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灾后的三点希望
(2010-04-19 16:11:32)
标签:
杂谈 |
本文发表于2010年5月10日《城市经济导报》、2010年5月12日天津《今晚报》
玉树灾后的三点希望
商子雍
首先要表达的,是对在玉树震灾中不幸罹难的同胞的沉痛哀悼。当一场大震突如其来地降临之时,个体的生命就像是被巨浪卷起的一颗泥沙,几乎没有掌控自己命运的任何机会,这种状况,让人不胜悲恸,却也万般无奈……
稍感欣慰的是,大灾发生后整个社会对灾民全力以赴地救助,特别是对废墟下受困者“不惜一切代价”地搜救。是啊,“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兽尚且如此,何况在废墟下挣扎呻吟的,是和我们血脉相通、骨肉相连的同胞!
只是偶尔脑海中会闪过如下的念头:灾后对受困者“不惜一切代价”地搜救,固然是功莫大焉的善举,用中国人熟悉的一句老话来表述,即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在灾难发生以前,倘若我们能够“不惜一切代价”地防患于未然,那是不是就有希望减轻灾难带来的危害、甚或避免灾难的发生呢?。
对纯属“人祸”的王家岭矿难,“不惜一切代价”地防患于未然,无疑完全可以避免灾难发生;而对玉树大震,我们固然无法阻挡大自然肆虐,但“不惜一切代价”地防患于未然,想来也一定会使灾难减轻、甚或大大减轻吧!
立足于这种认知,玉树震灾后,我提出如下三点希望——
首先,希望能把对民众面临灾难(当然也包括震灾)有效自救能力以及互助能力的提升,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汶川地震中,与遭受破坏最为惨烈的北川紧邻的安县桑枣中学,创造了全校20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毫发无损的奇迹。之所以能够如此,原因之一是从2005年开始,校长叶志平坚持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范围的紧急疏散演习,几年过去,每一个学生都明白事到临头,自己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从教室的哪一个门、沿着教学楼的哪一个楼梯冲向操场……当时,我曾经撰文颂扬道:“在这次惊天大震中,桑枣中学没有谁能够创造出那种埋在废墟里100、乃至200小时以后成功获救的生命奇迹,而2000多个花季少年毫发无损,则是比生命奇迹更伟大的奇迹!”并盛赞:“叶志平,一个平凡的农村中学的校长:叶志平,一个创造了绝不平凡的业绩的大英雄!”遗憾的是,我们对这样的“防灾英雄”,似乎重视不够、宣传更差,否则,两年的时间里多出几个“叶志平”,玉树地震造成的危害,可能就会多少减轻一些吧!
第二,希望把房子、尤其是把校舍,盖得更牢固一些。两年前桑枣中学的奇迹,还得益于叶志平校长上任后,立即着手对一座没人敢验收、老师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的实验教学楼进行了一丝不苟的加固,对自己经手新建的教学楼,他更是对质量精益求精,使得全校的8座教学楼在地震中无一垮塌……汶川地震中,中小学校的房舍纷纷垮塌,罹难和失踪学生达5335名;玉树地震中,校舍依然纷纷垮塌,又有不少孩子在废墟中痛苦地离我们而去。为什么日本人能把学校建造成最结实的房子,使之成为市民的地震避难所,而我们却做不到这一点呢?面对数以千计无法瞑目的孩子的冤魂,我们这些苟活的成年人,该不该为不曾保护好他们而深深自责?
第三,希望能进一步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开发力度。一场地震,把玉树的落后和贫困展露无遗,让人忍不住地要落泪。发达的东部,有些城市看起来比欧洲还富裕,落后的西部,一些地方又分明比非洲更贫穷,这种不合理的巨大反差不尽快缩小,中国的现代化,恐怕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