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教与心理卫生

(2016-07-11 13:03:43)
标签:

佛学

健康

教育

情感

分类: 悟透人生的光明与黑暗

佛教与心理卫生

黄国胜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uangguosheng

 

 现代心理卫生工作有三大任务:防治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佛教作为一种起源于亚洲的世界性宗教,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可以为提高人类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许多帮助。

 一、唯“心”主义

 佛教是三大宗教中心理学色彩最浓的一个。佛教宇宙要素论就是一门普通心理学。五蕴学说把万事万物分为“色、受、想、行、识”五类,也就是物质、感性认识、思维、行为和意识。后四蕴纯属心理活动。色蕴虽然不是心理活动,但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十一种色中,眼、耳、鼻、舌、身是五种感觉器官(五根),色、声、香、味、触是五种感觉对象(五境),法境则是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总称。不能被感觉不等于不能被认识。认识法境的“器官”称为意根。上述六根加六境合称十二处,再加六识合称十八界。六识包括视、听、嗅、味、触和意识,是六根和六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意根、法境和意识以外,佛教对其余十五界的解说与现代认知心理学丝毫不差,但对意根、法境和意识的解释比较独特。意根不是物质,而是心理现象,所以被列为第七识,称“末那识”。法境本是物质,但佛教认为不能被五官所感受的东西是由心而生的,因而被列为第八识,称“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藏”有所藏、能藏、执藏三种意义。所藏是指阿赖耶识具有产生一切现象的潜能,能藏是指把来自前七识的信息收藏起来,执藏是指被第七识迷执为自内我体。换句话说,阿赖耶识是无意识(潜能)、记忆和自我的总和,末那识则是自我意识。

二、消极心理现象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把一切事物分解为一百种基本元素,称为百法。百法首先分为有为法94种和无为法6种。有为法与人生痛苦和不安有关,无为法与解况且有关。有为法又分为色法11种、心法8种(即八识)、心所法51种、不相应行法24种。

 心是纯粹意识或心理活动的形式,心所是心理内容。佛教把心理内容分为六组:遍行5种、别境5种、善11种、烦恼6种、随烦恼20种、不定种。其中善、烦恼、随烦恼和不定与道德有关。烦恼和随烦恼与善相对,故称恶心所。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恶心所就是消极心理现象,是心理障碍和人际冲突的根源。

 百法学说罗列了26种消极心理现象(烦恼6种和随烦恼20种),涉及面甚广,几乎无所不包。有些与信仰有关,如疑、恶见、不信、懈怠;有些与不诚实有关,如覆、诳、谄;有些与自我评价有关,如慢、骄、无渐、无愧;有些与人际关系有关,如瞋、忿、恨、恼、害、嫉;有些与过分的物质追求有关,如贪、悭、放逸;有些与无知有关,如痴、失念、不正知;有些与精神状态有关,如昏沉、掉举、散乱。

三、心理健康

佛教认为一切皆苦。光是心理方面的苦即烦恼就有八万四千种之多。要想从解脱出来,必须从戒定慧三个方面入手。

1、戒

按照佛教的戒律行事,防止行为、语言和思想“三业”的过失,调整身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称之为行为疗法。由于教派不同,守戒也有区别,如小乘佛教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佛教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内容的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为出家和在家弟子所共持。

2、定

即禅定,又称“三昧”,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与印度的瑜伽和中国的气功有一定的联系,类似于放松疗法。禅定的方法多不胜数,小乘有四禅八定,大乘有念佛禅和实相祥,中国佛教有五门禅观。总的说来,小乘佛教的禅定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认为只有静坐才能集中心思,防止散乱。大乘佛教扩大了禅定的意义,认为禅定不拘于动静,甚至散心也能发挥定力,如念佛禅。大乘佛教还把禅定与观想一切皆空联系起来,如实相禅。中国佛教向来主张定慧双修,如五门禅观中的不净观、慈悲观和因缘观。不净观是在禅定中观想自身和他身从内到外、从生到死都是污秽不净的,可治人们的贪欲;慈悲观是在禅定中观想一切众生的可怜之相,产生爱护和怜悯之心,可治憎恨和嫉妒;因缘观是在禅定中观想十二因缘,认识三世因果相续的道理,以对治无知和由无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

3、慧

即智慧,又称“般若”,谓能通达事理,决断疑念,观达真理,断除妄惑,从而根绝无明烦恼,获得解脱,属于认知领悟疗法。佛教把科研成果分为三种:闻所成慧,指听闻佛法,学习五明(五类学问),是从他所得的智慧;思所成慧,依前闻所得慧而进行深思熟虑,咀嚼融会,条理贯通,是得于自己思索的智慧;修所成慧,依由闻和思所得的智慧,修习禅定,由定生明,证司人生和宝宝贩实理,是得于证悟的智慧。佛教非常重视修所成慧,认为有些烦恼可被见道所断,即凭理性进行矫正,有些烦恼则只能被修道所断,即由集中了的注意力来根治。

4、超心理健康

佛教把最后的解脱称为涅槃,意思是“灭”。涅槃不等于死,因为人死后灵魂依然活着,而且还会重新投胎。只有灵魂也死了,才是真正的涅槃。由此可见,佛教的解脱比基督教要彻底得多。佛教教派众多,对涅槃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些教派认为涅槃实有,可通过若干世的修炼而达到。华严宗和净土宗甚至把涅槃境界描写成人们成佛以后的住所,称为莲花藏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正统的大乘佛教中观派认为涅槃和世间都不是实有的,它们的本质都是“空”。根据中观派的理论,人生本是一场空;人们由于无知而把幻相当做事实,以致招来种种烦恼和痛苦,可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还事物以本来面目,真正体悟一切皆空,也就达到了涅槃境界。这意味着,涅槃和世间并不是两个世界,而是两种观念或两种心智状态。人的心智状态是执迷不悟,佛的心智状态是大彻大悟。在梵文中,佛就是“大彻大悟的觉者”的意思。所以,密宗和禅宗都认为可以肉身成佛。禅宗还从根本上反对在世间之外另立佛国净土,明确提出:秽土就是净土,即心是佛。

 揭去佛教的神秘面纱,从心理卫生的角度可以把解脱、涅槃、彻悟和佛的心智状态理解为高于一般水平的心理健康,即超心理健康。奥修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是完全无意识的,人则是部分有意识的。这种“部分有意识”把人的心智分为两半——意识和无意识,双方互相对抗,从而生出种种烦恼。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烦恼,必须把心智重新统一或整合起来。

 整合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酗酒、吸毒或心理防御而重新回到完全无意识,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二是开放意识,接纳无意识,把无意识变成有意识,从而达到完全有意识。精神分析学派视心理防御为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功能。

 在人本主义看来,这种心理健康是低水平的;真正的心理健康应该是心灵不设防,即彻底放弃心理防御。这就是超心理健康。超心理健康与一般水平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就象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有质的区别一样。在常人人看来,心理障碍者的认知是不真实的;在超心理健康者看来,人的认知也是不真实的。心理障碍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变成正常人,常人可以通过戒定慧或习禅而达到超心理健康。一旦达到超心理健康,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无为而无不为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再有精神负担,不再有困惑,不再有烦恼,可以无牵无挂、无忧无虑、无怨无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