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是那样,可我想这么说……(二)
接上篇……

【坚守与留守】 2013年摄于陕西绥德地区
在我学习摄影的这个过程中,正好赶上了中国社会生态的一次大变化,农村与城市间的地理藩篱被推翻,城镇化随之而来。我们有幸观察并记录着这个过程的点点滴滴。
拍这幅图是一次毫无具体计划的行摄旅行中、在绥德地区钻山沟碰上的。这个村子将在第二天迎来他们一年一度的请神祭祖活动,所以请了戏班子来搭台唱戏。
在实际场景中,我的身后和左侧还有其他少量观众。我这样拍是我想表达一种农村只剩下孩子和老人、并且越来越少的感觉。我认为,将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实施到拍摄甚至是后期中,才为纪实片,否者应称为记录。
起名“坚守与留守”是想反应现实中的两难,留守人的无奈,和一个市场正在萎缩中的农村社戏团体的不易。我想,仅这幅图而言,反映“留守”的概念尚可,而社戏生存的艰难确实很弱。我还没有好办法在一幅图中表达一个双向的难。

【内当家】 2011 摄于河北怀来县一个山村中。
这同样是个留守的话题……开始起的标题是“男人在外”。

【内当家】的局部一

【内当家】的局部二

【最后一“搬”】 2013年 摄于河北怀安县僧官庄村
每天都有村庄在灭失,每天都有人在告别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生存繁衍的故土。那种留恋的感觉可能只是一瞬间的、甚至根本没有,便匆匆登上迁移的班车。历史上农民总是因为灾难、战争中最后一个离开家园的群族,依依不舍。今天,全变了。
标题想了很久,有“离别”、“最后的离别”、“迁”等等。
说到标题,有人认为不需要。也有人认为需要。我这里说的"有人"都是摄影界来看三个晓东展的“大家”。他们各执一词,我觉的都有道理。我以为,不需要标题者你可以不看标题任思绪驰骋,而需要者你可以看我的标题也可以起你的标题。而有的观众,我认为有必要给出更多的说明,给予他们更多的背景知识和知道,也引领他们读图的习惯和方法,同时对他们日后可能的拍摄提供借鉴。

【最后一“搬”】的局部

【城门】 2010年 摄于北京
那天因为有雨而专门出门拍片。看到这个场景便有了画面上的想法,但在思想表达方面没有任何考虑。只是这次影展因为主题的需要,想起这幅图片,并赋予了它、我这样想、一些内涵。
我想表达农民在进城或城市化进城中的那种彷徨。也许标题改为“城之门”更妥帖些。
拍摄的方法是:支架子,线控快门。先基本速度拍下中间的三个主人公,然后小心翼翼地转为慢门,观察行人,在画面的一个一个局部的下快门。感觉每个部位都有了,收摊。回来后,挑选合适的进行叠加擦除。

【独牧】 2014年摄于河北张家口地区
这一幅想传达的思想更为晦涩。去年我和一些搞农村城镇化调查的学者们聊过,当城镇化来临、农村和城市间地理间隔已经被打破,但心灵中那种间隔似乎却越发的强烈。学者们正在对这种现象做研究,研究这种现象出现的成因、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威胁程度、消除的办法。比如农民工这个词汇可能以后会被政府引导着慢慢放弃,取而代之的就是“工人”。
我想用远处林立的风车去代表迫近的现代化,用孤零的牧羊者代表心灵。原图中右侧部分有一大群羊,我选择了这样的裁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