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虻》的缺点

(2021-07-25 12:32:46)
分类: 与大师们通心

《牛虻》这本书,似乎在70后看的人就不多了。它在老三届中,最受欢迎。当时至少在我的知情的圈子里,没有人没有读过。——一次问起张隆溪,他说,他看过十多遍。我差不多也是看过十多遍,当然并不是每遍都是从头到尾。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已经不需要我们那个时候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以及意志力的发挥才能够在探索中前进的了。一本书,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看,我喜欢这本书,主要是从人性的角度,主角对于失望的态度,以及独立人格和精神的闪光。

互联网时代,很少有人认真看完一本长篇小说了。信息太多,容易使人浮躁。下面这篇文章,谈到它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比起《牛虻》差远了。
下文谈到《牛虻》在西方反而没有什么影响。我想起我曾经碰到一位英国人,我问他,是否看过该书,他说看过,但是不喜欢。原因是该书对宗教的态度。——在这里,我想到了该书的缺点:缺乏终极关怀。这也是该书一个重大的错误:亚瑟对于两位主教的失望,并不等于信仰的失望,更不等于抛弃终极关怀。——这使得亚瑟的行为缺乏更加深沉动力,他的出走,以及重返,似乎只是为了赌气……


 

《牛虻》的作者伏尼契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伏尼契
https://www.mingrenzhuan.com/d/file/uploads/allimg/140814/1-140Q4151006.jpg

一、人生传略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1864-1960)是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原名丽连·布利。
        她出生于爱尔兰的科克布市。后来全家迁居伦敦。由于早年丧父,伏尼契从小就养成坚强的性格。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去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后来她结识了不少各国流亡的革命者。在俄国流亡者的鼓励下,她曾旅居俄国两年,回伦敦后参加流亡者创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工作。1892年她与波兰的流亡者米哈伊·伏尼契结婚。不久,前往意大利,在档案馆和图书馆收集材料,于1897年写出举世闻名的《牛虻》。
        晚年,伏尼契移居美国,于96岁的高龄时与世长辞。
二、名人事典
        伏尼契一生结识了许多革命者,与普列汉诺夫、扎苏里奇有过交往,还在革命导师恩格斯家里作过客。这些经历,大大丰富了作家的头脑,并触动了她创作的心灵之弦,于是她写下了以歌颂国家独立和民族自由为主题思想的作品。
        《牛虻》是伏尼契的代表作。描写的是19世纪意大利爱国者为袓国统一、独立而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牛虻”本是一种叮咬牛群使不得安宁的蜂,这里是书中主人公亚瑟·勃尔顿的绰号。青年亚瑟出身富商家庭,天真热情,向往革命,积极参加意大利党的活动,被一个伪善的牧师利用他的忏悔进行了告密,以致战友被捕。万分痛心的亚瑟这时又受到另一个沉重打击,发现自己最崇拜的神父蒙泰尼原来是他的非法生父。现实粉碎了他对天主教的幻想,他愤而出走,开始与反动派统治和伪善的教会进行无情的斗争。13年后,亚瑟改名换姓回到意大利,以牛虻为名发表文章揭露反动当局和天主教会。同时他还组织武装、私运军火、准备起义。一次行动中,牛虻不幸被捕,面对军方的威胁和生父蒙泰尼的劝诱,他丝毫不为所动,终于英勇就义。
        伏尼契的爱情经历也与她革命追求有关。
        1884年春,沙皇政府推毁了波兰的革命政党“无产者”。该党的积极活动家,年轻的革命者米哈伊尔·伏尼契被捕关进臭名远扬的华沙监狱。就在此时,热爱俄国文学的丽莲·布利前往俄国途中在华沙遭到阻拦。一天,她偶然来到监狱前,看见牢房窗口站着一个囚徒,便同情地向他点了点头。那个囚徒就是米·伏尼契,他牢牢记住这位美丽的姑娘。后来米·伏尼契被流放西伯利亚,在朋友帮助下,他逃到伦敦。不久,在朋友家作客时,他与丽莲重逢,共同的理想与追求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相爱了。1892年,丽莲嫁给了米·伏尼契,并改名艾捷尔·伏尼契。在后来她所塑造的牛虻的形象里,我们还可以找到米·伏尼契的影子。
三、历史评说
        伏尼契的最大贡献在于《牛虻》一书。
        《牛虻》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对于本世纪上半叶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自由的人们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它直接影响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苏联卫国战争中,青年近卫军英雄都受到过《牛虻》的教育和影响,当时库班地区甚至还有一支著名的游击队以“牛虻”命名;40年前,“牛虻”的名字也是每个中国青年熟知的。牛虻已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形象。
        但是,在多数西方国家,《牛虻》影响不大,以至于20世纪50年代时,伏尼契本人对其作品在苏联的巨大影响竟一无所知。
        然而她的作品已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人民中成为巨大的精神动力,对于一个正直的作家来说,这是人类给她的最高奖赏。

(来源:名人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