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
(2016-07-09 10:49:19)
标签:
情感文化 |
分类: 悟透人生的光明与黑暗 |
认识你自己
“你是谁?”现实生活中,在没有认识和了解对方之前,都会提出这种疑问。都迫不急待的想摸清对方底细,对遇到的人的一切都会有深厚的兴趣,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了解别人如果可以算是一种能力,那么认识自己就是一种天赋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你是谁?”这个我们能回答很多,包括姓名、性别、身世、情感和工作经历等,但是说出来只是外在的经历。人们总在说“知己难求”,又有几个人能说出“我是谁”?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第一,人要有自知之明。
这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问:什么是最容易之事?泰勒斯回答:“给别人提建议”。是啊,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苏格拉底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心理学讲,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的“边界”。“边界”模糊是人际关系带来痛苦的根源。
第二,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
希腊哲学家中,赫拉克利特接近了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还说,他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自己身上的确都有丰富的素材。自古至今,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把自己当作标本,藉之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第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
自我、自我感知的存在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我们要拥有某件东西的唯一原因是扩大我们的自我感知,我们能够知道我们是谁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观察我们所拥有的。换句话说,拥有和存在是不同的,但不可分割。在一件物品成为一个财产的时候,我们曾经有的自我和非我合成一体,拥有和存在融合了。确实,这一点在汽车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许多人来说,汽车是延伸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部分。人们常常小心翼翼地保养它、试图有一辆能彰显自己身份和个性的车、赋予它特别的装饰、甚至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给它取个名字,当车子损坏时,车主的反应就像是他们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伤害。每个人开车时的风格也常常很能表现出他真正的自我,一个在办公室里温文懦弱的人,开车时也许狂暴好胜,那就是他受压抑的自我。
现代自我概念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说:“一个人的自我,是他能够称作是他的所有的关系的总和,这不仅包括他的身体和心智能力,还包括他的衣物和房子、他的妻子和孩子、他的祖先和朋友、他的声誉和作品、他的徒弟,以及他的游艇和银行账户。所有这些东西给他带来同样的情感。如果这些东西增加、繁荣,他就有胜利的感觉;如果它们缩减、消失,他就一蹶不振——对每个东西的感觉程度不一定一样,但对所有这些东西感觉的方式大体是一致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为什么购物狂这种类型只有现代社会才会出现:在这个时代,自我才膨胀到了无法抑制的程度,而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不断的占有和增加来获得那种满足感。浮士德式心灵的空虚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写照。
如何认识自我?
埃利希•弗洛姆反对现代“激进的享乐主义”,强调分享、给予、奉献的取向,他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问题:“如果我是我所拥有的,而如果我所拥有的失去了,那我又是谁呢?”
这说到底仍是同一个问题:如何认识“自我”?如果你认为自我就是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那么很正常地,你倾向于要更多;但如果你认为自我就是“失去所有东西之后剩下的那些”,那么你在心理上也就不会觉得放弃它们有什么不可以,反正它们都是“身外之物”。
如果我们放弃本来很好的,去追求更好的,往往只是满身伤痕,事与愿违。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不能长久。人是世上最不能满足的动物,爱、快乐、精神、物质让我们不停的去追求。当你追求另一个未知的时候,你就已经放弃了自己现在拥有的,而很少有人去珍惜。
人们的快乐感受往往来自外在的条件,失去了就会痛苦,得到了才会快乐。而得到必有失去。痛苦比快乐要敏感,就像你因小手指上的一个小伤口就会感到全身痛苦。
只有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回内心那久违的喜悦心,只有发自内心的自知、自明、自足,才会发现给予也很开心。喜悦心让人知足,快乐让人开心,一个内在,一个外在。认识自己比了解别人要重要得多。
所以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