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家许金声
心理学家许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216
  • 关注人气:31,2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缺乏精确性吗?

(2020-05-16 16:27:10)
标签:

马斯洛心理学

许金声

全人心理学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前言: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是世界伟大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第三思潮,即人本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和主要发言人。今年6月8日是他逝世50周年纪念日。马斯洛心理学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研究,强化了关于心理健康研究的取向。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在经济、政治、管理、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提出一些概念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界,进入了大众语言,例如像需要层次、自我实现、优心态管理、高峰体验等……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属于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为促进中国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我们从2010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论坛”,今年的论坛已经是第十一届,将于6月8日——6月9日在广东惠州市惠东县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举办。为纪念马斯洛,此届的论坛的主题确定为马斯洛心理学与健康心理。欢迎各位有识之士参与。(详见有关信息 )我研究马斯洛心理学较早,而且受益良多,在今年6月8日之前,我都将陆续发表关于马斯洛心理学研究的文章。欢迎心理学界以及社会各界有兴趣的朋友们批评指正!——许金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缺乏精确性吗?》

对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一个最常见的批评,就是认为它缺乏精确性。例如,有的文献批评马斯洛,说马斯洛没有指出低一层的需要究竟要满足多少,高一层的需要才能够出现。例如,美国心理学家雷克曼就认为:“在下一个较高的需要出现之前,一个人必须体验到多少满足,马斯洛对此缺乏精确的说明。”(雷克曼:《人格理论》,美国出版,1982年版。)

    关于需要与需要之间满足的互相影响,马斯洛其实曾经明确指出,优势需要的更替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需要层次中的其他需要的满足状况仅仅是其中一个因素。

我们在上面曾经引证马斯洛的这样一段话:“关于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这一观念,这种出现并不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缓慢地从无逐渐到有。例如,如果优势需要A仅满足了10%,那么需要B可能还杳无踪影。然而,当需要A得到25%的满足时,需要B可能显露出5%;当需要A满足了75%时,需要B也许显露出50%,等等。”在需要层次系列中的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会这样,正是由于人的行为决定于很多因素,需要满足状况只是其中一种。

再从马斯洛“类本能”这一概念来看,正是由于基本需要的性质是类本能的,它们在满足的过程中尽管有先天的一些遗传因素,但更受诸多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社会,一类是自身的努力。正因为如此,需要的满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所谓“在下一个较高的需要出现之前,一个人必须体验到多少满足”,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它隐含着这样一个前提:优势需要的更替只取决于一种因素,就是前一种较低的需要的满足状况。或者说,如果我们把优势需要的更替看成是“函数”,它的因变量只有一个,即前一种需要满足的情况。其实并不是这样。新的优势的需要的出现,取决于很多因素,前一种需要满足的情况,只是其中一种。也就是说,即使能够精确地说明一个人“体验到多少满足”,我们还是无法预知下一个较高的需要什么时候出现。

正是在《动机与人格》的第二章,马斯洛又接着讨论了“需要层次中的例外”的情况。他列举了诸多例外的情况。我所提出的“人格三要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需要满足上升的个体心理素质因素。该理论认为,人的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是三种基础的能力素质,它们的存在和表达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具有重大影响。简单说,一个人的三种人格力越是强大,对人的需要满足状态的影响就是越大。例如,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一个人的人格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超越低级需要的匮乏追求高级需要。(参阅《全人心理学丛书》之《人格三要素》)从人格三要素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只是单纯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所不能够解释的情况。

马斯洛指出:“对于有些人来说,自尊似乎就比爱更重要。层次序列中的这种最普通的等级颠倒通常起因于这样一种观念的发展:最有可能获得爱的人是一些意志坚定的人或者有权威的人,他们令人尊敬或者敬畏,他们充满自信或者敢做敢为。因此,缺乏爱并且寻求爱的人可能竭力表现得具有进攻性和自信心。然而实质上,他们寻求高度的自尊以及自尊在行为上的表现方式与其说是为了自尊本身,不如说是将它作为达到一种目的的手段,他们的自我表现(self-assertion)是为了爱,而不是自尊本身。”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4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马斯洛所说的这些“意志坚定”“充满自信”“敢作敢为”等的人,他们更能够超越爱的匮乏而追求自尊。这些人,也是意志力强大的人。

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些显然是天生具有创造性的人,他们的创造驱力似乎比其他任何一种反向决定因素(counter-determinant)都重要。他们的创造性的出现不是作为由于基本需要的满足释放出的自我实现,而是作为不顾基本需要满足的匮乏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4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马斯洛所说的这些“天生具有创造性的人”,可以归为智慧力强大的人。当然,智慧力,乃至意志力、情感力的强大,除了先天的因素外,还有后天的因素。

马斯洛指出:有一些人具有高尚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他们“会成为殉道者,他们为追求某个理想或价值可以放弃一切。”他们“对于不同意见或者对立观点能够泰然处之,他们能够抗拒公众舆论的潮流,能够为坚持真理而付出个人的巨大代价……”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马斯洛所说的这些人,显然具有突出的情感力、意志力,甚至包括智慧力。

马斯洛指出:“有一些人的志向水平可能永远处于压低或者压抑状态,也就是说,在层次序列中占劣势的目标可能干脆被丢失,并且可能永远消失,结果,这个在一种很低的生活水平上度日(如长期失业)的人,可能在余生中继续仅仅满足于获取足够的食物。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所谓心理变态人格是永久丧失爱的需要的另一个例证。根据掌握的很多材料来看,这些人从生命的头几个月开始就缺乏爱的哺育,现在已经永远丧失了爱的需要和给予爱的能力以及接受感情的能力(就像动物因出生后并未立即锻炼而丧失了吸吮或者啄食的反应能力一样)。”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马斯洛所说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属于后天造成的心理病态。它们都是可以改变的。在我的心理咨询,或者说“通心辅导”的实践中,遇见过好些这些的案例。经过调整,他们的情况可以大大改变。从人格三要素理论来看,他们的三种人格力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接下来,马斯洛在第三章《基本需要的满足》中,又说到:

“满足理论明显地是一个特殊的、有限的或不完整的理论。它不能单独存在,不具有独立的合理性。至少,只有与下列理论结合,它才可能是合理的:

 

(1)    挫折理论;

(2)    学习理论;

(3)    神经症理论;

(4)    心理健康理论;

(5)    价值理论;

(6)    约束理论;

等等。”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我所提出的“人格三要素”理论与上述六种理论都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看成是这六种理论的一种整合。(参阅《全人心理学丛书》之《人格三要素》)

——摘自许金声新著《大我实现之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缺乏精确性吗?
许金声2019年6月9日,在中科院心理所举办的研讨会上,讲解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一步发展出来的全人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不仅在马斯洛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清晰,而且做了重大补充。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缺乏精确性吗?
 研讨会在进行中。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缺乏精确性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