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道 老店铺 老货品
(2011-03-22 09:50:52)
标签:
文化 |
本文发表于2011年6月9日《西安晚报》
老街道·老店铺·老货品
商子雍
城市这两个字,大家常常挂在嘴边,但对其含义,又有多少人仔细琢磨过呢?
城市是一个复合词组,其中的城,按辞书诠释,一是指城墙,二是指城墙以内的区域。至于市,则是指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由此衍生出来的词汇,诸如市肆、市招、市场、市面、早市、晚市、集市、超市……无一不与商品交换有关。当然,为了便利交通往来,城区里少不了纵横交错的宽街窄巷,而“街市”之谓,又显然是告诉我们,“街”和“市”是密不可分的。是啊,街的中间行车走人,街的两旁摆摊开店,一个城市的活力和人气,在街市上展现无遗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是凭借着街道的支撑才得以存在、发展。2002年,我曾去西南四省区考察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在桂林,一条街道的沿革变迁引起了我的深思。这条街叫正阳街,在明代是通向靖江王府的“官道”,但历经沧桑以后,却已经是街景杂乱,档次低下,全无昔日风采。在改造旧城时,桂林市政府看准了这条街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地处繁华商业区的优势,斥巨资加以改造。现在的正阳街,集商业广场、步行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沿街建筑体现浓郁的桂林地方风格,营造出特点鲜明的文化氛围,路面全部采用桂林青石板材,建筑小品设计和夜间灯光设计也充满文化气息。在改造过程中发掘出来的宋代人“曲水流觞”原物,也被在发掘地点精心安置,给这条现代化的街道平添了几分古代的市井风情。来桂林旅游的中外宾客,很少有不来正阳街购物观光的,巨额投资无疑也获取了应有、甚或超值的回报。在桂林正阳街漫步,又联想到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我不禁慨叹道:名城应有名街。
那么,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我们的名街又是哪一条街道呢?我的答案是:东大街。东大街是西安城墙内最长的一条街道,日进斗金的钟楼商业圈,就位于东大街的西端。更为重要的是,西安城里那些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声名显赫的老店铺,大都坐落在东大街上,而他们经营的老货品,有不少都是西安的名片。民以食为天,仅以餐饮业为例,西安饭庄、老孙家泡馍馆、五一饭店、大华饭店、新中华甜食店、白云章饺子馆……甚至还包括已经不复存在的清雅斋涮锅、黎明泡馍馆。它们,以及它们所经营的佳肴美味,在西安人的城市记忆中,无疑都占有着相当大的份额。
就拿我来说吧。1961年,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曾经侥幸得到一张西安饭庄的进餐券,可以凭此券去享受一份平价的美味。说是美味,其实不过是一盘炒肉片、一盘芹菜炒豆腐干、一碗肉丝汤和一碗米饭,以现在的标准来认定,只能算是水平不高的简餐,但在当时,却是难得一遇的高档享受。在西安饭庄,我喝光了那碗汤,两盘炒菜和一碗米饭则装进饭盒带回家与家人共享。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每年总有不少次和家人、和朋友在西安饭庄聚餐,一盘一盘送上餐桌的,大都为陕菜中的翘楚。但说句老实话,没有任何一次,能像当年那两盘从西安饭庄带回家的菜,让人历久难忘,让人回味无穷。
2003年我访问台湾时,曾和时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的龙应台女士有过一次相聚,交谈中涉及到城市记忆这么一个话题。龙应台认为,城市记忆,是维系城市人和城市感情的一条重要纽带,所以,她在自己3年的局长任期中,才不遗余力地保护古树、恢复名人故居……前不久,一位移民比利时多年的朋友回西安探亲,我们在西安饭庄聚首,大家回忆往事,咀嚼历史,从葫芦鸡、黄桂稠酒说到西安饭庄,又从西安饭庄说到东大街,竟生发出不尽的感慨。其时,西安饭庄窗外,东大街的改建扩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我想,着眼于硬件层面,任何一条古老的大街,都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但蕴藏在这条古老大街灵魂深处的文化积淀,特别是使得这种文化积淀能够安身立命的老店铺、老货品,却必须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老街道、老店铺、老货品,不但对丰富市民现实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至关紧要,而且还是构成市民城市记忆的重要内容,也因此,对于一个城市的活力和人气,它们是不可或缺的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