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碑林老字号》序

(2022-12-20 11:27:08)
标签:

文化

《碑林老字号》序
首都,北京展览馆门前,右二为朱文杰。

《碑林老字号》序
北京,国家博物馆,左起第一人为朱文杰。

《碑林老字号》序

商子雍


先来解题。


按辞书诠释,朱文杰先生这本新著书名中的字号二字,是指商店的名称;而老字号,则是由于出售的商品特色鲜明、质量上乘,在经营中又经年累月地恪守诚信、童叟无欺,因而历久不衰,长存于市场的那种商店。至于碑林,起码在西安人的心目中,其释义有二:既是一家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名称,也是西安市治下的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作为行政区划的碑林区,它的名称诞生在1951年,其时,作为赫赫有名的石刻文物收藏处的碑林,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了。


说来有趣,我在西安生活了80年,先后居住过的几处房子,大多数是在碑林区的地盘上;40多年来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第一个单位和退休时的单位,又都位于如今南广济街路西,是碑林区的“领土”,所以,熟悉碑林区、喜欢碑林区,是理所当然的事。


正是缘于此,当拿到因推出煌煌4卷《记忆老西安》,而被学界和坊间广为关注、声誉隆起的朱文杰先生之新著《碑林老字号》书稿时,先是倍感欣喜,一页一页细细读过以后,感激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


近一些年来,我曾有幸为新城区、碑林区、未央区相关机构所编撰的好多本记录本区历史的著作撰写序言,对记录历史的重要性和如何记录历史这样两个问题,有过认真的思考。何谓历史?《现代汉语词典》罗列的释义有4条,其中两条一曰“过去的事实”,一曰“过去事实的记载”;前者可称历史,后者是为史籍。作为后来人,对“过去的事实”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记载着过去事实的史籍。


但不幸的是,从古到今,处心积虑歪曲历史的丑类谬种绵延不绝,就拿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吧,从小到老,被那种作伪的所谓史籍欺骗,不是一次两次。正是鉴于此,尽可能真实、全面的史籍,就显得弥足珍贵、非常重要。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官方的撰史机构和撰史者固然要担负重大责任,民间有良知者的文化人也应该积极参与进去,努力使流行当时并传至后世的史籍,成为被人们追捧的信史。立足于这样的认知,来审视朱文杰先生这本《碑林老字号》,其意义显而易见;我之所以一页一页细细读过以后,感激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缘由即在于此。


引人注目的是,《碑林老字号》这本书的内容是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的衣食住行、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息息相关,真实记录着一段岁月里西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形态,并进而展示出他们的生活理念,是集地域文化之大成的载体。并且,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好的史籍,当然同时也是精彩的文学作品,比如史圣司马迁的《史记》,就被旷世伟人鲁迅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史籍和文学作品,又毕竟是两种样态迥然有别的文体,如果一味以小说家、散文家的思维和行文方式来写碑林老字号的前世今生,过多的想象和花哨的文字,反倒会亵渎了历史的厚重与深沉。而《碑林老字号》这部著作的品格,应该更接近史籍,也就是要尽量追求真实,扎实,朴实;而为人真实,治学扎实,行文朴实的朱文杰先生与这样一部书结缘,真是天作之合也!


当然,朱文杰先生毕竟是一位从业多年且业绩不俗的作家,他的文学素养,决定了他观察生活的角度、素材取舍的标准、结构文字的习惯,无不显示着作家这个行当的风范,《碑林老字号》的特富烟火气和很有人情味的动人风采,遂缘此形成。要知道,任何一个时代的主角,都是人,所以,即就是那些中规中矩的史籍,也应该把写人视为重中之重,而朱文杰笔下的这种文学味儿颇浓的记忆历史的文字,写人,而且是努力写出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人,就更是理所当然了——这真是一次融史籍写作与文学写作为一体的颇有成效的实践!


最后,还想针对老字号这三个字多说几句。


2021年4月30 日,我曾前往咸阳市,参加一个名曰“今年花开逛咸阳 咸阳老字号(名吃)品牌展暨国际面都寻味之旅启动仪式”的活动,并在“咸阳老字号(名吃)创新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在这里,我把那一次演讲的要点简要归纳如下:“餐饮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构成一个城市或地区文化形象与个性特征的重要凭借和支撑;而老字号(这里仅指餐饮业的老字号),正是千百年来在地方餐饮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之中,通过自己持续而艰苦的努力,经过市场优胜劣败严格甄选的脱颖而出者。老字号之所以能够被一代又一代的消费者认同,唯一的原因,是它拥有质量出众、特点鲜明的拳头产品,这种产品,则是一代又一代的管理者和厨师,围绕着‘吃什么’和‘怎么吃’这么一个餐饮文化的核心所在殚精竭虑的结晶。所以,老字号的存世,一是给本地的百姓以及外来游客提供物质层面的美好享受,更是给地域文化、给城市或地区的独特姿容、别样风韵增光添彩。”


借为《碑林老字号》一书作序之际,我把上述一席话转赠给碑林区所有(不仅仅是餐饮)老字号,祝福你们不断大步前行,续写自己的荣光。


又及:


写完上述文字,放置几天后,又细细读了一遍,深感还有几句绝非蛇足的话要说。


人类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民间对历史的记录,一直是一种社会存在,且始终不曾中断。只不过大多数人的记录方式是口耳相传,被称之为口述历史;也有少数识文断字的人,会用文字留下角度有异、内容不同、或长或短的书面文本。所有这些,都是后人了解和认知历史的宝贵资源。然而,面对着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口述历史文本和书面历史文本,必须有人挺身而出,劳心费力地通过搜寻、整理、甄选、汇集,使其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后,成为弥足珍贵的史籍,如是,才能够凭借“纸寿千年”的力量造福当代、泽遗后世。


印象中,这几年来,由碑林区政协主持编辑推出的此类文本,已有四五本之多,并且质量皆属上乘,主事者在这么一项重要工作中显示出来的目光、胸怀、责任心,令身为老西安市民、且在碑林区生活多年的我,肃然起敬。


还有具体的工作团队,不管是区政协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还是参与其事的专家学者,他们的专业水准自不待说,特别是文人相亲、无私合作的工作状态,真是让人敬佩!要知道,合作,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格;我因应邀为其中的几本书写序,与团队中的一些领导、专家多有接触,深受感动之后,亦要在此表达自己的仰慕之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