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师成长“三境界”

(2021-07-02 16:56:00)
标签:

心理咨询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一、心理咨询与王国维

心理学到底在什么时候是开始传入中国的?关于这个问题,有不止一个说法。我对其中一种说法颇有兴趣。心理学传入中国,跟我们国家一个赫赫有名的、国际性的大学者王国维有关系。提起王国维,大家都知道他是著名的文学家、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一个世界性的贡献,就是对甲骨文的研究。大家都知道,关于甲骨文的研究对于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句话说得好:“口说无凭”。但如果有文字情况就不一样了,甲骨文的研究和发现,把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所以,关于甲骨文的研究是学术界的一个伟大成就,而王国维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像郭沫若、罗振玉等人,虽然也名声很大,但他们都是王国维之后才研究甲骨文的人。

人们知道不多的是,王国维对中国心理学也有贡献。他早在1907年就翻译了一本书,叫《心理学概论》。1910年,又翻译一本书,叫《教育心理学》。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后来曾经在南通和苏州还讲过心理学,这一点就比较重要了,他不仅仅是翻译,而且还讲课了。

说到王国维,他主要不能算是一个心理学家,——这个说法没有贬低他,他是一个更伟大的“跨界者”。我认为一个“跨界者”,比只是单纯的某一个“家”更伟大,因为他所涉及的领域,达到的境界,取得的成就不是一个学科所能概括的,这种人就叫“跨界者”,他原本是对文学、美学感兴趣,后来涉足到心理学。这个情况跟我好像也有点相近,我自己原来也不是做心理学的,就是由于对于文学、哲学特别感兴趣,最后通过马斯洛作为桥梁,进入了心理学。

 

二、心理咨询师的三境界

 

说到王国维与中国心理学的渊源,更精彩的还不在于此。他关于文学和美学研究有很大的贡献。很多人都知道,他有一本名著《人间词话》。他在书里提出了三种境界说,这三种境界虽然说的是做学问,但影响很广,许多人都对之津津乐道。今天来看,恰好也可以用来说明每一个想从事心理咨询的人所必须经历的三个境界和成长历程。

王国维的三境界之说,引用了三位中国著名词人的三首词来表达,这个表达非常别致、优美,也是三种美学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

3、“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全人心理学所强调的形成“独立人格”的意思。“昨夜西风凋碧树”,写的是秋天,“凋碧树”是说:那些树木原来都是树叶碧绿、茂密的,现在开始发黄,一片一片地,从树上掉下来了,显得越来越萧条。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你独上高楼,爬到最高处,望尽天涯路,——这怎么和搞心理咨询扯上的呢?学习心理咨询,是一条非常特殊的路,首先你必须具有一个完整的独立人格,或者说心理应该比一般人更健康。这样就可以在人生路上看得比较远。这是必须有一个漫长的成长之路的。在这路上,首先体验的就是分离和孤独。我遇到很多学心理咨询的,一开始都受到了来家里人的反对:这个又不挣钱,还花费很多!你连家里都搞不好,搞这个有什么用啊?而社会上的人则常常议论:那些学心理学的都是心理有毛病。一些人就是不啃声,也暗自对心理咨询有这种偏见。直到现在,社会现在这种认知都还没有完全改变,认为学心理学的人就是有毛病的人。所以,你一旦开始认真地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各种压力就开始出现了。学习心理咨询,必须要有成长体验,首先要接受心理咨询,在你接受心理咨询,开始成长之后,问题就更加凸显了,甚至会有冲突发生。为什么会如此?这是由成长的特点以及过程决定的。成长首先就意味着心理上的分离,分离首先是你和父母的分离。这个分离就意味着长大、成熟,它还不完全等于就是真正的独立人格的形成。从发展心理学看,和父母的分离,从青春期就逐渐地加快了脚步,你越来越认识到,你有你自己的个性和自我,父母是父母,你是你。但个性、自我的形成,与我所说的独立人格还是有差异的。它不仅是指你开始有自己的三观,你的三观与父母有很大差异,你们因此不时发生冲突。而真正的独立人格是指,你在这个时候逐渐学会了通心。也就是你自觉不自觉地能够做到通心的黄金三要件:1、清晰自己。2、换位体验。3、有效影响。

       这种分离的感觉,随着你不断成长,逐渐扩大。你回头再看自己原来的那些亲朋好友、闺蜜,甚至社会环境,开始有了不同的感觉了。自己的头脑似乎越来越清晰了,甚至你似乎看得懂他们,他们却看不懂你了。

       当然,所有这些分离,并不意味着你要与他们闹矛盾,起摩擦,最好你能够根据通心的成本,清晰对待他们的立场,是在不能够通心时,尽量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直接冲突……      

         一旦你开始学习心理咨询,尤其是你能够找到有能力的导师做个案,有效地处理原生家庭的问题,使你变得更加独立的时候,同时也是深刻体验孤独感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就像是在秋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周围的人依然故我,但你已经看到了新的希望。或者就像这棵树,树叶一片片地在落下,但仍然独立支撑。周的人开始逐渐离开你了,你仍然在屹立。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爬上高楼,向远方看,一直望到天边,学习心理咨询就要有这种精神。就我自己的体会,我是从探索人生的意义进入心理咨询的。当时把所有能够找到的书全都看了,我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学的思想——全人心理学以及通心理论的时候,就有一个“望尽天涯路”的感受。西方的、东方的我全都研究。“望尽天涯路”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你要找到、确认发展的方向,你的视野要广,要看得远,才能够初步形成一种道路的自信。道路自信原来是个政治术语,但它也可以用在心理咨询的学习中。你学习心理咨询,有没有产生个人的道路自信呢?尽管这里需要投入你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要抛弃原来的铁饭碗,受到一些人的反对,但你已经开始尝到甜头,你已经望尽天涯路,有了 一定视野,看清楚了自己的远景。

      你如果经历了第一种境界,经历了那种孤独感,那么你就开始经历第二种境界了。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看起来好像是一首情诗,写的是一个人在思念自己的爱人,或者追求一个爱人,甚至是在单恋一个异性。

     但用这句话来理解学习心理咨询,也是非常妥当的。你要追求自己的所爱,就得付出代价。“衣带渐宽终不悔”,就是说你为了自己的追求,废寝忘食、勤奋工作,哪怕越来越消瘦,衣带渐宽,腰带越来越宽松。“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伊”就是你搞的心理咨询,要为它而不怕“憔悴”,耗费心血,付出代价。当然,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相当程度上应该反过来理解。我看到的现实是,不少人在学习心理咨询,真正上路之后,不仅是心理,而且是身体,都变得越来越健康了,甚至人的气色变得更好,脸上的线条更加柔和了,更加好看了,一些人甚至从苦瓜脸,变成了笑脸。就我自己来说,我搞心理咨询真的还经历过“人憔悴”,1984年为了专门搞心理学研究,我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调动到北京社科院,住了八年的办公室。这八年在外人看来可能比较艰苦,但我自己并不觉得,心情越来越好,尤其是,自从2003年开始面向社会,大量举办工作坊,身体也越来越好,甚至有人说我说出现了“逆生长”。

       也就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是说你学心理咨询要有敢于付出的精神,非得要变瘦,要减肥,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要从意境上来理解,对于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要有敢于付出的精神,首先是经济上,砸锅卖铁都要学,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要是真有这种精神,肯定学得出来。

       有了这种精神,那么第三种境界就油然而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本来也是一首情诗,写的在元宵节的时候,两个人约会,他老是找不到那个人,突然回头,那个人就在灯光很暗的地方等他。我学习心理咨询也经历了这种境界,而且是不止一次。其包括数次高峰体验,当然其中一次比较大的,就是我对通心的发现。当时我为了研究适合我自己特点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光是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搞实验,就办了144次沙龙。这144次沙龙,我就把自己学到的一些东西,包括看书看来的,还是去参加其他什么培训班,听什么课程学来的,自己就拿来练。有一天突然灵感一闪,产生“通心”这个理念的时候,恰恰就是那种感觉,“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个不是说,我们研究心理学,每个人都要发现“通心”的理论,——“通心”已经被我捷足先登了,——不是这个意思。那么是指什么呢?是指你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特点的东西,至少你搞心理咨询,要找到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这种感觉用我的语言就是“通心”的感觉。但我这个地方用了“通心”这个词,你没有用,并不等于你就没有,你也许有其他表达方式,例如,积极心理学说的“心流”,都是一个意思。做心理咨询,要有“通心”的感觉,并不是非得用“通心”这个词,但那种感觉一定要有。什么感觉呢?就是当你突破各种各样的阻抗,能够把来访者,把当事人、案主搞通,让他有“通心”以及“心流”等时候。在这过程中,你自己也得到了成长。如果你有这种感觉,你就是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你是谁?其实你一直要找到那个人,就是你自己,一个更新的你自己,你的新我,你的大我。

——根据2021年6月26日微课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