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之变与减法之法
——摄影构图加减法探讨之四
继续。在进入本篇核心内容前,我想就前面一篇的议题再回顾一下。
(1)减法实施的一方面依赖于我们拍摄个体对拍摄主题、主体的认识和要表达方向。另一方面是要特别注意那些由于二维视觉和三维视觉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
(2)减,也许是减一种或几种元素;也许是减某种效果而元素保留。
(3)
首先要拍,其次才是减。时机的意义远大于减法应用。拍着了是合格,拍着了还减得恰当那是优秀。
好,进入新话题。分两个小部分,一部分是想法对减法的影响,另一部分说点减法的技法。
一、 减法之变
减法是取舍的“舍”。但舍了之后,除了视觉效果改善外,会不会有其他的变化呢?为什么舍?——为什么减?
我们先看这个例子:
【图1】该很容易看出,除了一对穿白色婚纱的恋人外,尽管只有灯光助手进入了画面,这是一幅拍摄婚纱照的场景,主题应该是“拍摄婚纱照”。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不加任何说明文字,我即使把摄影师也纳入画面中,而舍去穿白色婚纱的恋人,那也看不出是在“拍摄婚纱照”——穿白色婚纱的恋人是这里的“主体”。
我们把镜头往上推一推,便得到了下面这幅图片。
【图2】 现在的主题已经不是“拍婚纱照”了,应该是“婚纱照”。穿白色婚纱的恋人是这里的“主体”。
(有其他的问题吗?有。前景中的人影,左侧的支架腿,山与天交际线与头部的干扰)
我们再把镜头往前推一推。

【图3】应该可以叫“瀚海之恋”了。穿白色婚纱的恋人是这里的“主体”。
(问题吗?有。沙丘与山峦的交际线依然成为干扰)
我们可以看到,在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减”实现了主题的转化。这是为了说明,我倒着说的,实际中我们摄影是依照主题的需求而进行“减”。这种“减”大多是“外围减法”。而为了主体更加干净,“减法”更多是“内部减法”。
那么在一个主题确定的情况下,外围的减法还会导致什么呢?看看下面这张图:

【图4】 图片标题:掏耳朵
影像和标题都可以明确地表明“掏耳朵”的主题。
(1)如果是全图,标题掏耳朵,主题掏耳朵,被掏者和掏耳者是主体,周边的场景较全,似乎能够看出是露天茶座类的场所,画面传达着一种休闲生活的信息。
(2)如果是按黄线标明的进行拍摄(或裁剪),标题掏耳朵,主题掏耳朵,被掏者和掏耳者是主体,周边的场景全无,画面集中反映的是掏耳朵事件本身,画面也许刻画的是掏耳者的认真、被掏者的放松或者舒服。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来了,在同样的主题下,同样的主体,“减法”可能带给我们主题“内涵”的变化。这是我们拍摄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也许在现场我们不会有那么多的想法,那么最后是特写加场景都尝试着拍一下,回来再做定夺。
再举一个例子:

【图5】魔鬼城
我当然可以利用更换镜头拍出没有本图左侧人影的图片,甚至可以利用Photoshop后期消除这个人影。
(1)减去这个人影,图依然成立,延伸的车辙能够牵引着视线走向远方的深邃和神秘。
(2)保留这个人影,被夕阳拉长的变形身影却给“魔鬼城”带来了魔鬼来临的感觉。
同样的主题下,一个似乎干扰的元素却转变了性质,也许他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内涵和遐想。你,如果是摄影者,你可以根据你想表达的意愿来做决定。哪样都行!

【图6】这幅图曾发在“风电之美”的博文中。一位叫老城的博友有这样的评语:“第13其实特别棒,要是只有左边的风车和骑马人,没有中间的风车杆把画面切一刀,那就简直是神来之笔,太美太美了!”
他的想象激发了我的兴趣,也正赶上我在思考“减”可能带来的变化,于是我在Photoshop上对中间那根立柱实施删除手术。
特别要说明的事,平常我是不会这样采取后期做法的,那样将失去摄影的意义。
【图7】的确也很美。但我得出了另一种感觉——刚性似乎被削弱了很多,更多的柔情缠绵于画面。作为拍摄者的我还不能习惯这幅新的画面,也许是拍摄时中间那根钢铁立柱给我的刚性概念依然徘徊于心。但如果直接能拍出这样的效果,显然图片是成立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某种减法会改变图片的性格。会吗?

【图8】这是汪端老师在一个摄影讲座上给摄影爱好者讲课。我没有去,是博友如歌参加并拍摄的,他在以前发在博客中。虽然我没有听课,这幅图片却给我很深的印象,这次思考这个“减”的问题,我又到他那里“翻箱倒柜”,终于找了出来。
(1)先说图片中的图片,那张手举着的图片。图片背景是一个墙面,上面贴着打折商品的广告,图片前一个时髦的女性在匆匆走过, 左侧还有一个男人——半个男人步入画面。图片的标题是“美丽不打折”,显然拍摄者利用墙面的打折广告和那个女性的时髦之间的冲突来阐述这一主题。那位女性是主体。
问题是:左侧步入画面的半个男人同样也会吸引观片者的视线,那么是干扰元素吗?他对主题有帮助吗?他对内涵有影响吗?是否应该裁剪了他?
答案是:精妙于此。他的存在让画面抛弃了冷清,他普通衣着的半个身体“被打了折扣”。图片的灵性由此而出,图片的趣味由此而在。
所以,这个“减”不能做。
(2)再说【图8】图之本身。我不知道【图8】的拍摄者如歌拍摄此图当时的想法,我只是就图论图。我按“汪端老师在讲解美丽不打折图片”这个主题思路说,图片应该给出更多的场景,让图片下部充满一些听课者的头部背影。这个“减法”不做,就单片而言,会有对环境的更好交代。下面一幅图也是一个例证。
【图9】前景中的头部背影增加了参与感。
好了,这个小议题到此结束。
二、减法之法
在摄影中实施减法,首先是要有想法。很多想法的实现还要通过一些技法。
肯定有很多种技术手段或方法来实现减法,我只能列出我实践的一些。
(一)拍摄时
1.
利用角度的变化尽可能躲避干扰元素。
这很简单了,上下左右动动。
2.
利用更换镜头、镜头变焦、或者减少与拍摄目标的距离舍去外围的干扰。
离目标越近,取景框里的视线范围就越小。
3.
利用景深的变化,虚化非主体和对主题无支持的元素。
主要就是利用大光圈,快速度,虚化背景。拍花、拍人、拍微距,此类用的最多。例子博客里到处都是,不再举了。
4.
利用曝光过曝或曝光不足,降低干扰元素或非重要元素视觉牵引。

【图10】
这就是过曝的产物。

【图11】
主体局部曝光合适了就行了,舞台中的布置全都隐藏在黑暗中了。
5.
利用自然阴影隐藏干扰物,或利用自然阴影充当背景。

【图12】
左侧是右侧图的大场景,利用草地上柳树留下的阴影充当花的背景。

【图13】 这是共乐壶天博友拍摄的,这就很好地利用了树荫的暗部消除那些杂乱无章。
6. 增加前景遮挡,用虚化的前景消除后面的一些不利元素。
抱歉,没找到很好的例片。找到再贴上。
(二)后期时
7.
利用裁剪,裁去干扰或不太重要的元素。
8.
利用明暗的处理,将干扰或不重要的元素暗化;或将主体亮化。
9.
将干扰或不重要的元素虚化。
10.
将非主体颜色删除。
有点累了,还有一篇,我要在减减减的喊声中鼓吹一下加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