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案例:老扇巴掌训儿子 丈夫跟她"冷战"
N栏目主持
吕蕴岚李艳
最近半年来,40岁的杨女士苦闷极了,不但儿子不和她说话,丈夫也不爱理她,“全是因为我打儿子,可是我打儿子也是为他好啊!”
杨女士与丈夫老陈是外省人,在福州工作,感情本来很融洽。他们的大儿子小刚(化名)今年15岁,即将参加中考,小儿子上小学四年级。父母对儿子们都很疼爱,就是有一点,杨女士常常打骂小刚,“小刚从小就爱顶嘴,我忍不住就打他”。
老陈忙生意不常回家,可婆婆一看到杨女士打小刚,就心疼得不行,连忙向儿子“告状”。
除夕夜,杨女士因为小刚玩电脑着迷甩了他一巴掌,老陈看了忙过去拉住老婆的手说:还要不要过年啊?这顿年夜饭全家都吃得不是滋味。
年后,婆婆打电话时把这事和老家的亲戚抱怨。没多久,老家亲友的电话就纷纷打到老陈的手机上,说他怎么不管管老婆,这让老陈觉得很没面子,回家就吼起了杨女士,“有你这么当妈的吗?他是你亲生的啊!”
当着孩子的面,老陈和杨女士吵了起来,婆婆在边上附和着说两句,还抱着小刚哭。杨女士也觉得委屈,“我这就不是爱他啦?”妈妈的话让小刚听了直流泪,可是老陈一声大喝:“别哭,以后你妈再打你,就告诉爸爸,看她还敢打你。”
这番争吵之后,杨女士在家就更少说话了,老陈原本回家次数就不多,两人始终都没有好脸色相见。几个月小刚总是垂着头说话,几乎不拿正眼看人,成绩也一直下滑,小儿子见哥哥也不爱和自己说话,只好沉迷在电视与网络里。婆婆和丈夫都把这些变化归罪于杨女士的教育不得法。
马义英:母亲应当正视孩子与自己平等的人格,好好沟通教育,多关爱表扬。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夫妻双方最好先沟通,才能对孩子有一致的态度,保护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
老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过激了也会造成夫妻矛盾、孩子受伤。昨天,就有不少读者反映了这个问题。
昨天坐诊的四位专家分别是:省妇联副主席马义英、福建远见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佳、省妇女干部学校讲师顾志峰和心理治疗师詹锦华。由于现场前来咨询的读者众多,本报又联系上心理咨询师程璇前来帮忙接待。几位读者听完专家解答后非常满意,当场掏钱付费,均被婉拒。本栏目声明,所有法律咨询与心理治疗均为免费。
今后,每周三上午9:30—11:30,婚姻专家与您相约968111,欢迎来电或者现场咨询。如果您或您身边有特别的婚姻故事、婚姻经验、婚姻妙语,不妨告诉我们哦。
□婚姻妙语
詹锦华:孩子被喻为父母婚姻的纽扣,对待纽扣,只能把它缝端正,而不能粗暴地将它拽下来。
李佳: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有时会通过“打骂”来体现。但是,过激的打骂有可能触犯法律,将家事扩大为“刑事”,这点值得每一位父母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