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什么要重发一则旧稿?

(2022-12-28 14:46:24)
标签:

文化

我为什么要重发一则旧稿?

我为什么要重发一则旧稿?

我为什么要重发一则旧稿?

商子雍


这则旧稿在2014年2月首发,是应邀为东北一家航空公司的机上读物《航空画报》撰写的卷首语。这一类读物,国内各个航空公司都有,几乎全都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记得在给约稿的编辑传送稿件时,还调侃了一句:能给这种有海拔、有高度的画报撰写卷首语,不胜荣幸!后来,他们还把数十期画报的卷首语汇集成册,出了一本书,我浏览了一下目录,其中有点儿知名度的作者似乎不少。

至于我所写的那一则卷首语的题目,是为《出发,去寻找另一颗石子》;之所以如此命题,是由于我对如下一句欧洲谚语非常喜欢:“一颗石子在磨光另一颗石子的同时,也磨光了自己。”而重发这则旧稿的缘由,请容我慢慢道来。

大半年前,接受了给中央文史研究馆系列文化讲座录制一期节目的任务,活儿倒不是多难,但肯定很麻烦,特别是对我这样一个年届耄耋的老者来说,随心所欲地读书、写文章是享受,而命题作文、且讲稿、视频须经好几个层级的审查,可就是负担了。只是2003年初退休后不久,即被西安市政府聘为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尔后又一直担任馆内的文史委员会主任,享受了近20年的馆员待遇,承担一些任务,则是理所当然,岂可因麻烦而推脱?疫情干扰,北京中央文史研究馆审查讲稿的过程比较缓慢,到12月4日,终于实施了录制。

这几天,我在家里阅读已经录好的长达50多分钟的视频,主要任务是校对出现在画面下方的文字,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忽然发现,有两句话,在这个不到一个小时演讲中各出现了3次;其中的一句是我前边提到的那句欧洲谚语:“一颗石子在磨光另一颗石子的同时,也磨光了自己。”另一句则是台湾文化大师许倬云概括长安文化(亦即大唐文化)精髓的8字箴言:“包容之量,消化之功。”

竟然各出现了3次,太多了吧!但反复斟酌,还是不曾化繁为简,都留下吧,重要的话说三遍!

毋庸讳言,《出发,去寻找另一颗石子》这一则短文,是有着鼓励人们多多旅行,以帮助航空公司的机票卖的更好一些的浅层次目的,但其更深刻的内涵,则在于强调交流对推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至关紧要。回想一下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种种偏见,真是可笑,甚或很有一些愚蠢,但在经历了一段改革开放岁月以后,我们眼里的世界慢慢清晰了很多、头脑里的认知也端正了很多。这倒不是由于我们的智商忽然提升了,而是因为通过走出国门等多种途径,我们的眼界开阔了许多、对真相了解了许多。在那篇卷首语里我写道:“1998年我第一次去欧洲旅游、2000年第一次去朝鲜旅游、2003年第一次去台湾旅游,所见所闻对脑海中诸多偏见的校正甚或颠覆,真是让人刻骨铭心!”(其实,还应该加上:1993年第一次去香港旅行、1997年第一次去韩国旅行)说实话,这寥寥数语,是完全可以拓展成一篇洋洋万言的大文章的,只是,暂时不写了吧!

我常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哪怕历史再悠久、文化积淀再深厚,倘若长期闭关自守、坐井观天,缺乏和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磨合,那最后,怕是上至庙堂,下到民间,就都会变得愚不可及、妄自尊大,进而使得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灾难之中;中国封建社会末代的清朝、特别是晚清的历史,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许倬云先生才盛赞唐代长安人面对外来文化时的“包容之量”,因为,那个时代的长安人显然明白:“一颗石子在磨光另一颗石子的同时,也磨光了自己。”不过,仅仅有“包容之量”还不够,因为,在吸收外来文化之前,还须有足以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消化之功”,此二端缺一不可。!

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何尝不是必须如此呢?


附录:

出发,去寻找另一颗石子

商子雍


题目里提到了“另一颗石子”,与之对应的,好像应该是“这一颗石子”。

的确如此。并且,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一颗石子”指的是我们自己,而“另一颗石子”,则是指那些可以与我们相互琢磨、相互交流的人。

之所以提出这么一个命题,是受到一句西方谚语的启发。

谚曰:“一颗石子在磨光另一颗石子的同时,也磨光了自己。”

已经记不清是通过什么途径,接触到这么一条内涵丰富、又表述生动的西方谚语;但能够说清楚的是,几十年时间里,随着中国的开放程度虽缓慢、却不断扩大的进程,我对这句西方谚语的理解,逐步加深。

在这条谚语里,“磨光”二字告诉我们,“磨”,是两颗石子变光的重要途径;而以石子喻人,“磨”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确,人是需要交流的一种高等级的社会动物,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弱小而且混沌,他们要在敬畏和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为自身争取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物质和精神利益——试想,倘若缺乏交流、缺乏通过充分交流所形成的密切配合,这样的生存和发展目标有实现的可能吗?当然,经过许多年的发展进化,随着科学的不断昌明,今天的人类已经变得空前强大、空前聪慧。不过,比起仍有众多未解之谜,并且可以随时展现自己巨大破坏力的大自然来说,人类依旧弱小并将继续弱小下去,而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又使得人类陷入了新的、更深重的焦虑之中,远远不曾达到可以随心所欲、能够自在无忧的境界。看来,为了能够继续前行,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小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交流、也就是“磨”,依旧是须臾不可或缺。

交流,也就是“磨”,贯穿着人类不断进化的全部过程。即就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在那种由于科技发展水平低下,不得不处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存环境之时,把目光投向四面八方,把脚步迈向四面八方,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寻找尽可能多的交流对象、进行尽可能充分的交流,也是人类强烈而坚定的生活追求。于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人类社会开始有了旅行这么一种生活形态。当然,旅行的最初目的,可能是开拓疆土,也可能是经商贸易,但随着人流、物流浩浩荡荡地来来往往,人与人的交流、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则成为一种必然,最终的结果,诚如那句西方谚语之所云:“一颗石子在磨光另一颗石子的同时,也磨光了自己。”

旅游是旅行的一个分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水平以后出现的新的生活形态。作为中国人,比起前辈,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好几十年的时间,我能够生活在一个公共权力机关里有旅游局、社会三百六十行里有旅行社的环境之中。当然,旅游是休闲、是放松身心的吃喝玩乐、是通过暂时改变生活环境去拥抱新的生活感受。我敢说,没有谁是为了接受教育才去安排旅游的。但同样没有谁,在走出家门、开阔眼界以后,会不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提升。比如,1998年我第一次去欧洲旅游、2000年第一次去朝鲜旅游、2003年第一次去台湾旅游,所见所闻对脑海中诸多偏见的校正甚或颠覆,真是让人刻骨铭心!至于在其它较近之处的旅行,收获更是数不胜数。汉语中有寓教于乐之说,同样,教也可以寓于旅。所以,你的每一次向旅行目的地的出发,不管是否意识到了,事实上,都是去寻找能够在磨光自己的同时、也磨光别人的另一颗石子。

旅行,真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