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你是因为谐音,所以想套住发财。人家是因为发财,所以希望和谐。
梦

(2)发财要多少钱?太贵了。

(3)我算清楚了,你这辈子就是当老道的命。

(4)两手空空,拂袖而去……
附:摄影内容的公众性和构建与重构浅谈
这是前一段时间与摄友交流中发言的一小部分。用嘴说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写出来顾虑就多了,图片版权的问题、可能“伤人”的问题,等等,都要考虑。所以就捡估计问题不大的写,这一小部分只能更小了。但愿我能说得明白。
这一小部分内容讲的是:图片的内容本身不应该作为图片好坏的评价标准,但在实际中,出于各种目的,图片的内容无时无刻不左右着评价的标准。摄影内容中对评价有影响的有……,图片的公众性程度、内容的构建与重构。
我先来举个例子解释这个题目,所谓公众性和内容的构建与重构。
【例1】
一群朋友在饭店一起吃饭。
——场景有了,事件有了。
其中很多人玩手机。
——这是当今我们常见的情景。
上菜了,有的人拍摄菜肴,然后发至微博。
——他在一个场景事件中构建的内容就是“菜肴”。菜肴的图片公众性一般,如果是配合的食谱,人们的关心度会提升,其公众性会有所上升。
有几个人凑在一起,另一人拍摄他们的合影。
——拍摄者在同一个场景事件中构建的内容与上面是不一样的,是一幅“小团体'的合影,其关注的人群是非常有限的,其公众性的程度要甚至低于“菜肴”的图片。
但,
如果,被拍摄的几个人做出非常不一般的姿态,致使图片的趣味性提高,可能会导致图片的公众性程度提高。
如果,被拍摄的几个人都是领导干部,图片的文字说明说他们公款大吃大喝,图片的公众性在当下的时段会陡然提高。
有个人不拍菜,也不拍团体合影,他拍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有饭桌的局部有些菜(环境),几个人也不吃饭,也不聊天,每个人都在那里“玩”手机。他把图片命名为“饭局”。
——与上面两个内容构建不同,这次构建的内容是反映一种社会现象。
注意,如果他不把这幅图片命名为“饭局”,而是将这幅图片与那些在车站、地铁、购物中心休息处等公共场所拍摄到的多人低头“玩”手机的图片放在一起,这组图的主要角色依然有手机,但这种重构的内容其含义显然已经与单幅的“饭局”有了不同。
再举一个例子:【例2】

这是一幅私家照,本身公众性程度弱,拍摄也一般。老人带孩子的场景司空见惯。

这也是一副私家照,拍摄水平平常,其公众性也非常弱。
那么,如果先读了下列文字后,再将两幅图片并在一起看,会有什么结果?
20年前,宁波大学南天门教学楼前,不满一周岁的陈效松坐在婴儿车里,由奶奶推着留下合影。
20年后,帅小伙陈效松推着坐在轮椅中89岁的奶奶,再次在南天门教学楼前留下合影。
小树已经长大,繁茂的枝叶挡住了南天门。
小结:
1、在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中,我们可以构建出完全不同的、甚至毫无关联的内容,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2、好片子的内容尽量要公众性程度高的。(留念照不在这种讨论范畴之内)
3、影像语言有多样性(不稳定性),可以在单片拍摄时采取不同的构图选择表达不同的特定含义,也可以利用这种特性重新组织多图组图,使其内容及含义发生变化。
利用图片的重组还可能使图片的公众性程度提高,并使其重新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多说一句:博客图片经常是以多图的形态出现的,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对图片的选择、排序要精心,并有意识地找一条清晰的思维脉络将这些图串在一起,而不是轻易地堆砌。)
……
在内容构建时,首先是要保证单片的内容扎实。拍摄时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思想性,图片是否能有映射到现实社会的含义。
二、形式感,影像语言有时是希望形式为内容服务,但必须理解,平面化的影像有时形式即为内容。
三、趣味性,好看有趣。
这三项没有重要的顺序存在,也不必非得三项同时顾及。抓住一项就行;抓住两项片子就有已经好的不得了;同时抓住三项、又有思想性、又有形式感,还趣味性特别浓,这片子就不是一般的好了。
再举几个例子吧。先说说思想性。

这是我在网上看见鲍昆先生用手机拍摄的,片名他定位“春天整地”。
好看吗?有趣味吗?但,请注意,图中这个妇女在使用一种古老的耕作方式——点播。这种方式常用在过去的荒地、或者现在非常干旱的退化土地上。不要以为图上侧那一小条边是作者的一种疏忽而残留在画面中,小小的汽车代表着现代文明,它和“刀耕火种'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

同样是鲍昆先生的手机作品——“女教师”。图片显示出一种人为的调度,我甚至认为右下角的烟头都是鲍昆先生拍摄前刚刚扔掉的。
地面上的条条框框,拘束在花盆中的植物,…… 这幅图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制度下的教育方式。

这是“岁月如歌”在组图“打断骨头连着筋”中的一幅。画面我不解释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背景知识足够支撑我们看懂这幅图。但,我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到那个十字窗棱,同时脑海里闪现着我们医疗的标志——红十字。
有些富有深刻含义的片子并不是在拍摄时作者有意为之,而是事后在看片时的再发现。这不要紧。如果我们学会慢慢的看片、解读,这种后天的发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拍摄行为,逐渐让我们的目光敏锐,知道如何利用那些元素去表达思想,而不是简单的记录。
……
有关形式感的问题这里就不谈了。我的摄友中“笑白”、“米度克”都是这方面的好手,可以看他们的片子。
再说一点趣味性的问题。

这幅片子已经拍的挺好了,拍的清楚,传达也清楚,一个场景的准确记录。但,我们是不是还有机会让图片冲破简单记录的束缚,拍得更好一些呢?几乎所有的摄影者都知道、都会在这个小贩倒茶水的时候按下快门。
这种场景思想性很难挖掘,形式感留于一般,那么只有趣味性一条路了。
看一下下面这三幅片子:



我想,我们能够发现它们的趣味点。
回过头去,再看看那副倒茶水的画面,我们是否能找到可能的趣味点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