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桂行日志之五:柳州螺蛳粉

(2022-12-17 14:55:49)
标签:

文化

2016桂行日志之五:柳州螺蛳粉

2016桂行日志之五:柳州螺蛳粉

商子雍


2016年,12月5日,中午两点,乘动车从南宁抵达桂林,顺利入住桂林宾馆,稍事休息后,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只能上街找地方吃一顿晚了好长时间的午饭。桂林宾馆地处老市区的热闹地段,附近就有一条步行街,商铺、饭馆一家挨着一家,但我们选择的,却是一家门脸不大,店堂很小,仅有五张台子,只能同时接待20名顾客的小店。

原因倒也简单——这家小店名曰“西安面馆”。在南宁的4天,接待单位给我们安排的下榻之处,是一家连锁的商务酒店,只供应较为一般的自助早餐,午餐和晚餐,接受了两次宴请,自己在附近的一家湖南馆子吃了两次,都还不错。两次去一家“广州粥王”吃干炒牛河、喝皮蛋瘦肉粥,也还能接受。但当地随处可见的螺蛳粉店(即用螺蛳熬汤煮的细条米粉),我们试着去享用,有点儿吃不惯,而吃得惯的腊汁肉夹馍、羊肉泡馍、油泼面,又到哪里去找呢?所以,来到桂林,和“西安面馆”撞了个满怀,他乡遇故知啊,当然就会赶快去吃了。

面馆老板是西安市灞桥区人,大师傅则来自渭南市临渭区,在桂林开了4家连锁店,地道的西安饭,各式面条、肉夹馍、小米稀饭都有。在桂林的一个星期里,我们先后好几次前来就餐,用地道的西安方言和店主交谈,浓浓的乡情扑面而来,其乐融融啊!

不过,在这里要多说几句的,却是我们有点儿吃不惯的螺蛳粉。

前面我说过,所谓螺蛳粉,就是用螺蛳熬汤煮的细条米粉。南方的米粉(亦称米线),几乎等同于北方的面条,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用米粉加工而成,后者的原料是面粉。

至于螺蛳,据百度百科诠释,是方形环棱螺的俗称,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他同属动物的全体,又有湖螺、石螺、豆田螺、金螺、蜗螺牛等别称。尽管据说这种小玩意儿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但考虑到它们只能生活在河沟、湖泊、池沼以及水田之中,所以应该是南方地区出产较多,现在更是已经实现了人工养殖,成为当地百姓的重要食材。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两种粮食作物,小麦系由中亚舶来,稻子则是地道国产,但二者成为中国人果腹之物的历史,都已经非常久远了,只是最初,入口的方式是粒食,直到后来(一说是战国时期,另一说是汉代)石磨出现以后,稻粒和麦粒才能够华丽变身为米粉和面粉,米线(亦即另一种意义的米粉)和面条,也随后应运而生。

中国人吃螺蛳的历史要更为久远,40多年前,中国考古学者在白莲洞、大龙潭鲤鱼嘴等遗址发现了大量的螺蛳壳堆积物,广西柳州市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馆长蒋金远介绍说:“距今约2万年前,居住在白莲洞的‘柳江人’就开始捕捞螺类食用,并学会用火,现在白莲洞遗址内还留下当时原始人‘火烧石螺’的遗迹。”

有意思的是,把米粉和螺蛳这两种中国人吃了几千、甚至数万年的食物合二为一,使之成为螺蛳粉的历史,却短的可怜,才40年出头。螺蛳粉的发源地是广西柳州市,首创人是谁、或曰是哪家店铺,却说不清、道不明,此之谓考古容易“考今”难!。更有意思的是,2008年,在柳州螺蛳粉才芳龄28岁之时,其手工制作技艺就成功列入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又进一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曾应邀担任过一届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专家,对这个领域里的情况多少有点儿了解,印象中,像这么年轻的非遗项目,除过柳州螺蛳粉,好像找不出第二个。不过,2008年的申报文件中,有这么一句话倒是写得非常得当:“将米粉和螺蛳结合起来制作的螺蛳粉,是柳州民间的一大创造。”

当然,作为一种大众小吃,螺蛳粉历史的长久与否,和它在餐饮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其实并无多大的关系。若干年前,某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曾在一档节目里宣称:“豫菜是中国各菜系之母。”我对此说大不以为然。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一地和那一地气候、地理、以及物产的差别,孕育出迥异的各地美食,也养成了不同的美味追求,是十分正常的事。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互有影响,也在所难免。但如果没有确凿的史料和实物,来证实你和其他菜系之间的血缘传承关系,就空口无凭地说大话,怕是既不严肃,也无济于事吧!

更何况,现代人在餐饮市场上选择餐品,着眼点是可口好吃与否、安全卫生与否、营养丰富与否、食用方便与否、价格合理与否……至于辈分高低与否,几乎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在这种事儿上,迫不及待地争着给别人当祖宗,有意思吗?就拿柳州螺蛳粉来说吧,年龄不大、辈分不高,但甫一问世,便爆红柳州,进而又辐射到南宁、桂林,起码在广西,真正做到了有口皆碑,关键所在,不是历史久远,而是这种特色小吃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当然还有亲民的价格,得到了普罗大众的认可!

在南宁、在桂林,我和老伴儿曾三次去品尝螺蛳粉。有汤、有粉,并加入或鸡腿、或鸡翅、或烧肉、或卤蛋,当然还有青菜,这么一碗有荤有素、有饭有菜、汤汤水水、热热呼呼的饭食,当属美味,特别是价钱也不贵,更是深得吾心。至于前面说到的有点儿吃不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此前,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螺蛳这玩意儿,就如同第一次吃马肉、吃蝎子、吃蚕蛹、甚或吃蜘蛛这一类北方人心目中的非典型性食材时那样,存在着心理障碍。我想,倘若能在广西(最好是在桂林)常住一段时间,每周三次五次地去吃,怕是不到一个月,就会成为螺蛳粉的拥趸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在我的心目中,广西的螺蛳粉和西安的羊肉泡馍、油泼面,皆为平民百姓之恩物,理应是地久天长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