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理发馆记忆记录阿咚阿咚的镜头杂谈 |
分类: 图文说话 |
头上岁月 (散心集之四)
上海。交通大学的蒋老师说“那里有个老旧老旧的理发馆”。
蒋老师说的“那里”,是指离上海市中心约40公里远的下沙镇。
下沙镇有条老街,街的名字就叫下沙街。
下沙街两边房子把街挤得很窄,有3米来宽的样子。
理发馆在216号。没有招牌。没有旋转灯柱。很是容易错过去。
理发馆大约有50平方米以上,地方不算小了,可只有一把老式的理发椅。
理发馆老旧了。理发馆老破了。
(1)当我走在那条实在难看的下沙街上,要不是我有窥私的爱好,我的目光真是无法穿透那开着的门,去发现昏暗之中有人正在理发。我这才意识到,这就是传说中的那个老理发馆。
(2)理发的师傅并不在意我去拍照,显然他已经习惯各种在城里高楼大厦住着、在高档美发厅打理头发的人,拿着可以买下这里全部家当的照相机,恣意地寻求残缺破旧的美感。
(3)理发师傅今年65岁了。他是让我猜他的岁数,我故意往小了说。 来理发的人今年也是65岁了。他说他由这个理发师傅理发已经有30年以上了。
(4)老人家想看看时间。他只是想看看时间,他不会有紧迫感。他觉的生活很惬意。伴随着老师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理那些数不清的黑发和白发,岁月也将他自己头顶由黑发染成白色。时间已经不重要了。
(5)打头。桑海宁刚“洗”为“涤”,发“打”的音。
(6)这种剃刀现在的黄毛发型师们会使吗?
(7)这种剃刀经常要在一个大皮带上磨。那皮带应该是挂在理发椅(上)的侧后,可眼前这个老古董上却没有。
(8)要“修(米)面”了,老师傅转向了后面的架子。
(9)原来改挂在了这里。上面的石英钟是这间老理发馆里最现代化的物件。
(10)暖水瓶中的热水是用来修面的。
(11)老师傅可能也在想,这个“面”我已经看了几十年了,一天天地变老了。
(12)这个理发馆还在坚持,是因为这位老师傅还在坚持。理发是他的生活的一部分,是他每天的生活的习惯。我想,当他停止后,这个理发馆将不复存在。
(13)后面站的是好友月风
(14)细心,细心绷开每一个岁月的纹理……
(15)全活完成,容光焕发。
(16)这盆架、这长椅、这小柜……
(17)这台红灯牌收音机依然响得很,我估计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产品,也属于80后,但它不是新锐,而是古董。
(18) 也许,那天我应该在那里理个发。五阔啊尼。
我再也没有机会去那里了。静静地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