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心理卫生
(2016-07-11 13:03:43)
标签:
佛学健康教育情感 |
分类: 悟透人生的光明与黑暗 |
佛教与心理卫生
黄国胜博客
二、消极心理现象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把一切事物分解为一百种基本元素,称为百法。百法首先分为有为法94种和无为法6种。有为法与人生痛苦和不安有关,无为法与解况且有关。有为法又分为色法11种、心法8种(即八识)、心所法51种、不相应行法24种。
三、心理健康
佛教认为一切皆苦。光是心理方面的苦即烦恼就有八万四千种之多。要想从解脱出来,必须从戒定慧三个方面入手。
1、戒
按照佛教的戒律行事,防止行为、语言和思想“三业”的过失,调整身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称之为行为疗法。由于教派不同,守戒也有区别,如小乘佛教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佛教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内容的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为出家和在家弟子所共持。
2、定
即禅定,又称“三昧”,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与印度的瑜伽和中国的气功有一定的联系,类似于放松疗法。禅定的方法多不胜数,小乘有四禅八定,大乘有念佛禅和实相祥,中国佛教有五门禅观。总的说来,小乘佛教的禅定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认为只有静坐才能集中心思,防止散乱。大乘佛教扩大了禅定的意义,认为禅定不拘于动静,甚至散心也能发挥定力,如念佛禅。大乘佛教还把禅定与观想一切皆空联系起来,如实相禅。中国佛教向来主张定慧双修,如五门禅观中的不净观、慈悲观和因缘观。不净观是在禅定中观想自身和他身从内到外、从生到死都是污秽不净的,可治人们的贪欲;慈悲观是在禅定中观想一切众生的可怜之相,产生爱护和怜悯之心,可治憎恨和嫉妒;因缘观是在禅定中观想十二因缘,认识三世因果相续的道理,以对治无知和由无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
3、慧
即智慧,又称“般若”,谓能通达事理,决断疑念,观达真理,断除妄惑,从而根绝无明烦恼,获得解脱,属于认知领悟疗法。佛教把科研成果分为三种:闻所成慧,指听闻佛法,学习五明(五类学问),是从他所得的智慧;思所成慧,依前闻所得慧而进行深思熟虑,咀嚼融会,条理贯通,是得于自己思索的智慧;修所成慧,依由闻和思所得的智慧,修习禅定,由定生明,证司人生和宝宝贩实理,是得于证悟的智慧。佛教非常重视修所成慧,认为有些烦恼可被见道所断,即凭理性进行矫正,有些烦恼则只能被修道所断,即由集中了的注意力来根治。
4、超心理健康
佛教把最后的解脱称为涅槃,意思是“灭”。涅槃不等于死,因为人死后灵魂依然活着,而且还会重新投胎。只有灵魂也死了,才是真正的涅槃。由此可见,佛教的解脱比基督教要彻底得多。佛教教派众多,对涅槃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些教派认为涅槃实有,可通过若干世的修炼而达到。华严宗和净土宗甚至把涅槃境界描写成人们成佛以后的住所,称为莲花藏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正统的大乘佛教中观派认为涅槃和世间都不是实有的,它们的本质都是“空”。根据中观派的理论,人生本是一场空;人们由于无知而把幻相当做事实,以致招来种种烦恼和痛苦,可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还事物以本来面目,真正体悟一切皆空,也就达到了涅槃境界。这意味着,涅槃和世间并不是两个世界,而是两种观念或两种心智状态。人的心智状态是执迷不悟,佛的心智状态是大彻大悟。在梵文中,佛就是“大彻大悟的觉者”的意思。所以,密宗和禅宗都认为可以肉身成佛。禅宗还从根本上反对在世间之外另立佛国净土,明确提出:秽土就是净土,即心是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