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 |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一、竞争的新特点:跨界
所谓“羊毛出在狗身上,由猪买单!”——这绝不是一句俏皮话,而是现实!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就在你盯住对手不放的时候,忽如其来打败你的,却不是对手,而是与你毫无关系的一个过路人。
例如, 前几年,尼康退出中国,裁员两千人!尼康不是被同行打败,破产的真相,是智能手机的普及!
又如,当年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的销量急剧下滑,不过它们的对手真不是白象、今麦郎等方便食品,而是美团、饿了么等各种各样的外卖。
再如,共享单车,一块钱随便骑,骑到任何地方,停下,锁车就走。这个东西一出来,黑车司机哭了。卖单车的店铺、修自行车的小摊子,生意都一落千丈。
社会大趋势是很残酷的,杀人不眨眼,不流血。这就叫:“我消灭你,但与你无关。”(《三体》)——也就是说,我的崛起,你的衰落,并不是我刻意要消灭你,而是你自己趴下了。
前人早有告诫:“不谋万世者,不足以某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此话的现代意义,愈加凸显。
有人说:在这个跨界竞争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一个足够开阔的视野,每当有新鲜事物发生、新兴行业的兴起的时候,不妨多关注,进行发散思考,说不定想到某些点,就串联成线,就可以比别人早一点看到未来,早一点抓住机遇呢。说得好!
还有人强调成长的重要性:你不自我成长,不自我变革,就只能等着自己被淘汰出局!说的也不错!
道理看起来很清楚,问题是怎么解决呢?
通心理论认为,大千世界,变动不居。人类社会的利益相争关系是长期存在的,谁是我们的主要通心对象?谁是我们的次要通心对象?谁是我们不需要通心的(忽略)对象?这些都在流变、转换之中。我们如何能够随机应变,处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增加我们的“通心力”。即这样一种行为能力,即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能力:1、清晰自己。2、换位体验。3、有效影响。
每有新鲜事物出现,我们必须运用这个能力去通心。
“通心力”,是我们在跨界竞争时代,以不变应万变的最重要的“软实力”。
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会被机器取代吗?
例如,远的不说,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看,也存在一定的跨界威胁:
未来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呢?机器人会不会成为跨界者呢?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一阵,似乎还不通透。2019年我带领一个团队搞“心理健康全国行”,到广州之时,见到老友广州白云心理医院董事长慕东泰先生,他劈头盖脑就给我提出这个问题。近来,网上多有这方面文章,说以后谈恋爱,甚至生孩子都可以由机器人代劳了。机器人,也会取代心理咨询师。看来,他也多次看到这方面文章。我的回答是:不用担心,取代不了。很简单,机器人即使有“通心力”,也非常有限。具体从“通心黄金三要件”看:
(1)在“清晰自己”方面,机器人显然比人更能够做到“如如不动”。但机器人的主体状态能够达到《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密多时”的境界吗?或者通俗、浅显点,能够时时有灵感,使自己上升到高峰体验,乃至“开悟”吗?
(2)在“换位体验”方面,机器人不难具有识别我们的情感的能力,甚至在识别“微感情”方面胜人一筹,但机器人不会识别我们精微的情感冲突、独特的思维、诡异的怪癖等。
(3)在“有效影响”方面,机器人或许也能够储存大量的玩笑话,但不会有“幽默感”。机器人针对某个症状,或许能够像千手观音一样,用不同的手去解决,但机器人的手,终归是有限的。“千手观音”的“千手”的含义,并不是具体的一千的数量,而是无限的意思。也就是说,机器人的“手”,是受设计者的手的限制的,它无法实现从零到有的飞跃的创造性。它能够不按照规矩出牌吗?
最近,我频频思考“创造性的人”与“机器人”的差异这个问题,终于脑袋里迸发出一句话:
创造性的人是“自由的奴隶”,机器人是“奴隶的自由”。
稍微解释一下,创造者最看重的就是自由,一生追求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而机器人即使看起来也有一定自由,但这些自由都是事先输入的程序,所以是奴隶的自由。
不过,尽管未来的心理咨询不可能被机器人取代,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却可以借助机器人减轻一些脑力劳动。
机器人如果能够取代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也只是取代这个群体中的平庸之辈。
四、是“半路出家”,还是“跨界者”?
当前的中国心理咨询市场,有大量所谓的“半路出家”的咨询师,他们并没有系统地去学习那些心理咨询的书本知识,却能够有效地甚至高效地用非药物的方法处理心理医院的心理医生,以及学院派的许多教授难以解决的许多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他们在心理消费市场上具有极大实力和竞争力。与其说他们是“半路出家”,不如说他们是“跨界者”。他们不管来自什么专业、职业,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至少具有这样读特点:
(1)热爱心理咨询乃至心理健康事业。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他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而减少了那些无效和低效的学习。最关键的是,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与他们的成长意识不无关系。他们很大程度上是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种修行,而非仅仅知识的积累。
(2)他们原来学习的专业,未必就与心理咨询直接有关,但你能够说他们以前所受的那些训练与心理咨询就完全没有关系?他们的心理素质就没有提高?他们的经历就不是一种财富?
(3)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服务,更多地是与社会科学相联系,而不是与医学、自然科学相联系,其中决定性的生产力是咨询师的修为,而不是方法、技术。而中国目前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主要还是受着来自西方的“医学本位”的影响。而西方之所以会如此,是由于“临床心理学”的诞生本身,就犯了一个“医学本位”的历史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