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的加法——摄影构图加减法探讨之终结篇


标签:
阿咚摄影探讨休闲 |
分类: 数码像素—影 |
灵性的加法
——摄影构图加减法探讨之终结篇
【图4】我们有时可以利用加些虚化的前景,利用前景遮挡掉主体景深之内周边的干扰元素……
【图5】这虚化前景的“加”,实则是对干扰元素的“减”。这是否也是而非所说的“加即是减,减即是加”呢?
【图6】但我也发现,有些虚化前景的“加”并不是要减去某些干扰元素,而只是希望增加飘渺的感觉;在看到一些行家拍摄婺源美景时更是使用了这种方法,远处的雾霭于近景加入的虚化,让白色的农舍、黄色的油菜花、黛青的远山飘渺于仙境之中。
【图7】一幅乡间长桥流水的景色。我们看到在四幅画面中,无论拍摄者怎样大幅度地改变自己的拍摄位置,桥上总有三个人一头牛在行进,难道这群摄友真有如此的运气——若水在博客中说明了,那些人是花钱雇来的农民模特。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一些人成为了景色中专职的演员,为摄影人提供服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元素是摄影人希望在图片中有的,而现实中不是总有。那么只能花钱“加”了。
【图8】如歌告诉我,那月亮湾口的小船是专职为摄影爱好者准备的,是要收费的。
以下举几个例子,然后结束这小学题目的探讨。

【图9】长城箭楼上的人不是我加上去的,是她自己加进去的……她的存在让我感觉到片子的存在。
【图10】我准备好了拍桥,但想应该加入“人”。我只等了五分钟,看见他们走过了,其中一个还穿着红衣服,我期待着他们走这座桥,而不是从右侧的平桥(两桥相距不就10米左右)过去,就像大多数人那样。
【图11】这样蜿蜒的峡谷山路,如果没有一点灵性的元素能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意境吗?我觉的有些难,不如简简单单地加入几个人进去。
【图12】我是小心翼翼地趟过林中的雪地,绕一个圈子走回来,完成这样一幅把自己的足迹加入在画面中的逆光像。
【图14】加入的汽车带来的灵动,也告知着观片者那些风车到底有多巨大。
最后的总结:
思考题:这是两张相像的图片,哪张更好一些?是如何改变的?


-
0(0%)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