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分类: 与大师们通心 |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它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它影响、渗透于人类的各种机能活动。
什么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一个与能力、自信有关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应对和处理环境事件所产生的效果或者有效性。“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对和处理环境事件所具有的体验和感觉。或者说,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心。从通心理论角度看,“自我效能感”意味着个体对自己通心力的一种评估。所谓“通心力”,是指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去完成某一活动,或者达成某一目标的能力,即1、清晰自己。2、换位体验。3、有效影响。个体的通心力越强,其自我效能感就越强。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个体在需要满足中,其优势需要的层次越高,自我效能感就越强。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著名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者。他在1977年提出了一篇综合性的论文《自我效能:行为改变的一个综合理论》(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以后,又有若干相关的著作。
他认为,人们无论以什麽方式进行心理改变,使用的原理都是共通的。各派理论都已体认到认知在行为改变历程中所居的中介地位。班杜拉认为,最能引发和改变个人认知的因素,莫过于因表现成功而体验到的自我效能感。
个体行为预期图:
所谓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做出某行为或者获得成功所具有的信心。例如:
1、某咨询师对为某来访者成功减轻和消除其焦虑所具有的信心。
2、某作家对自己成功写出某主题小说的信心。
3、中国足球队对在亚洲区比赛中战胜沙特队的信心。
什么是结果预期?
2、某作家对自己写出某主题小说后,该小说正式出版后能够卖出多少本的预估。这除了他的创作能力之外,还取决于诸多关系,例如当时的图书市场情况,出版社的印制质量,书商的重视程度等。
3、中国足球队对在亚洲区比赛中战胜沙特队后,能否出线的预估。这除了中国足球队的水平外,还取决于分组情况,例如另外一个小组的乌兹别克斯坦能否战胜日本队等多种复杂因素。
按照通心理论,如果要对两者预期都有高的结果,不仅要取决于狭义通心力,即对于其他活人的通心力。而且要取决于广义的通心力,即对除活人以外的通心对象的通心能力。
我在关于通心辅导师的培训活动中,观察到了两种效能预期的作用。那些学习通心的理论和实战技能的学员中,更深刻理解了心理服务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即“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学员,从事心理服务工作,更容易产生自信,有更加肯定和积极的两种预期。
学习“通心辅导”的学员,比学习其他心理咨询的人在同等情况下相比(例如相同时间),有有更加肯定和积极的两种预期。
附录: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衣阿华大学专攻心理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翌年获博士学位。后执教于斯坦福大学,1964年晋升教授。
1951 年在美国衣荷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
1952年从爱荷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爱荷华大学学习期间,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那时,他认为心理学家应当“把临床现象用经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加以概念化”。班杜拉认为,心理学研究应当在实验中进行,以控制决定行为的因素。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和西尔斯(R.R.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由于他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较高的声望。
1969-1970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此后一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1976-1977年还兼任心理学系主任。
1973年,当选个体心理学会主席。
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受聘为斯坦福大学约丹荣誉教授。
1979年,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美国西部心理学会主席,同年当选美国艺术及科学院院士。
198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医学部院士。
1991年至1995年,担任儿童发展研究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
1999年,担任加拿大心理学会授予的名誉主席。他还经常出席各种咨询委员会、联邦政府机构的各种委员会、美国国会听证会等。
曾任《美国心理学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实验儿童心理学刊》等20种期刊编委。
2021年7月29日,据The Psych News报道,心理学家班杜拉去世。
2主要作品
编辑
主要论著
《通过榜样实践进行行为矫正》(1965)
《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理论》(1972)
《榜样理论:传统、趋势和争端》(1972)
《行为变化的社会学习理论》(1976)
《自我效能:一种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
《人类事物中的自我效能机制》(1982)
主要著作
1、《青少年的攻击》(理查德·沃尔特斯合著,1959)
2、《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63,与理查德·沃尔特斯合作合著) 文中首次提出了能解释间接学习的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3、《行为矫正原理》(1969)
1969年,班杜拉发表了社会学习理论的第一部经典著作:《行为矫正原理》。这本著作可以看成是他在1963年与沃尔特斯合著的《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一 书的修订版。在这本著作中,班杜拉总结了他以往在有关人类行为的经验研究中的零星发现和思考,使之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学习理论体系,并将这种学习理论应用于 行为治疗的实践,提出了若干行为治疗技术。所以,这本著作反映了班杜拉当时的一般学习论观点,构成后来的社会学习理论的雏形。甚至在80年代以后成为班杜 拉主要研究兴趣、并构成社会学习理论最新进展的自我现象及其观点,也已在这本著作中埋下了种子。在行为治疗发展史上,《行为矫正原理》也是一本重要的经典 著作。
4、《心理学的示范作用:冲突的理论》(1971)
5、《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
6、《社会学习理论》(1971,1977)
本书系统阐述了班杜拉的学术思想,本书的出版,牢固奠定了他在心理学上的地位。全面重点讨论三元交互决定论。标志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
7、《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1986)
本书围绕示范观察学习、个体的符号表征能力、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反省能力等几个概念对社会认知论展开了详尽甚至是开创性的论述。这些概念强调了人的可塑性 和差异性,对学习理论、人格理论、心理治疗和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社会认知论是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来探讨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是一个全面的心理学理论。
8、《变革社会中的自我效能》(1995)
9、《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1997)
其它
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经过20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他在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书, 对自我效能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该书是一本自我效能感的专著,但它涉及归因、动机、目标、期望等许多有关人的心理特性和行为的理论问题。因此该书 可供所有对人的心理特性与行为问题感兴趣的心理学工作者和其他专业的学者阅读。在书的应用部分,作者不仅阐述了自我效能在各个实践领域的作用,而且广泛地阐述了如何解决各实践领域中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对各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如教师、教练、社区工作者、临床工作者、管理人员、各级领导等等如何做好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都有参考价值。
3荣誉记录
编辑
1972年,获辜根海姆研究基金奖(the Guggenheim fellowship)及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家奖;
1973年,获加州心理学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7年,获卡特尔奖;被命名为认知理论之父;
1980年,获得攻击行为国际研究会杰出贡献奖及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9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杰出贡献桑代克奖;
2001年,获行为治疗发展学会终身成就奖;
2002年,获西部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他一生中还获得过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16所大学所授予的荣誉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