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长寿,掌握在你自己手中(2)
(2012-05-31 17:23:04)
标签:
陈关富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心脑血管疾病长寿健康知识保健杂谈 |
分类: 健康科普 |
第三节、怎样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呢?
那么,怎样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呢?作者学习现代医学,博采百岁老人长寿经验,本人将其归纳成以下六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1、平和心理
古人说,“体壮为健,心怡为康”。宁静而平和的心理状态是是健康的心理状态,凡事要想得开。反过来说,想得开,就是指保持心理健康。现代医学证明,持续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冲突会造成精神疲劳,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疾病。精神损伤、精神刺激常可引起人体许多生理变化,如持续波动可使心跳显著增快,血压急剧上升,红细胞激增,血粘度增高。有的中老年人在盛怒或高度兴奋下脑血管突然破裂而死。保持心理健康这对一个人健康来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充足睡眠
充足睡眠就是不熬夜,睡得着,睡得得足,生活有规律。有医学研究证实,平均每天大脑工作10小时,持续2周就会造成身体的伤害。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重视体力疲劳,而忽视脑力疲劳。体力疲劳、脑力疲劳都是人体一种保护性反应,它提醒人们疲劳了应当休息,使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如若无视脑力疲劳,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同样会导致过劳而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和消除脑力疲劳,对中老年人,特别是科技人员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如何预防、消除脑力疲劳呢?重要的一条是生活节奏要有规律。怎样生活才算是有规律呢?一般讲,除了饮食起居外,还要注意目标定位要确切,不管工作多忙,任务多重,无论如何要给自己留出一定“喘息”时间,学会交替使用人体各部分,充分发挥各部分功能,培养一项业余爱好,连续一周的紧张工作、学习,周末娱乐半天,尤为重要的是充足睡眠不熬夜,要牢记“健康的体魄来自睡眠”,没有睡眠就没有健康。
3、均衡饮食
人是杂食动物,这是祖先遗传的基因决定的。食谱不能过于单一,营养专家们总结出一天的饮食结构,归纳为:“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二两肉”。这就是指全面均衡适量营养。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营养状况,也就是说吃得下才长寿。科学的态度是:全面均衡适量营养。也就是说,样样都吃,不要挑食,不要偏食。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因此,合理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
上海市民平均寿命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对目前上海人膳食状况,营养学家提醒大家注意,建议人们适当地增加动物性食物,以提高膳食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当然也要防止过剩;改变以猪肉为主的动物性食物结构,增加鸡和鸭等禽类、水产品、乳类的摄食量,防止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过剩。增加大豆制品的摄入量,改变膳食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稳定粮食的摄入量,保持我国“五谷为养”的优良传统;保证蔬菜总量在每天500克左右,食用菌应纳入膳食结构,香菇等食用菌不仅含蛋白质高,必需氨基酸比例合适,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强身作用。调整膳食结构,防止营养不足和过多,防止和控制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富裕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4、适当运动
说道锻炼,我在大大小小的健康课堂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年亲人锻炼别过度,老年人锻炼靠走路”。
有氧代谢运动之父肯尼思·库珀博士指出:如果步行,每周应走3次,每次走3200米,时间为20分钟内。如果达不到这个速度,3200米40分钟走完也可以,但需每周走5次。坚持10年,就可使心肌梗死减少50%。这是因为长期坚持锻炼,可改变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搏出量,使心脏冠状动脉管腔舒展,增加心肌供血,又能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相对减少,甘油三脂明显降低,体脂减少,腰围缩小。经常锻炼血液总容量可增加10%,或更多,遇到紧张时血压不至于因此升高,降低冠心病、脑卒中危险性。
选择什么养的运动方式,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环境条件来考虑。我的岳母今年72岁,老邻居们习惯叫她“邓阿姨”。老人家天天都是从七楼上下去市场买菜、做卫生
5、合理进补
保健食品、保健药品的使用对维护中老年人的健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进补,是指人体缺什么补什么,是祖国医学一大特色。对体质虚弱者尤其必要,是项有益的健康投资。进补的内容繁多,各人情况不一,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但就大多数人情况而言,有两种物质必须加以重视,认真做好进补工作。
一是抗体。也就是平时大家说的抵抗力。从婴幼儿起就要给孩子按时接种预防针,以预防乙肝、脊髓灰质炎、脑炎等。
二是补钙。钙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剂,没有钙,生命活动就终止;缺钙,就会发生疾病。中老年缺钙会发生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腰腿酸痛、小腿痉挛、牙齿松动以及骨质疏松症。此外,有文献报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结肠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也可能与缺钙有关。
牛奶是富钙食品,为了健康,要努力改变牛奶是孩子吃的观念,人人养成喝牛奶的习惯,尽可能做到每天早餐后,最为理想的是晚上临睡前1小时补充一瓶鲜牛奶。至于缺乏乳糖酶不能喝牛奶的人可改喝酸奶,同时还要注意增加豆及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米、海鱼等富钙食品的摄入,以满足人体对钙的需要。对绝经期妇女和老年人来讲,仅仅从食物中获取钙,还是满足不了需要。还要额外补充优质钙制剂和维生素A、B1、B2、C和维生素D,更年期妇女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雌激素以满足人体生命活动需要。
6、定期检查
人生难免生老病死。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以为然,或者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正确的态度是定期检查,发现疾病积极配合医生,做好自我保健,就能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人到中年,要检查的项目很多,归纳起来有五项:
(1)、测量身高、体重
身高体重与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体重过高或过低均可引起死亡率增加。评价体重高或低的标准,国际上采用体重指数(BMI)进行衡量。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身高(米)]
体重指数<18为消瘦,18~20为减重,20~24为正常,24~26为超重,大于26为肥胖。
如果发现你的体重超重或肥胖,应适当增加体育活动量,每次活动时间不小于30分钟,同时适当减少主食、肉类及烹调油的用量,即所谓“开流节源”来达到热量摄入量减少,消耗体内多余脂肪。否则,肥胖导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冠心病等富裕型疾病发生,危及健康。反之,减重、消瘦也不利健康,应适当增加热量的摄入。
(2)、测血压
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脑中风、肾脏疾病和视网膜疾病的首要危害因素。因此,中年人应经常测量血压,发现高血压积极治疗。
(3)、测血糖
高血糖会损害全身大小血管,使管腔变细,发生血栓,减少或中断对脏器和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造成体内各脏器病变,如白内障、神经功能障碍、心绞痛、脑血栓、心肌梗死等。治疗关键是尽量控制血糖。所以说,年过40岁以后应定期检测血糖,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患糖尿病者、肥胖者、脱离体力劳动者更不能忽视。
(4)、测血脂
据医学观察,高血脂症患者因脂蛋白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会损害血管壁,导致胆固醇沉积在动脉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内腔变得粗糙,管腔狭窄,容易形成血栓,严重时堵塞管腔,血流供应中断。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心脏的冠状动脉内,就会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如果发生在脑血管内,则容易发生缺血性中风或脑梗塞。据医学文献报告,高脂血症发生年龄越小,冠心病发生越早。高脂血症早期常没有症状,因此人到中年一定要定期测一测血脂,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是肝癌高发年龄段。肝癌早期往往无症状,甚至肝癌瘤体直径达到4至5厘米时,病人仍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又常已非早期,手术切除的机会甚少。因此年龄在40岁以上,特别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HBsAg)或慢性肝炎患者等肝癌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