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2008-12-22 11:09:12)
标签:

上海

阿咚

阿咚的镜头

故事

分类: 图文说话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虽然这张片子景深有些缺陷,前面的门清晰度不够。但它依然是我此行最满意的一张片子。我把它起名为——“窗里门外”。门外光线充足,有些凌乱,我带着坏心情去游荡,但我似乎还自由。窗内光线暗淡,阿婆穿着上海阿婆最典型的服饰,静心地在织打着毛衣,根本无屑外面的扰动……。一切都在透明的玻璃上,一切都在透明的两边。

 

上海故事

 

    走前,我是准备写写上海的。甚至不辞辛苦背上了脚架,准备登上陆家嘴的头顶,从金茂大厦的顶上俯瞰一把外滩夜晚的霓虹,把大上海不夜的景象转印到博客之中,让朋友和我一起分享万千星光闪烁于足下的梦幻。

    不成了。在上海有两个晚上,我将星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把两个晚上都花费在酒和心对心的交流之中。星光还会在的,肯定将来会更多更绚烂;而与朋友的交流更重要、更需要、更迫不及待,而且未必是总有机会。老开心了!

    代表大上海的外滩、陆家嘴、南京路、石库门、街巷中晾晒衣物的“万国旗”让我错过了,交大的蒋老师和月风却带我去看了小老上海——一个上海原住民生活的古镇——新场。新场位于上海的南汇区,方位在现在上海市中心的东南50公里左右。新场两字是由“新的盐场”得名而来,元朝的时候因产销盐而富甲一方,有“浦东十八镇,新场第一镇”之说,我看相当于如今的陆家嘴了。而重新让古镇有了点名气,是大导演李安相中了古镇的风貌,把《色·戒》的部分外景放在了这里。古镇保留完整的格局,小桥、流水、沪人家,青檐、白墙、木格窗。主街上的房屋显然不少是经过的修葺,尽管使出了修旧如旧的法子,然而新工的粗糙根本不能代替偶尔露出的、那些残留的、经过岁月打磨的过去的精细……

 

 

…… 小镇因为食盐而富足、崛起、扬名;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小镇因为时间、历史的变迁而沉落;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小镇因为沉落而被忘却,并得以保留;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弹棉花的背影……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那黛色的瓦和金黄的银杏叶吸引了我的目光。转到房前一看,原来是个新建的茅厕,三角钱一撒。于是我拍出一块大洋,请随行的两位朋友一同享受了舒缓……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南山古寺中的银杏有600多岁了……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小镇里南山古寺里的僧衣,悬挂着……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被杀了的生,被剥下外衣悬挂着……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蛤蛎油。可是有些日子没见过这东西了。小时候我就擦这个,叫 ga la 油。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小镇因为还在、还有陈旧便有了《色·戒》的触摸;

小镇因为《色·戒》又有了名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古镇也有色,有色就要有戒。我和蒋老师说,边说边走进这家店铺,“这张片子要从屋里拍出来,要几个老阿婆从窗玻璃上向里观望,脸上充满好奇、惊愕神情,那些窗玻璃上的字要反着看……这样片子就有味道了……”蒋老师说,“好地呀……”屋里的老板说,“你们出去拍、出去拍。”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陈旧的小镇成了新一代灵魂来舒解钢筋水泥压迫的脑白金。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两个随行的朋友、两个住在上海大都市中心的朋友在热烈地讨论着老上海过去的吴侬软语……

 

上海故事(散心集之五)

城里的人就如这笼中的鸟儿,总惦记着从那亮晶晶的栏杆的缝隙中看看古老和安宁。

 

 

 

呵呵。写到这里这“上海故事”也没个故事味,索性把过去写的有关上海的故事贴在下面。

 

 (一)铺天盖地的阳春面

 

    1984年读书期间前往杭州做毕业设计调研,途经上海。穷,乘火车坐硬座,一路颠簸好不容易到了上海,肚子饿得直叫。于是和两个伙伴找了家小餐馆吃饭。最便宜的当属面条,于是按在学校的饭量每人叫了4两面条,共1斤2两阳春面。坐在空桌子前,不停地看那个出餐口,听着周围一片“桑海爱唔”和“吸溜溜”嘬面的声音,肚子叫得更欢,喉结也一动一动的。“米好了”,随着伙计的叫声,他“砰砰……砰”撂在我们桌上三四一十二大碗面,把那不大的桌子盖得满满当当、结结实实的。

    “哎哎……哎,我们每人就要了四两面。怎么这么多?”

    “对得呀,一碗一两嘞。”他把“一两”发音发得很重,明显的意思是很多!

    我们三个面面相觑。饭馆里顿时静极了,上海话没了,嘬面声停了,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我们和我们面前满桌子的面……

    好在我们真是饿极,三人此役共消灭5碗半阳春面,然后挺着肚皮、打着饱嗝、昂首走出餐馆的门。从那天我才知道,那时的上海有半两的粮票,上海餐馆面条一般是半两和一两的卖,大肚子汉也就要个二两面。要按半两一碗上1斤2两面,我的妈,二十四碗。我们可以趴在上面“吸溜”了。

    上海真好,把“面”叫“米”,但真省粮票。当时我这么想。

 

 

(二)上海的高级大场院

 

    1985年,单位派我驻上海实习,在上海一住就是两个月。住在贵州路,步行3分钟就到了南京路。晚上没事,就跑到影院看电影。

    一次热映的电影我没买着票,只好在门口与黄牛周旋。

    “多少钞票一张”。上海人管钱叫钞票,我学不像上海话,又不想让黄牛懵了我。

    “八伽阿尼”。

    “什么,我听不懂”。我真听不懂,只好改回普通话。

     “八角钱”。

     “太贵了吧。两毛钱的你卖八毛。”

     “哎呀侬唔懂啊。这是大上海呀。侬晓得哇。”

     “我不晓得。你就便宜点。”

     那黄牛的脾气真好,开始用普通话开导我。

    “这是大上海哎。什么地方,南京路。我给你讲哦,在这里看电影,不比你们乡下。到一个打谷的场院里,自己搬个小麻扎子,前面没地方喽,搬到银幕后面还可以看。刮风下雨你就还没得看嘞。哪个还向你要钞票。对乌啦。这里就不一样嘞,椅子都是摆好得呀,宽大得很勒。刮风下雨都不打紧的……”

    我就笑,我喜欢看他说话的神态,认真、耐心、有趣。

    “在场院看过电影吧,你们那里场院大不大?”

    “还挺大。”我顺着他回答。

    “有多大,肯定没有这个影院大嘞。”

    “嗯,你听说过天安门广场吧……”

    “噢,六角吧,再给你搭一元的车票。”他听出我是从北京那个大乡下来的,也笑了。

    我买了,拿了他给我的一沓子从地上捡来的公共汽车票,回到住处,把特别脏的扔了,其它拿回单位报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