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东坡(11)
					
											标签:
																				
                            奇才东坡乌台诗案湖州第一炮导火索 | 
					分类: 师古亭 | 
奇才东坡(11)
 
文 
图 
乌台诗案
 
 
一场飞来横祸把他投入了监牢,一批书稿诗文置他于杀头之罪,宋朝史上一次有名的大案——乌台诗案,就发生在苏轼的身上。身陷囹圄的苏轼,根本不清楚幕后的杀手是谁,在这场大劫难面前,苏轼的奇才失效了,他陷入了恐惧与迷茫之中。为官多年了,他也深深懂得官场内的一个潜在的政治规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在乌台诗案中,苏轼是被告,原告则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在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
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指出了苏轼四大可废之罪,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又在御史台狱受审。此案史上称为“乌台诗案”,人们借乌台的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来戏指御史们的乌鸦嘴。
我们大概知道,北宋开国皇帝有个规矩,不能因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发表言论、出版诗文集而杀头,并将其列为“祖宗家法”。表面上看来,用这种文字狱的手段来惩治苏轼,好像有点不合时宜,因为它违背了“祖宗家法”
那怎么办呢?好办。世上无难事,只要看大盘。皇帝的大盘还是要看清楚的。你苏轼不是到湖州了吗?按常规,
凡是官员新到任所,就得给皇帝写一份上表——就从这份上表下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苏轼的这份上表叫《湖州谢上表》,实际上是苏轼的一封感谢信,感谢隆恩浩荡赐予我这个官职等等。这本来就是个常例,完全可以说是公文旅行,走走程序。好吧,我们就看看这份上表吧:
湖州谢上表
 
 
第一,苏轼说自己“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这是什么意思啊?我这个人个性特别古怪,名声又很微弱,才疏学浅,别人都有所长,只有我呢,毫无所长,只有所短。这是什么?这是正话反说。他想要标榜自己,先说自己不行,其实是要借机抬高自己,打击别人。这是第一条罪状。 
第二,苏轼说自己“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说我自己这个人生性愚昧,跟不上形势,跟人家那些提拔快的官员没法比,也跟不上去。皇上看我这个人老了,没用了,也不会生是非了,所以派我到地方上去牧养老百姓,实际上就是说到地方上去任官。这是什么含义?什么叫跟不上新提拔的干部啊?什么叫年纪大了就不会惹事生非?难道我们新提拔的干部,都是惹是生非的?
你这就是对革新变法的干部进行人身攻击,罪状一条,也应该给算上。 
何正臣抓住苏轼的《湖州谢上表》大做文章,强烈要求朝廷严厉处罚妖言惑众的人。舒亶和李定紧接着也上书朝廷,说苏轼在杭州做官时期创作了很多诗文。在这些诗文中,苏轼讥讽新法,指责皇帝,谩骂朝廷。如此一来,苏轼的罪名已经到了罪大恶极的地步,非死不可。
于是,一张有预谋的网就悄悄展开了。那么他们给苏轼定的滔天大罪,具体都是哪几条呢?权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部的首长李定终于赤膊上阵,指出了苏轼有四大该杀之罪: 
第一该杀之罪,苏轼不学无术。苏轼不学无术,不过偶然考中科举,滥竽充数,浪得虚名。三番五次诽谤朝廷和皇帝,皇帝非常仁爱,宽容他,希望他自己悔过自新,不料变本加厉,毫不悔过,该杀。 
第二该杀之罪,苏轼无视朝廷。面对朝廷圣上,口出狂言,傲慢无理,影响很坏,弄得中外人士都知道,该杀。 
第三该杀之罪,苏轼的言论蛊惑人心。
说苏轼所作诗文,蛊惑人心,影响了圣上对百官和百姓的教化,该杀。 
第四该杀之罪,苏轼诋毁圣上声誉。苏轼是个读书人,应该明白君臣之理。诽谤圣上就是死罪。因为他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就埋怨皇上,抱怨皇上,还要公开诋毁圣上的声誉,该杀。 
连续四个该杀之罪,这导火索的火,“啪”的一点着了,呼呼,直接就要烧到皇帝头上。苏轼不死也难,不死也个是半死啊。
 
20170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