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忏悔”对于提升心理能量的重大意义

(2021-04-11 09:32:53)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忏悔的意义,在世界各文化中都有所肯定。但忏悔的意义谈的最多的是从伦理学,以及宗教的角度,似乎从心理学角度谈的比较少。从心理学角度看,忏悔的意义是什么呢 ?

忏悔是走向身心灵大健康 ,让自身能量大幅提高的 一个 重要途径,甚至是关键途径之一。

我感觉“忏悔”与“罪过”这一概念密切相关 。要理解什么是忏悔 ,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罪过。关于它们的关系,我有还若干问题没有搞懂,尚在学习之中。例如:1、“忏悔”一词,是佛经传入之前就有的吗?还是对梵文佛经的翻译 ?2、汉字忏的繁体“懺”,偏旁的右边是什么意思?3、在梵文里,“忏”与“悔”各有含义。合并在一起的这些含义的“忏悔”在佛陀出现之前就有吗?原来有没有?是什么意思?

下面这些文字都是从网上找到的。放在这里,准备消化,也给感兴趣的朋友看看。我在文中插入一些我的理解,并且予以标注。


一、佛教对 “忏悔”的解释

在网上搜索,首先出来的是以下汉语文献的解释,尽管儒释道都已经涉及,但明显是偏向于佛教的。

从汉语看,忏悔就是 认识了过去的错误,决心改正。例如:

1、晋 郗超 《奉法要》:“每礼拜忏悔,皆当至心归命,并慈念一切众生。”

2、《法苑珠林》卷一二:“积罪尤多,今既觉悟,尽诚忏悔。”

3、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当往求 善秀 长老,说忏悔可以灭罪。”

4、《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升》:“真人乃精心忏悔,再与王长回鹤鸣山去。” [1] 

5、清 袁枚 《新齐谐·石揆谛晖》:“夫儒家之改过,即佛家之忏悔也。

6、巴金 《家》三七:“他本来下了决心要不顾一切地跑到里面去,跪倒在妻的床前,向她忏悔他这几年来的错误。”

佛教解释

忏悔,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梵语ks!ama(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据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之注谓,忏与悔具有不同之意义,忏,是请求原谅(轻微);悔,是梵语a^patti-pratides/ana(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之译,即自申罪状(说罪)之义(严重)。此外亦有异说,然概以义净之说为正确。


——许金声:从上面看来,忏悔明显地涉及到人际关系。自己做了有害于他人的事情,请求他人的原谅。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应该理解为“反省”。当然,如果是做错了,就需要忏悔了。所以说,忏悔精神不仅具有伦理的意义,它从心理学看,是心灵成长必不可少的,是一辈子的事情。


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定期每半月行布萨,并定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复次,戒律条文中亦举有波逸提(忏悔罪)、提舍尼(悔过罪),由此可见忏悔在佛教教团中之重要性。依四分律羯磨疏卷四忏六聚法篇载,忏悔须具足五缘,即:(一)迎请十方之佛菩萨,(二)诵经咒,(三)自白罪名,(四)立誓,(五)明证教理。另据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载,小乘之忏悔须具五法:(一)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之义。(二)右膝着地,显奋勉恳切之义。(三)合掌,表诚心不乱。(四)述罪名,说僧残、波逸提等罪,发露而不覆藏。(五)礼足,表卑下至敬之礼。大乘之忏悔则采用庄严道场、地涂香泥、设坛等方法。其他,亦有不依律之规制,采行礼拜、诵经或观佛菩萨之相好等;或念实相之理以行忏悔等。

忏悔之方法与性质有多种分类:(一)二种忏悔,据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载,忏悔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二种。(1)犯戒律之罪须行制教(戒律教)之忏悔,仅限于出家之五众、小乘、现行犯等。(2)犯业道之罪须行化教(经论之教)之忏悔,此则共通于所有者。制教之忏悔复分为三种:(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之僧众行忏悔。(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3)心念忏,直对本尊行忏悔。又据摩诃止观卷二上载,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藉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之忏悔,称为事忏,又称随事分别忏悔,一般之忏悔均属此类;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之忏悔,称为理忏,又称观察实相忏悔。

(二)三种忏悔,出自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略称三忏。即:(1)作法忏悔,略称作法忏。依律之作法而行忏悔。(2)取相忏悔,略称取相忏,又作观相忏悔。即观想佛之相好等,以为除罪之忏悔。以上两忏均属事忏。(3)无生忏悔,略作无生忏。观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之忏悔。此属理忏。

(三)五种忏悔,据观普贤菩萨经载,在家者之忏悔法有:(1)不谤三宝,乃至修六念。 (2)孝养父母,恭敬师长。(3)以正法治国,端正人心。(4)六斋日不杀生。(5)信因果,信一实道,信佛不灭。

(四)六根忏悔,即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罪障。又称法华忏法。为天台宗重要之法仪,系依智顗所着法华三昧忏法一卷而行。

此外,往生礼赞一书中列举广、要、略之忏悔法。(一)要忏悔,即唱颂:南无忏悔十方佛,愿灭一切诸罪状,乃至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等十句偈,以行忏悔。(二)略忏悔,修行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五悔。(三)广忏悔,广于佛、法、僧三宝及同修大众之前忏悔过去或现在之罪业;并列有广忏悔之文。然一般皆唱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所说(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之偈文,称为略忏悔。

同书又将忏悔之相分为三品:(一)从身体之毛孔与眼出血者,称为上品忏悔。(二)从毛孔出热汁,从眼出血者,称为中品忏悔。(三)全身微热而眼出泪者,称为下品忏悔。复次,若忏悔之心一起,立即不取造罪之念者是为上品,隔时不取念者为中品,而隔日不取念者则为下品。以上称为念时日三忏悔。

另于般舟赞一书中,以唱诵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忏悔。又斋戒行礼以修忏悔,期望获得诸佛菩萨降福加持者,称为忏礼。[杂阿含经卷四十、大宝积经卷四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心地观经卷一、卷三、四分律卷三十七、五分律卷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三、卷二十六、法苑珠林卷八十六、慈悲水忏法卷上、慧苑音义卷下]


——许金声:以上谈的主要都是概念。越来越感觉到净慧老和尚 为小沙弥 明可 的自尽而修筑“忆可亭”的重大意义。这 体现了伟大的忏悔精神。这可能至少早中国佛教史上(国外和其他宗教为不知道)都是史无前例的一个 创举。试问,一个庙有和尚、沙弥自尽,不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吗?这明可自尽以后,作为高僧大德的净慧,却真性情流露,一个晚上一连为明可写了十五首诗!在几乎所有其他弟子们都无所谓的情况,他却坚持不掩盖此事,非但如此,还专门为明可修建了忆可亭。



二、基督教关于 “原罪”的概念

 

——chata (希伯来文“罪”)与 Hamartia(希腊文“罪”)的异同

作者:佚名

翻译:邹光

 

从我作本科生时的学习当中了解,希伯来文“罪”"cHata" 的意义更接近“走错路”(或译“偏离正路”),我想这与希腊文“罪”"hamartia"-偏离靶心,还有些不同。

 希腊文“罪”"hamartia"给我们头脑中的影像是箭靶的“靶心”,这靶心是靶的正中央。任何打在外环的都是"hamartanein,"-偏离靶心。从属灵偏差的角度讲,任何偏离绝对完美的行为都是“偏离靶心”。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希伯来文“罪”"cHata" 更着重描述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方面,我的理解是在旧约圣经中,它也与个人行为有关,但更着重描述一个人的人生观,他是如何生活,不是特指他或她做的某些特定的事。希伯来文“罪”"cHata"就反映这个。

 在希伯来文“悔改”"shub"中,我们也可看到这种强调,希伯来文“悔改”"shub"意义是“回转”,这是当一个人走错路时,一个纠正的过程。

 在新约里"metanoein" (希腊文“悔改”)也有改变的意思“改变思维”(或译改变主意),但是希伯来文是更视觉化的语言。


——许金声:悔过是最好的。悔过应该包括忏悔和忏悔之后的行动。是不是真忏悔,必须看当事人在忏悔之后是否有行动,最后的行动是否导致了双赢,甚至多赢……


 原文如下:

From my undergrad studies, the Hebrew "cHata" carries a meaning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aking the wrong path." I think this is considerably different than the Greek "hamartia" - "missing the mark."

"Hamartia" brings to mind the image of an archery target "bullseye." The mark is the exact center of the target. To hit an outer ring is "hamartanein," to miss the mark. Applied to the category of sin, anything less than absolute perfection in performance would be "missing the mark."

"cHata", on the other hand, is related much more closely to a lifestyle

perspective. "Walking the wrong path" is less concerned about individual actions than overall ways of living. I understand that the OT is also concerned with actions of the individual, but the emphasis seems to be centered around how a person lives life, not on the specific things that he or she does. "cHata" reflects this.

We see this emphasis also in the Hebrew word for repentance, "shub." (I think it is "shub." I'll backtrack if this is in error.) "Shub" means "to turn around," which is what one does when correcting for walking the wrong path. The NT word, "metanoein" also carries the connotation of change, "changing one's mind," but Hebrew is a more visual language.

 

三、“罪”究竟如何理解?

 

(一)中文的解释

当我们说一个人犯罪时,在报纸上所登出来的是杀人、放火、诈财、强暴等等外在的。可是基督徒所说的犯罪是指人内心中的罪,是嫉妒、阴险、恶毒、刻薄、不信等等内在的东西。不信耶稣的人不懂得我们所说的罪,认为我们的“罪”,也是公安局可以去抓,法院要宣判的“罪”。

我们所说的罪也包括人们常识中的那些,但不仅仅是那些。所以当一个传道人说:“我们都犯了罪”时,一个不信耶稣的人听了,一定会说:“我没有罪,我没杀人,放火,我没有作这一类的事情。”

这是中文的缺点。我们找不到另外一个字,来专门讲内在的不信、骄傲等的词汇。我们所说的“罪”,显然包含两种:一种就是杀人,放火;一种就是基督徒所说的罪。(不但包括了人们常识中的罪,也包含了人们不以为罪的道德方面的问题,和信仰上帝方面的问题——抄者注)。两者都用了同一个“罪”字,既然这个字包括了一切,不信的人就当然会感到困惑了。

 这个字在原文或英文里是分开的。我们对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不太熟,也许对英文较熟。一个叫“sin”(指心灵上的过错),一个叫“crime”(指违反法律、法规的犯罪行为),是两个不同的字。这个“sin”每个人都承认。说人有“sin”他会承认,你说他有“crime”,他一定否认。他说我没有杀人、放火。这是两个不同的字,可中文就只是一个字。如果能找到另外一个字,那就了不得,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可一直到现在没办法分别这两个字,所以一旦对不信耶稣的人说他是罪人时,他就会说:我不可能是罪人。既然如此,那么要问,罪字有没有那样不好呢?

 

(二)原意很好

 

其实,“罪”字的原意,相当能代表基督徒的思想,也许你们不大研究说文解字一类的书。可老一辈人都懂得一些这方面的学问。小篆的罪的写法是用两个象形字合并起来的,上面就象“网”字,是个象形字。因上面不是“四”字,是“网”,下面是“非”,解释为“相背”,“相背”就是“非”,是个图画。所以,假如你作了相背的事,违反了正道,做了不该做的事就会被网起来,这就叫“罪”。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上帝是创造的主宰,是道德的主宰,不承认上帝就是与上帝相背。而人是应当承认上帝的,因万物都是他创造的。与他相背时,就被网网起来,这就叫罪。我们回到这个“罪”字的本身,说明当年造字的本身,是两个图案加起来的才叫罪。

 

(三)罪的意义——不中(未中的,罗7:18、19)

 

现在看圣经里的罪到底怎样解释?罪的主要意义是“不中”(箭没有射中靶子)。无论旧约还是新约中的“罪”字都是这个意思。即是有一个红心作为目标,然后用弓射箭,每一箭都得射中约心,若没有射中约心,这就是不中,不中就是罪。如果真是这样解释罪,很多人都能接受。

一个不信主的人,你第一次见到他就说,他是罪人,他一定会反感,他会说他没有犯罪;意思是他没有杀人、放火。是的,他是没有杀人、没有放火,他是奉公守法的公民。可是,假如你说,你是一个有目标的人,但很多时候没有照这个目标去做,他一定会承认。那么,这样有没有把圣经的标准降低了?罗马书7:18、19说:“……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这就是不中了,“立志行善”就是我的标的,是射箭的红心。“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我要做善,我没有做。太多的事是善的,是好的,是我要做的。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人想写日记。听说写日记,都是些伟大的人。可是现在你的日记写了吗?“立志行善”由得我,我要写日记我就立志了,到底写了没有呢?也许写了一两天,就没有写了,反把日记本糟蹋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你希望做,假如希望做的事都能做成,就不得了。

“立志行善由得我”,行不出来就是不中,不喜欢的反倒去作,这就是罪。这个罪不一定是杀人、放火,包括闯红灯;不只汽车,人闯了红灯,也是不应该的。这是很小的事情,还有大的事情呢!保罗就感到这些事的本身就是罪,可大可小。大的事如我们该祷告,可我没有祷告;该读经而没有读。整个宇宙都是上帝造的,应该信主,而没有信,这就是不中。有一标的在那里,你没有最着去做,这就叫作罪。这样讲并没有冲淡罪的意思,这是保罗说的。举的例也是很简单,希望大家都能明白。

 

四、原罪

 

原罪是我们常讲的。原罪的另一面的字,就是本罪。原罪不是你自己儿的罪,是祖宗犯罪,传到你身上就叫原罪。本罪就是本人所犯的罪。可是,在圣经里既找不出“原罪”来,也找不出“本罪”。圣经上根本就没有“原罪”和“本罪”两个名词。这些字是从教会神学家而来,但这不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也不反对原罪,但一定要问出典在哪里?创世记一章上讲,上帝创造的时候,每天都说“好”,直到造了人以后说“甚好”,那即是好极了!可见得造人以后,上帝才说好极了。这样说来,“人之初,性本善。”[另外,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上帝是善的,所以,按上帝的形象所造的人也应该是善的]。

 

在创世记三章,人的确是犯罪了。“耶和华上帝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这里所要说的,蛇比一切活物更狡猾,蛇也是上帝所造的,一切都是上帝造的,在一切所有的创造中间,蛇最狡猾。蛇对女人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这是它对女人的引诱点,女人的回答是重复上帝的话,非常斩钉截铁,一点也没有通融的余地。那么,这是一个“约”,这“约”是什么呢?“……上帝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说得很清楚的,不但不能吃,摸也不能,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这是蛇的狡猾。“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如上帝”就不对了,人怎能像上帝,怎能如上帝呢?人要像上帝,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人是人,上帝是上帝,人不能像上帝。“知道善恶”,其实不知道善恶反而好。上帝希望他们是那样的和平、和好、快乐、喜乐住在园子里,不要知道什么。“于是女人见那棵树上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这是三个诱惑:一是可作食物;二是看上去也好看;三是可喜爱的。

 其实,园子中好多其他果子也能作食物的,上帝都给他们吃。那里是素食,没有吃肉。可果子、蔬菜、五谷都可作食物,也悦人眼目。当一个人要时,就感到这是好的,能使人有智慧。可是它并没有说“使人有智慧”,只是说能使人“知道善恶”。就摘下果子;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不要在小问题上作文章说:女人不好,是女人给男人吃的,这些文章不必作。最主要的是人吃了果子。“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他吃果子最主要的罪是不服从的罪。因为上帝说过,“……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7),所以,果子是不应该吃的,可是更重要的是不服从,假如他听话,他就不吃。因此,最大的罪在这里是不服从。

 吃一个果子算得了什么呢?不服从一个小事情,可杀人、放火就比这大多了。可是在那时整个世界没有罪,是一张白纸,当人问你这是怎样的纸,你说是白纸。只要白纸上有一点黑点,人家问你时,你就不能说是白纸了。因为上面有一点黑,尽管小得很,可是已不能说是纯白的了。所以,我们不管吃果子到底怎么样?这吃果子的本身就是在这白纸上有一点黑了。

 在这以前,人没有犯罪。从这时开始,人已犯了罪了,就是不服从,不听话的罪。所以严重性就在这里。

罗5:12说:“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就是罪从一人临到世界。本来世上没有罪,就如白纸一般,罪是从一人(亚当)入了世界,从他以后就有罪了,不再是白纸了;死是从罪而来,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在西方对这个字的解释,是男女成为夫妻后,女子在受孕的刹那,原罪就进去了。

 诸位在解释的时候,到底用什么字?中国人不爱讲这些话,而外国人讲这些字很顺口,这就是说不合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到底罪是不是这么来的?保罗没有说怀孕,我也没有说怀孕。只是西方神学家根据保罗的话解释成这样的。从罗马书五章十二节可看出,“原罪”整个的根据就是从此而来的。罪是从一个人入了世界,他是人,我们也是人,人种根本就是一体的人。他犯罪,就是我们众人都犯了罪,于是死临到众人,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要死,不用讨论。在我们以前,有许多的人已死了,这就是人种的一体。

 在中国人中没有个人主义的时候,一个人犯了罪全家人都要担当,这一点我们懂,他是人,我们也都是人,人本来没有犯罪,现在人犯罪了,我们都要担当。这就是我对原罪的解释。

罪从哪里来?从亚当来。我们把罗马书五章十三节一直念下去。现在因我们已经是基督徒了,我们已经有先入为主了;假若你什么思想都没有,找一位中文老师,他没有经过神学训练的,叫他看这段经文,看十遍以后,问他在这段经文中讲了几个人?重要的人物是什么?他一定会说有两个人,亚当和基督。然后,问他谁是主,谁是副?他一定会说:基督是主,亚当是副。可是我们基督徒从这段经文中读来读去,只读到亚当,而没有读到基督。我们要反复读经,就会读出基督是主,亚当是配角。这段经文不是讲罪是由一个而来,而主要是讲恩由一人而来。

 

(五)罪的倾向

 

罗马书7:21起,“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上帝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换句话,在他心中有两个倾向。他说,“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就是指他心中有两个律,两个倾向在斗,一个是向着善;一个是向着恶。每天这两个律在搏斗。

我看到路上有个人需要帮助,我知道这是作善,可我马上又感觉到何必去管这些事?谁愿去帮助被人撞倒的人?作善的我要去扶助他;作恶的我不想多管闲事,说不定别人说是我把他撞倒的,还是不作的好,这就是内心在争斗。我要吐痰,在吐以前,就感觉到不该吐,可左右看看,没有人认识,吐了再说吧!好了,知道吐痰是不应该的。假如吐痰是好的,他为什么还要左右看看?是表示知道不该吐。你在农庄、田野里吐痰,没有人会管你,可在都市里是不应该的,这些是小事情。可是大事情包括杀人,放火的人心里也在斗争,到底杀不杀?谁不知道不该杀人?可是到那个时候他杀了。许多事情都有两种律在内心争斗。

保罗说:“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感谢上帝!靠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这样看来,我以内心顺服上帝的律,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所以这两种律不断地在我们里面争战。

 

(六)不信是最大的罪

 

所有的罪中,最大的罪是什么?根据圣经,不信就是最大的罪。《诗篇》五十一篇是很好的诗。在四节里说:“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在这里大卫的犯罪,是他与拔示巴发生了不应该发生的关系。他两个最大的罪,一是霸占别人的有夫之妇;二是谋杀拔示巴的亲夫。把她丈夫送到前线杀敌,是借刀杀人,随后娶了拔示巴。这罪是多大!尽管这样,他说,“惟独得罪了你。”就是说,因我向你犯罪,强占有夫之妇,杀别人亲夫都是得罪了你。如果我信你,就不会去犯罪。如果他心里有上帝,他绝不会作这样的事。

 

以前,也解释过中国人认为“不孝”是最大的“罪”,把“不孝”看得很重。上帝就是父亲的父亲,是我们天上的父亲。所有的生命是他给的,他赐给人一切的享受。我对这位创造主,供给我们所有的主,不但没有去孝顺他,而且还不信他,那不是最大的罪吗?这就是不信的罪,是最大的罪。

 

(七)谁定罪?

 

1、自己

 

自己做错事后,自己知道。做的时候也许很得意,可是夜深人静,扪心自问时却非常难过。诗篇32:3、4里,就是大卫所犯的罪,“我闭口不认罪的时候,因终日唉哼而骨头枯干。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他写此篇是在51篇之后,他犯罪后,闭口不认罪。他不是国王吗?为何要汉气呢?因他犯了罪,骨头枯干,晚上睡不好觉,白日做不好工,精力耗尽,如同夏天的干旱。一个人犯罪后,就好像人间地狱;还没有到地狱里去,就活在了人间的地狱里了。每一个人做错事,做的时候不在乎,可是,过些时候自己就感到不好。

 

2、上帝

 

谁定罪?上帝会定我们的罪。

(台湾周联华牧师讲课的内容)


三、忏悔对于提升心理能量的重大意义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