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神在陨落
(2016-07-08 09:32:14)
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文化 |
分类: 教育大环境及教师健康 |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短为六个字:生者、患者、死者。这也适用于教育,教育者,其生也欣,其患也忧,其死也哀。
我们总是倾向用善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本身。人性有两极,叫善与恶。教育也有两极,也叫善与恶。好的教育是善的表达,坏的教育是恶的助纣。教育的意愿是维系人性的积极,并藉此发掘生命永恒的意义。但是没有精神的教育,不但不能维系这种积极,反而更大程度削弱人自身的存在。我们应当对教育保有更大的批判,不要总把教育理解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因为教育很可能是一种更久远更彻底的破坏性力量。
教育现在是一个幸福感最低的行业,教育精神在陨落。
一、教育权力不再具备理念表达
理念是很重要的东西,教育的价值和构想都要求是对理念的承诺。教育管理者若不具有理念,其拥有的野心就容易沦为一种私心。教育管理队伍里面,很多人已经不再具备锐意改革的胸襟;不再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不再对宇宙人生表达一如既往的情怀;不再秉承特立独行的思维品质,也不再有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心量。
今天,教育行事的最高准则,就是力求自保。不管教育本身情状何如,只要能接受上层权力的拷问,只要能摆脱所谓麻烦,就算富有教育智慧了。比如学校安全事故很可怕,又似乎不可怕,关键看我们最后能否撇清关系。为了撇清关系,事先预设很多过量话语,或者预设过量形式工作。教育管理者把教育的危机意识完全理解在自我保护的意义上。然而这不是一个人的自保,一个有管理职能的人最后会把这种意识完全转嫁到更多基层教育者身上。自保虽是很小一个词语,但它的社会负能量却很大;在整个教育系统,这种自保的意识扩散开来,就会形成一种教育气候,导致重形式轻本质,重逃避轻承担。
二、教师的精神意义被彻底流放
很多人说,教师是高危行业。教育管理者将风险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必然在忐忑中完成工作,必然将自保情绪扩大到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有勇气在教育生活中秉承自我的理念和价值,又不得不在各种繁琐的形式主义里耗费心神。
三、现在教育制度的建设失去平衡
制度建设要有创意,要合情合理,要有量的规定和质的理解,最重要的要对等。不对等的制度建设,把教师推向很卑微很无助的境地。在制度建设上,完全站在学生一方来要求教师。所谓要求就是限制,这个限制已经失去分寸:只要你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所产生的一切问题,就无法回避就成为责任。不管这个问题背后,老师多么无辜,只要你是老师,就是你的问题。当下对学生的保护和抬高已到了病态程度。学生不愿读书了,你求神拜佛八抬大轿去请也不起作用,上级却说你工作不力。学生在外面出了问题,家长又把你告了。更甚学生不高兴将老师暴打一顿,打轻就不了了之,打死了连因公殉职也算不上。南怀瑾说过:以前是老师坐着讲,学生站着听;现在是学生坐着听,老师站着讲;将来恐怕是要学生睡着听,老师跪着讲了。做为教师,上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将你逼疯,下有学生让你颜面扫地,这样的生存状况是史上罕见。制度建设迫切需要从师生双方去做出规定。
如此不堪的环境,老师内心的焦灼与忐忑,势必会影响其整个精神品质。教育中最可贵的资源,就是教师优雅的情绪和卓尔不群的精神品格。现在的体制在老师心里种下危机,彻底异化老师的意义。这种情形下,教师内心的精神意义被抽空。多年前,教师很穷,但他们凝聚着一股精神气,所以他们还快乐着。现在教师更穷了,因为现在既没有钱,又没有了起码的尊严。当下的现状就是:教育管理者孱弱,教师脆弱,学生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