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与佛教的对话:“通心”对“生活禅”之意义

(2021-04-07 21:24:41)
标签:

心理学

佛学

分类: 社会热点

《“生活禅”与“通心法门”》

——在某寺院与法师们交流纪实

许金声

(前言: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普适性。它对于佛教,尤其是当前中国的生活禅这一流派,有什么用处呢?2019年,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先后参拜了邢台大开元寺、玉泉寺,邯郸二祖寺,黄州安国寺等倡导、实践净慧老和尚“生活禅”流派的道场,与寺院的方丈、住持、法师等进行了交流。感觉一般的佛教法师们对于心理学都不是很了解。如果要让他们了解,可以直接让他们观看心理学的操作与练习。这一天,我们在某寺院恳请到了三位法师,请他们来观摩我们做心理学的练习,看看心理学是怎么初步解决人们的烦恼问题的。)

许金声:从西方看,心理治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由于“新时代”运动的冲击。新时代运动说一个更大的概念,主要是指灵性的觉醒。一些人常常认为“新时代运动”包括了心理学的变化、发展,例如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实际上这两个心理学新流派对这个持批判、吸收态度,与之有一定距离。——在新时代运动的冲击下(也许是心理治疗的 变化在先),心理治疗开始对宗教有更多的研究,从宗教中吸取养料,然后帮助人成长。现在取得的大体的共识是,心理学要吸收传统文明的精华,尤其是宗教的一些精髓,才能更加彻底的解决人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心理学、心理治疗的概念已经不是以前的概念了,以前的理解是得了精神病,有心理疾病到医院去看病,找心理医生,抑郁症、焦虑症,开药。它现在是面对人的全面成长,包括最高的开悟。而对于宗教来说,如果要与时俱进,必须汲取现代心理学关于助人的成果,不然会有力不从心……

心理学、心理治疗的功能和 范围已经发生变化了,只要你有烦恼,不只是你有了心理疾病去看医生,只要你有反复出现的烦恼,不舒服,甚至包括信仰方面的,它都力求给你解决,这就是佛教说的解决人的烦恼,最后让人活得越来越自在,最后走向大自在,达到成佛,涅槃。我在1998年做的工作主要都是理论性的,1998年年开始全部转向应用心理学,这么多年把各个流派、各种方法研究了一遍。在宗教方面我最亲近的就是佛教,佛教里面我最亲近的就是净慧老和尚,我跟老和尚是总共见面10多次,包括夏令营这些场合,私下也多次见面,有深度的谈话就有5次到6次,每次都是1个半到2个多小时。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心理治疗与佛教的关系问题。我提出“以佛学为本,心理学为用”。我有自己发展出的理论,提出了通心的理论与方法,这个在心理学界影响比较大。2013年开始面向全国办工作坊,目前全国的省市直辖市都快走完了,只剩下4个省没有去,青海省,山西省、西藏、贵州没有去,其他都去了,可能有80-100个城市,五六百场工作坊,我用这套东西总共做了2000多个人的个案,迄今为止还没有不能突破的个案,都能做下去,其中一个主要的一个核心就是”通心“,怎么通心啊?就是通心的黄金三要件。——说到这个,崇谛法师说,佛教也有,是的。佛教无论从理念还是行为,都包含有通心黄金三要件的元素,其他宗教和行为也一样。但是我们是做了操作化、精炼化,在“充分必要条件”的这个层面做了最具有简约性的概括。而且,关键是接地气,能够落实到实施的技术上,便于复制传播。——任何好的理念,你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行动来操作它,这就需要技术。现代心理学跟佛教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佛教都是我们自己修炼自己,内证,我们这个不仅要内证而且要外证。如果只强调“内证”,容易造成隔离。通心理论有若干理论要点。第一个理论要点就是:凡是你活在世界上你感觉有烦恼,直接间接都应该是你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都会归到你与某些人或是某一个人不通心。”通则不痛,通则不痛“《黄帝内经》讲的,这个也可以用在人际关系,那最后就是通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对外部有一个纠缠,你内部就有一个纠结,从两方面着手都可以,你最后还要回到外部关系。比如你跟你父亲的纠缠,看到你父亲甚至不能说话,你感到烦恼,最后解决这个问题你还是要回到现实,变得能够和他沟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说我想通了就算了。——具体来说,我们搞通心工作坊都是先放音乐,先放音乐一个是让每个人静下来,放音乐的时候会产生一些联想,勾起一些回忆,甚至想到自己的一些烦恼。直接能够想到烦恼,证明他探索自己的欲望比较强。每个人都有烦恼,很简单因为你还没成佛。所以我们办工作坊都鼓励大家都尽量地开放,这跟寺院不一样,习惯不一样,每个人都自己在修,内证。

我们现在就可以来试一试,我们先听音乐,然后开始分享。

(法师们和大家一起分散坐好,先放了音乐:“通心之歌”。放之前提示,让大家展开自由联想。)

在分享听音乐环节,韩霞光先做了分享,许老师一步一步地帮她清晰了。

许金声:“通心”强调要抓当下,很多人活得懵懵懂懂的,不知道自己要干啥,先把当下感抓住。通心工作坊第一步就是让人变真实起来,现在社会上人带着很多面具,穿着很多盔甲,逢人就说假话,心理学就是先把人变回来,变得真实起来,进一步处理她的哭,马上她就会能量上升,一步步她就会变得很清晰了,以后她的觉察就会达到我不问她,她就能做到,这样就越来越接近《心经》的目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个状态。凡是有情绪,都意味着你有能量有待提升,有烦恼可以解决,都是还没有挖掘的宝藏。

我们这个听了音乐进行的方式有几种,这是其中一种。还有一种方式,非常有意思,我们的基本训练,就叫聆听练习,聆听练习就是三个人一个小组,为什么要强调聆听练习呢?佛菩萨那个像耳朵那么大,双耳垂肩,这就意味着首先聆听力不一般,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最初我看到这个“耳顺”的时候我不理解,因为五十都知天命了,怎么突然又来了个耳顺呢?难道耳顺比知天命还高一个层次吗?后来研究通心,我想通了,的确是这样,耳顺的含义就是用耳朵来代表其他的感官,人接收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你都能消化、接纳,而且能够做出适当的反应。当你活在世界上,已经做到了如此之顺利,你不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吗,对不对?所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前提就是耳顺。“知天命”只是说你知道自己的命运而已,但不一定做到,在行为上还不能够做得足够好。

S法师:这个方式的原理和方式?

许金声:原理就是“通心”,我现在是明确的提出“通心法门”,跟佛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迄今为止佛教内部没有人这样说,有一个“通心法门”。它来源于佛陀 拈花微笑。它最深刻的本质就是心心相印,以心印心。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向佛学习有没有学好,就是看有没有和佛陀通心。迄今为止佛教内部,老和尚说得很好,太强调内证,强调的太多。而“生活禅”要走出去,要跟实际的生活打成一片。“通心”原理简单得很,就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我每次都要提这个问题,你说什么烦恼我都可以给你转化成人际关系,有人说我得了癌症了,我现在就要看病,这跟通心有什么关系,我说关系太大了,首先是得这个病就与人际关系有关,第二就是到哪里去治,有了解医生,与医生通心的问题。

经过这个训练,你的通心力就变强了,她们几个开始都是来咨询的,现在都能够给别人解决问题了。你们自己倾听太费劲,把他们组织起来,互相倾听。我现在就是这样,一次能带几十个人。法师说最难的是变得真实起来,许老师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完全清晰了,就会什么都不怕。

现在好多寺院,我看大开元寺搞中秋节三天三夜,搞得很累。参加的以老太婆居多。我问了几个人他们说什么都没听懂,他们也累,这个传统的东西也可以搞,但是净慧老和尚说的是,生活禅强调的不是死人,而是活人,是“人成佛即成。”

具体到帮助人做辅导、解决问题,这叫“通心辅导”。

 

为法师们演示“初级通心辅导”

 

许金声:各位法师有什么问题吗?

S法师:其实这种形式很好,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能清晰到自身的需求,但是如果说只是将烦恼全部归结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话,可以说很大部分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吧。还有就是人自身还有很多问题,还有一些烦恼应该跟人际关系不是那么密切的。

许金声:比如说?

S法师:比如说穷,没钱。

许金声:你们说有没有关系?

S法师:有关系是肯定的,但是它的主要原因不是那个方面。其实现代人大部分的烦恼,应该主要是因为没钱。

许金声:还是可以马上就转化为人际关系了,这个简直太直接了(未说完)……、

CD法师(打断,接S法师):应该说根本的……

S法师:根本的烦恼还有很多嘛,只不过是说这是在一个社会层面。

CD法师:在佛教看来,人际关系层面的叫做随烦恼,那么根本烦恼,比如说众生对于死的畏惧,这是叫根本烦恼。

许金声:从通心理论看,死亡问题、根本烦恼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人际关系问题。

人都会自然死亡,到了一定年龄,该离去的时候离去,如果人际关系没有问题,你不会有额外的烦恼。就是说,一旦你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你有一 些额外的烦恼,有一些放不下的东西,都可以追溯到,归结为你的人际关系?你跟谁谁还有不能够通心的地方,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地方?

烦恼都是由于你对有某个人、某些人放不下,某些事放不下,因为你一旦放下,就是该干什么干什么、该死就死。死,也是活在当下的死。

CD法师:我记得我们在第一天交流的时候,曾经讲过我之所以信佛的原因,在我是一个4、5岁小孩子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人际关系的概念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死亡。还有佛教讲,一切的生命,它有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比如动物,它是没有人际关系的,但是它畏死。不过刚刚你谈到一个层面,当一个生命的个体,应该说很多人,他之所以有畏惧是因为有贪念,比如说家人的亲情、恩情啊,财物,这些是能够上升到人际关系的。但是在佛教把它划得很细很细微的,比如他学习过白法,在佛教的精神世界里,四川大学有个陈兵教授,他有个佛教心理学,很厚的一本,他会把它划得很细很细微的每一个内心的精神状态。对于生死的畏惧,根本烦恼呢,是与生俱来的,不光人有,动物也有,所以在面对死亡,佛教在怕不(此处听不清)......作为人,他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他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状态,可能会有不同的层面。会有这样一种说法,他还有亲情方面的,我们说的爱别离苦;还有对于金钱的贪念、财产的贪念、子女的贪念这些东西,他也会产生这样一种畏惧,但是对于死亡的畏惧,还是根本的东西,这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人际关系层面的。

许金声: CD法师说得非常有意思,这个值得深入探讨。因为我现在提出的这个命题,首先是从实证的、实践的角度,因为我迄今为止没有碰到来找我做个案,还不能够解决的。在我把当事人各种各样的烦恼,包括一些涉及信仰方面的,都归结、转化为人际关系来处理之后,没有不能够解决的,都解决了,至少有改善,甚至突破。不管有的人的烦恼多么稀奇古怪,或者看起来和人没有关系,毫无联系,我都转化为他的人际关系来解决,解决之后他就好了。这是实证、实践的角度。至于你的情况,4岁、5岁就开始思考死的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您的童年,看看是到底怎么产生的?例如,当时你的父母对你非常关注,你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他们,他们也乐于回答,而且回答非常好,或者他们主动关心你的状态,情况又会怎样?——这是一个涉及你私人性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例如,你小时候家里有人,或者谁去世了。——如果你的父亲就是佛陀呢?他关心你的状态,全心全意帮助你。你还会烦恼吗?——我也是4、5岁的时候,踩死了一只硬壳虫子,我蹲在那里动心地看了半天,也想了“死”是怎么回事情。不过没有烦恼。我小时候家境不错,父母对我也很好。5岁的时候对着夜空想无限的事情,没有成为烦恼,只有后来青春期的时候,面对正统的僵化教育,强烈的孤独,又没有女朋友,才觉得生命没有意义,成了一个烦恼的问题。

人的烦恼都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从理论层面来讲的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跟动物还不太一样。因为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其他烦恼,叫“类本能”。与动物有不同,动物是纯粹的“本能”。类本能的“类”就是类似的意思,它跟“本能”有类似,也有差异。叫“类本能”是由于它有人种遗传的基础,同时它的表现和显现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而人是在社会环境中生长的。荣格有集体潜意识、原型的概念,其实它们也可以称为类本能。当然,人也有与生俱来,不经过学习的纯粹的“本能”,例如手遇见火就自动缩回,这些与人际关系无关。至于佛教说的根本烦恼,我不知道经文、梵文的原意是什么?所谓“与生俱来”,是不是指是否完全排除了后天的影响?另外还有动物,它们的怕死是本能,但死亡是不是成为了一个“烦恼”,我也不知道。人的所有基本需要的满足从一降生就无不打上人际关系的烙印,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个母婴关系,母亲怎么带这个小孩,尤其在0-2岁的时候,都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她开始怀你的时候,她的状态、情绪等就已经开始影响你。像她们(指四位助教)都有小时候缺乏关爱的共性,现在就有一种无穷无尽的索爱的冲动,老是觉得自己缺爱。——这正是佛教所说的“贪”。一个婴儿一生下来并不能够说他“贪”的,例如,他要吃奶,并不是吃饱了还要继续吃。一吃饱,自然就停止了。之所以“贪”,是由于不合格的母亲造成的,没有给婴儿足够的生理满足、安全满足等。马斯洛说 ,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在幼年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长大后就会过度地寻求满足。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更是进一步雄辩地证明了母亲对孩子的 巨大影响……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跟动物还不太一样,动物就谈不上社会化了,尽管某些高等动物也有一定社会性,还有等级制度。动物主要是按照本能生活,但是动物我们也观察到有一定的高级需要,马斯洛研究自我实现,发现猪也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他发现猪在吃饱了喝足了,就会想到处探索一下,这个地方拱一下,那个地方拱一下。它不是想继续找吃的,是类似于人做游戏一样,但是又跟人的那种不一样。人的需要都是在人际关系中去满足、去实现的,人跳不出人际关系。法国的一行禅师(越南籍)提出的“相即”这个概念,说的也有这个意思。我刚才说到的烦恼与人际关系,还有一个基本观念:有不舒服情绪并不一定就可以说是“烦恼”。如果不是多次反复出现,或者很少,甚至是一过性,就不算。另外,尽管也反复出现,但情感体验不强烈,很淡、很弱,无所谓舒服还是不舒服,只是理性的思考,好奇的欲望,也不叫烦恼。包括前面说的恐惧、怕死,如果是反复出现,挥之不去,那就说明你有烦恼,你的人际关系有问题,你在外部有一个纠缠,从内部来看,就是形成了一个纠结。前面CD法师说:在他4、5岁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人际关系的概念的时候,就开始思考死亡。——没有人际关系的概念,不等于没有人际关系,你总是活在你的原生家庭以及其他关系中的。你当时开始思考死亡,并不等于就是一个烦恼,只有“思考死亡”这个事情反复出现,使你感到强烈不舒服的时候,才算烦恼。而这个烦恼,马上就可以归结为人际关系……

我们的做法跟以前的修炼方法不同,不光是强调内证,还要强调外证,用哲学语言说,不仅强调“主体性”,还有“主体间性”。比如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的不舒服,对于她现在是她与父亲的问题,如果不追溯她父亲的问题,她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好像缺爱的感觉,老是觉得有一点空空的、弱弱的感觉,把这点给他解决处理过后,她就清晰了原来是来源于她的父亲,她的不舒服就减轻了,能量也提升了。当发现父亲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恢复到本来面目过后,她就清晰她应该做什么了。我们讲通心,要讲通心成本,活在世界上我们就要通心,但是和什么人通心,这首先是个问题。就是毛主席那句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当然我们现在不讲革命,但是我们要讲,谁是我们的主要通心对象,谁是我们的次要通心对象,谁是我们不需要通心的对象,这个问题是我们做人的首要问题。活在世界上,人就意味着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人就问佛陀,去挑战佛陀,你给我们讲要没有分别心,但是我们看见你在教徒弟的时候,分明就是跟对待一般群众就不一样。佛陀就说,现在有三块土地,一块是肥沃的、一块是中等的、一块是贫瘠的,请问我应该先种哪一块地?这个人就说当然是肥沃的了,因为它很快就可以产出了。佛陀也是分了主要通心对象和次要通心对象。一个人能够和自己通心,他活得很通心,就意味着他的对象很清晰。所以说,“通心”非常重要,它应该是佛教的一个根本法门,核心法门。为什么大梵天王,在灵山说法的时候,佛陀说我很快就要涅槃了,你们有什么问题快点问。大梵天王就献了一束花,提了一个问题和要求:现在还有什么最根本的、最上乘的法门还没有教我们的,希望你能够教我们。佛陀没有说话,只是拈花微笑,结果迦叶会意,破颜微笑。这是在喻示“通心”,以心印心。所以我准备写学术一篇论文,争取正式在重要的(宗教)刊物上发表,正式提出“通心法门”这个概念,这样可以使佛教禅宗增加它的分量,在与其他流派中,甚至世界宗教竞争中增加它的分量。

我认识道教的张高澄道长,他现在是道教协会副会长。前天看到亚洲博鳌论坛(2018年)搞的宗教对话的视频。看到他跟印顺大和尚的对话,似乎结果是他占优势了!他说:我们道教不光是讲究修性、修身,我们还注重身心互动,这一点优于佛教。印顺当时说:“(听了你的话)我感觉到了危机了。”——所以,宗教之间也在竞争!

前几天我刚好又和道教的张高澄道长电话,他再次邀请我去桐柏宫。——他一直有个重要的思想,他感觉到道教面临危机,用传统的方法来接引信众是不够了,需要有新的方法。而且他发现不少道士的问题都很大。一些修道的人想成仙,但基本问题都还没有解决。他就想从心理学找到一些能够精准、快速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方法,已经有的那些法门都不够,所以他想请我再去,我在那里已经办过几次工作坊,还办有一次“道教与心理学论坛”,他都参加了,尤其是工作坊,全程看我做个案解决问题。他很震撼,后来推荐了一对夫妇来参加我在江阴市的工作坊,男的是房产老板,很有钱,但与自己妻子闹矛盾,非常苦恼。当时我在工作坊一个个案就突破了。他们很高兴,回去告诉张道长。张道长也很高兴。所以他又想请我去。这个就叫与时俱进。我们甚至达成一个共识,在道教修炼的“筑基”阶段,就要解决一些基本的心理问题,包括原生家庭。——其实净慧老和尚也看到了心理学有作用,可以利用的。他的心态是非常开放的。我为什么想跑到寺院来?我也不要求什么报酬,到二祖寺、开元寺我们都举办了工作坊,因为我体会到老和尚的精神,他说生活禅的发扬和发展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僧团的建设,一个是法的建设。僧团的建设现在已经有十几个道场,看起来还可以,但法的建设是不够的,落实到“接引人”,至少方法还不够,还是停留在一些老的方法,缺乏丰富性,缺乏高效、精准。就老和尚来看,我问了好多人,他连那个“参话头”的方法都没有讲,他就讲一个打坐,就是“守一”,这个只是教大家内证。但是,他对心理学是持开放态度的。他两次邀请我作为嘉宾参加夏令营,做心理学讲座,就是证明。

记得2004年在柏林寺,一次我去见老和尚 ,一位居士正在述说她的烦恼。老和尚在开导她。她似乎还是不开窍。我就接过话题,用心理学的意象技术,引导那位居士观想,然后点出其问题。那位居士似乎明白一些了。过后,我问老和尚,我的这些方法能不能用,他点头称是。

通心强调人际关系,主体间性,是一种内外证都讲的方法。可以把通心法门引入禅宗,给它注入新的生命,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力。我相信这样佛教在宗教对话中会领先。因为通过我的研究发现,世界几大宗教跟通心都有关系,我在基督教的群里也讲过个案,在教堂里做过分享。我给基督教教徒做的个案也有好几例。给他们做个案也有一些特殊的困难。一次在开封办工作坊,给一位基督徒做个案,处理与老公的关系。个案做到中间的时候,我让她按照我做一个 动作,她说不行,现在不想按照你说的做。我问她想要干什么呢,她说:我要祷告上帝。我说,那就请马上祷告。结果她祷告了10分钟左右,停了下来。我说祷告完了吗?她说完了。我说好,现在回到你的座位,前面就是你的老公,就代表你老公,你怎么面对他,准备说什么。——她的问题就是要处理他对老公的不舒服,解决和老公的关系,结果她还是不想面对,处理不了。不得已,她就说,许教授我还是用你的方法吧,用了之后,结果一下就突破了!

我们前不久还在兰州,给基督教徒心理咨询师办过专场的通心工作坊,结果他们也很接受通心的理论和方法。基督教就是讲爱上帝,讲爱人如己嘛,你不通心怎么爱人?不通心的爱对于他人是一种束缚,是一种强制,是一种控制。有的时候爱反而是索爱,真正的爱是通心,凡是人类积极的行为都需要通心,不管你是教育也好、教学也好,你随便举一个,凡是你认为是积极的行为,我都可以给你是,如果你不通心都做不到。通心就是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行为,即:清晰自己、换位体验、有效影响。我概括了12个字,虽然简单,第一,应该是更加精确。第二,我有落地的操作的技术和方法,它们明确的作用和都有很大的力量。

之后,由四位助教演示了“通心力练习”。由许金声进行点评。

三位法师饶有兴趣地观看了练习。他们对 练习作了肯定。认为,这样的练习也是适合在居士中进行的。

 

(郭娜根据录像整理 )

 

寺院月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