又斥巨资广聘名工巧匠对文园进行了扩建。园内布局如画,楼阁亭台,回廊曲径,湖石假山,无不精心安排。漫步园内,溪水环绕,林木葱郁,课子读书堂、念竹廊、紫云白雪馆、一枝庵、浴月楼、读梅书屋、碧梧深处、桃花潭、凤楼山馆、韵石山房、停云馆、归帆亭等多处佳景,仿佛一幅幅图画小品,让人有“三五步,走遍江南”之感。
文园到了汪为霖手上,开始步入极盛时期。汪为霖四岁丧父,由生母刘氏、养母黄氏教抚成人。他勤学早慧,风流倜傥,文武兼备。汪为霖四十岁不到便告养回家居于文园,不惜重金请园林设计大师戈裕良对文园重新设计,增添被人们誉为天下一绝的“小山泉阁”等景点。后来,汪为霖又在文园之北建园林一座,供养母黄氏居住。该园林与文园一溪之隔,南北相望,有一桥可通。虽说此园面积不大,但园内环境幽静怡人,布局曲折有致,经学大师洪亮吉将其命名为“绿净园”并题写园名。至此,经过汪家三代人的悉心经营,文园名动天下,成为当时私家园林的经典之作。汪为霖在《重葺文园》一诗中曾这样写道:“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改园更比改诗难,足见文园精巧到什么程度。
汪为霖死后,其养子汪承镛对两园没再进行扩建,加之汪承镛后来长年在外地做官,两园无人管理,开始出现衰落迹象。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两园仅存残垣断壁,已经基本荒废。好在汪承镛曾于道光十年(1830)请来白蒲丹青高手季标绘成《文园十景图》和《绿净园四景图》并刻印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够从图画上感受当年美轮美奂的文园。
文园折射丰利的历史
汪氏文园对丰利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折射着丰利的历史,也代表着丰利文化曾经达到的高度。
首先,文园是丰利盐业、渔业和商业繁荣的产物。丰利旧属如皋,称“东皋”或“皋东”。和南通地区的许多古镇一样,丰利也是一座因盐业而兴起的小镇,丰利场曾经是沿海重要的盐场之一。盐业的繁荣,带动了其他行业的繁荣。皋东的制盐业始于汉,兴于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皋东大量产出的原盐通过运盐河输送到内地,而内地的物资和先进的儒家文化也源源不断地流入皋东。这一过程中,徽商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丰利的汪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代表。可以这样说,没有发达的盐业和渔业,就没有丰利商业的繁荣,当然也不会有丰利文园。
其次,文园本身就是丰利历史上的一座文化丰碑。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中国的古典园林总是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注重熔诗画艺术于一体,强调意境的营造,追求景中有情、景中有趣,一座园林往往就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言的诗”。文园的建造,不仅倾注了汪氏祖孙三代的心血,寄托着他们的审美追求,也凝聚着当时园林设计人员和无数能工巧匠的才情与智慧。它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典范。
再次,以文园为载体,汪氏家族的人员广交各地文化名人,形成了一个“汪氏文化圈”,他们的交游创作活动,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汪之珩性雅逸,尤喜广交文朋诗友,他与李御、刘文玢、吴合纶、顾駉、黄振号称“文园六子”。他们终日诗酒唱酬,凡佳辰良宵无不会,会无不诗,著有《文园六子诗》《甲戊春吟》《文园集》。“六子”之一的刘文玢曾在《文园即事》一诗中这样描写当时聚会的情况:“到来仿佛通仙观,绿水朱霞镜里看。六月披襟无溽暑,三宵玩月有清欢。长松落落散虚籁,疏竹萧萧生暮寒。自是主人风雅剧,客怀容易酒杯宽。”游园赏景,饮酒作诗,这帮文人当年的风雅从中可见一斑。更为重要的是,在汪之珩的带领下,他们编辑出版了《东皋诗存》48卷与《东皋诗余》4卷,这是南通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被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存目。
随着文园名声渐盛,外地的文化名人也慕名来到文园,扬州八怪中的黄慎、郑板桥、罗聘等人以及经学大师洪亮吉、著名学者钱咏等,都曾在文园留下诗画佳作。
黄慎是乾隆二十年(1755)来文园的。其实在此前一年,汪之珩先到扬州寻访了他,两人相会,一见如故,汪之珩见黄慎境遇窘困,初赠出手便是白银百两。临别,又邀黄慎中秋佳节到平山聚会,黄慎欣然应允。当年中秋,汪之珩率文园诸子宴集平山堂,黄慎受到了热情欢迎。席间,宾主分韵作诗,黄慎连夺其冠饮酒数杯。月满中天,余兴犹浓,黄慎酒酣挥毫,即兴作《夜游平山图》卷(现存上海博物馆)。临别时,汪之珩邀黄慎古丰一游。次年秋天,黄慎践约来到文园,汪之珩热情设宴招待。文园的美景,让黄慎赞不绝口:“著述满庭无俗客,通猎千古罗群书”。黄慎在文园一住就是三个月,这是他一生最为快意的时光。他在文园创作了不少传世诗画作品,如为友人王国栋(字殿高、号竹楼,兴化人,在文园任教读,寓居文园数十年)作《王竹楼莓苔小坐图》,并题以七言古诗(现藏上海博物馆);为南通画家丁有煜作工笔坐像图(现藏南通博物院)。第二年初春,黄慎重游文园,写下了《重过汪璞庄读书堂》等诗。
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郑板桥也来到文园。无锡市博物馆藏有一幅郑板桥手稿,开句便是:“我住文园,是六月,匆匆赴约。”郑板桥在文园住了一个半月,期间写下《板桥自序》与《刘柳村册子》两篇著名文章,如今都是研究板桥艺术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被称为八怪之首的金农,与文园亦有渊缘,他曾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为汪之珩作《墨竹图》。金农是否到访过文园,不得而知,但他的弟子罗聘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应文园主人之请,来到丰利作画,扬州博物馆藏有罗聘画赠丰利画家陈嵩的一幅《指画唐人诗意图》。
丰利人心中有座文园
文园旧址之上现在是丰利小学,校园内存有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鼓为当时风物。此外还有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古楼,为当年文园内主要建筑之一。该楼历经岁月风雨,险些坍毁,当地政府出资于2009年将古楼修复一新,辟为文园博物馆。
尽管文园已不复存在,但在丰利人心中,依然有一座文园。采访中,几位老人向我们讲述着文园的前世今生,脸上依然带着自豪。
“你不晓得啊,过去的丰利可好看了,有那么多的河道,那么多漂亮的房子,就像一幅画漂在水上。”说这话的是一位叫张张炳林的老人。68岁的张炳林是位建筑工人,曾经参与过一些古建筑的修建,并由此喜欢上了古建筑艺术。退休以后,他萌生了一个想法,用沙盘将丰利古镇的风貌呈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丰利曾经有多美。
张炳林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沙盘的制作上,广泛查阅资料,走访当地老人,做到让古镇的格局了然于心。为了让沙盘的比例准确无误,他带着皮尺在镇上一点一点地丈量。他自学雕刻手艺,亲手用石头雕刻沙盘上建筑物的模型。他说:“最初我是请人雕刻的,但雕出来的房子我不满意,不是丰利镇上古建筑的风格,我就自己动手脚雕刻了。”他还专门盖了一间房子用来安放沙盘。经过六年多的努力,他的沙盘终于基本成型。
在张炳林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他的沙盘陈列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面积10平方米的大型沙盘。老人告诉我们,沙盘上的每一格,代表10万平方米。沙盘上,一处处建筑群分布其间,老人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哪里是文园,哪里是文峰塔,哪里是大圣寺,哪里是郑公滩,就连每一条河、每一座桥,他都能说出名字和由来。
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沙盘,我们除了赞叹之外,不由得对老人的精神和毅力表示佩服。老人告诉我们,为了制作这个沙盘,他的退休工资全投在上面,先后花去二十多万元。他坦言:“反正我已经退休了,也没什么地方需要花钱,不如用来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老人拿起一只建筑物模型向我们介绍,刚开始雕这样一座房子,要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现在一天就能雕一个。我们看到,老人雕刻的都是仿真建筑物模型,房屋的门窗、廊柱都雕刻得清清楚楚,连门前的石狮也清晰可见。可以这样说,这一个个模型,每一件都是精致的艺术品,而沙盘上摆放的模型有一千多件,可见老人为这个沙盘倾注了多少心血。
在我们看来,这个沙盘已经很精美了,但老人并不满足。老人说:“还要补充一些建筑物,丰利街上三步五步的就是文化,每一处都有一个说法,真的太多了。就在你们来之前,我还在雕刻房子呢。”
老人还告诉我们,绿化沙盘的花草树木他也培育好了,“明年春天你们再来看,这个沙盘要漂亮多了。”当我们称赞老人为保护丰利古文化做了一件了不起好事时,老人说:“我做这个沙盘,并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丰利,为了如东,为了留给后人。我要让人们知道,丰利曾经有个文园,丰利在过去是一座多么漂亮的小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