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如何做好父母角色(彭旭)

(2008-03-19 12:22:41)
标签:

健康

分类: 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建立
 

谈如何做好父母角色

彭旭:北京回龙观医院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与此同时,生育他的人获得了一个神圣而荣耀的称号——“父母”。这与“生”俱来的称号的获得看似如此容易,其实只有真正体验过作父母的人才会知道个中滋味。不然,何以古往今来那么多人都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悟。尤其是在当今提倡“只生一个好”的中国社会,做父母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就一般城市家庭而言,自从决定要孩子开始,“准父母”们就开始了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胎儿期的保养和胎教,婴儿期的哺育和训练,幼儿期的习惯养成,少儿期的能力拓展,青春期的防微杜渐┄┄准父母于是成为真父母、年轻父母、中年父母、老年父母,他们在“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信念下日复一日地、无怨无悔地辛勤忙碌着,他们所期盼的是承载着他们基因的儿女在生命不同时期的一个个成就。

    从历史上看,当今社会的子女养育工程与过去截然不同。简而言之,过去重视量而现在重视质,过去偏于养而现在偏于教。尽管当今家庭用于子女奶粉、尿布、服装等生活用品上的金钱和精力相当可观,但和玩具、文具、学费等教育费用相比则微乎其微。正如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便开始追求精神满足一样,父母在满足子女生理需要之后更加重视孩子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完善。然而,当前父母抱怨的最多的问题却是“孩子不听话”、“孩子不好管”、“孩子真让人头疼”等等,这与父母对子女的精神投资并不对称。而且,这样的抱怨似乎与日俱增。难道说,今天的父母反而不会教养孩子了么?
    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我经常面临前来寻求帮助的父母们这样的问题:“怎么当父母?”老实说,这实在是一个令双方尴尬的问题。因为,任何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知道如何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包括问我问题的光荣的父母们。问题的背后是无奈。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很难,于是我往往把话题转到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上去:“父母是什么?”与来访的父母们讨论,便得到了这样一些结论。
    父母是老师
    当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已成共识,“家教”、“教子”等概念也是父母们常挂在嘴边的。于是问题由“怎么当父母”变为“怎么当老师”,回答起来也许容易些。我们的社会有学校教给孩子们知识和技能,父母的老师作用更应该体现在对孩子个性的培养上,而且个性往往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同时,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明白“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基于这两点,我们试图通过不同父母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应来探讨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个性。当这个问题变得具体而平易之后,回答和理解也容易多了。
    问题情景是这样的: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自己行走时摔倒了。在一旁的妈妈怎么办呢?
    妈妈A不动声色地告诉孩子:“起来!”
    妈妈B赶忙把孩子抱了起来。
    妈妈C抱起孩子后,急着边揉孩子边说:“宝宝疼不疼!”
    妈妈D抱着孩子,哄他:“宝宝不哭!”
    妈妈E抱着孩子一番哄弄后,生气地跺脚,说:“都是地不好,妈妈打它!”
    不同的反应方式其实代表了父母们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父母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个性传递给了尚且是一张白纸的孩子。于是,A孩子知道“在哪里摔倒后应该自己在哪里爬起来”,也许他后来成为一个坚强的人。B孩子明白“摔倒后要由妈妈抱起来”,也许他后来生活工作总依赖他人。C孩子懂得“摔倒后应该疼”,他日后可能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很敏感。D孩子学会“摔倒后要哭才对”,将来他遇到挫折可能会有很强的情绪反应。D孩子发现“摔倒是因为地不好,要打他”,以后他不顺心时往往会怨天尤人。
    当然,这都是假设,孩子的个性形成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就这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言,理智的父母都会赞许妈妈A的做法。和我分享这个问题的父母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即:“妈妈A固然做得对,但换了自己,怎么忍心那样做呢?也许自己真该反省反省了。”我通常会充分肯定这种感受和要反省的意愿,同时安慰他们说:“只要我们的做法不是妈妈B加妈妈C加妈妈D加妈妈E就好!”于是我们又分享了欢笑,父母们则明白了如何当老师式的父母。
    父母是朋友
    或许是传统观念的缘故,中国的父母轻易不会接受这一结论,即使嘴上或心里能接受,在行动上也很难做到。其实,做孩子的“朋友式父母”并不是什么坏事,也不是什么难事。我们如果这样做了,也许会更能理解孩子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满足他们什么,我们该纠正他们或我们自己什么┄┄这样看来,“怎么当父母”此时也不是什么难题了,问题似乎归结到“父母怎么当孩子的朋友”上来。和孩子做朋友与和成人做朋友并没有太多的分别,做朋友的原则都是一样的。我经常与来访的父母分享这样一些原则。
    原则一:信任。朋友之间首先要相互信任,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是一样的。我常听到一些父母说他们的孩子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令他们无法容忍,他们的形容让我难以相信。当我亲身接触到这些孩子时发现,他们都表现得非常懂事。其实是父母的要求过高,只注意到孩子达不到要求的时候,于是孩子在他们眼中便一无是处。父母不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相当于不信任他们。孩子于是便报以同样的不信任,不信任父母会因为自己表现好而表扬自己,索性在父母面前做个坏孩子。这类孩子的特点是在家人和外人面前表现得很不一样。需要注意,这只是恶性循环的一个阶段,如果孩子的这种不信任泛化到所有成人甚或成人社会,那么他很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问题儿童”。
    原则二:平等。我接触了不少儿童和少年,他们要求父母平等对待他们的呼声是那么强烈。与孩子绝对平等相处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做父母的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而忽略孩子对平等的正当要求,而所维护的威严并非总是有用。有时,威严后面的是父母的无奈和虚荣。我曾经建议过一些父母尝试着蹲下来和孩子谈话、走路和游戏,一位父亲后来很兴奋地告诉我:“简直不可思议!当我蹲下之后,整个世界都变了。我与孩子真正地生活到了同一个世界里!”
    原则三:互益。父母与孩子之间如果成为朋友关系,他们会互相为对方做好事,也会互相纠正对方的错误,还会情愿地向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后者在一般家庭中是很难见到的,而常见的情况是父母逼着孩子认错。此时孩子往往不会很情愿的。父母发现自己不对时,很少对孩子说:“爸爸妈妈错了,我们不该这样对你!”假如真这么做,会有什么结果呢?只有父母们去尝试吧。中国哲学强调“以柔克刚”,而在实际教育子女时却坚持“大棒政策”,这一矛盾实在是早该解决的。
    当然,朋友原则绝对不止这三条。当父母意识到应该与孩子成为朋友时,可以发现很多新的原则和具体的做法。当父母向孩子真正敞开自己的心扉时,孩子通常也会投入父母的怀抱。在这种互动中,家庭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父母会发现,随着孩子的长大,自己也成熟了起来。谁会相信“做了父母就不会也不需要成长了”呢?
    有的父母在和我讨论“父母是什么”这一问题时,还谈到“父母是医生”、“父母是花匠”、“父母是画家”等等,这都是很有意义的结论。我也曾经就类似的话题写过一篇名为《做自己孩子的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致家长的一封信》的文章。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分析。但可以相信,通过以上对父母“良师益友”作用的探讨可以使一些理念更加清晰。父母与子女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他们共同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社会的进步首先要从每一个家庭开始,而这有赖于父母组建家庭、养育子女的观念和实际生活中与子女之间互动式的进步。于是,在当今提倡“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探讨“怎么当父母”和“父母是什么”便有了它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