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智慧力?

(2019-05-19 11:27:48)
分类: 什么是全人心理学

什么是智慧力?

 在我读书时,曾经有一件事情对我产生过很大影响,它使我对自己的智慧力产生过极大的自信。我是一个不用功的学生,极不愿意做作业,经常逃课。读初二的时候,学习平面几何学,由于贪玩,我的全部作业本只写了两页纸,几乎是空白。但是,在期末考试前,我把定理背了一遍。凑巧考试出的题目几乎全是证明题,我就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推理能力,证明出了所有的题,得了一个100分。由于我没有做作业,在学年总评的时候,被扣掉了5分。结果学年总评得分是95分。回忆当时的感觉,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势如破竹。

  如果仔细地回想,大多数的人都有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甚至战胜挫折、超越挫折的经历。我所谓的“智慧力”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关于“智慧”的概念没有太大的区别。

    关于智力,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智力是一个得到多种应用和具有多种定义的概念。有人把它定义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些人认为它是学习能力,还有其他人认为它是处理复杂和抽象事物的能力。”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很难有一个智力的定义得到普遍的公认。智力的定义之所以会多种多样,其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智力的研究角度具有很大差异。

    从本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即人的潜能的发挥、自我实现问题的角度出发,我尝试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为智慧力下这样一个较为笼统的定义:

    智慧力就是个体吸收、接受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能力。所谓“有效”,是指有助于个体正常地满足需要,并且让需要的满足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和接近。       

关于智慧力的外延有多种分类方法。智慧力可以分为“认知智力”和“情感智力”。在彼得·萨洛维和约翰·梅耶所谈的“情感智力”中,前三种大体上都可以归入我所谈的智慧力,即“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它们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能力”。所谓“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可以归入我在下面一节将谈到的“情感力”。 

在情商理论的奠基者之一霍华德·加纳德提出的七种智力中,各种智力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但其中 “数理逻辑智力”可以看成主要是认知智力。

数理逻辑智力——这是科学家、会计人员和电脑程序设计人员等擅长的智力。牛顿发明微积分,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霍金的黑洞理论,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的成就,都主要是靠这一种智力。一般善于进行逻辑推理,善于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的人,都具有较强的这种智力。

霍华德·加纳德提出的“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智力”可以看成主要是情感智力。

   语言运用智力”、“空间认知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作智力”与其说是明显地偏向认知或者偏向情绪,不如说是属于中性的智慧力。

语言运用智力——这是作家、诗人、主持人、相声演员、律师等常常突出地具备的智力。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歌德的《浮士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屈原的《离骚》,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众多的唐诗宋词,都包含着这种智力的闪光。主持人的妙语连珠,相声演员的幽默风趣,律师的滔滔雄辩,也无不是这种智力的体现。许多人虽然不是从事上述职业,有的人甚至只受过极少的教育,但他们擅长生动地叙述一件事情,口齿伶俐地模仿别人说话,这也是语言运用智力的表现。

什么是智慧力?
(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

空间认知智力——一般人都具有这种智力,但它是画家、雕塑家、摄影家、机械工程师、建筑师等擅长的智力。达·芬奇、毕加索、罗丹、达利、亨利·摩尔、贝聿铭等都突出地具有这种智力。这类人在思考时,善于借助图像,把脑中的概念用图像表达,或者通过图形、图象来复制实物。一般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喜欢欣赏绘画、雕塑和建筑等的人,都具有较强的这种能力。

音乐智力——一般人都具有这种能力,但它是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所擅长的智力,他们对音色、节奏、旋律有异常敏锐的感觉力。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萧邦、柴柯夫斯基、瓦格纳、梅纽因、帕瓦洛蒂、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民间艺人阿炳、聂耳、冼星海、旅美作曲家谭盾、刀郎、“钢琴王子”郎朗、李云迪等,举不胜数,都突出地具有这样的智力。任何人只要喜欢音乐,听觉敏锐,能够为音乐所感动,唱歌时不走调,能辨别不同的乐曲,也都或多或少具备了这样的智力。

身体动作智力——一般人都具有这种能力。这是运动员、舞蹈家、武术家等擅长的智力。

当然,人类的智慧力远远不止这几种。例如,艺术家的智慧力还包括他们敏锐的特殊的感觉能力,但这些智力很难归入上面所说的几种智力。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在谈到自己炼琴的体会时,涉及到了“触觉因素”的问题。

当访问者丹尼尔斯问他对练琴的看法如何时,梅纽因回答说:

我喜欢练琴。但由于我有许多事情要做,所以在练琴方面我不能如愿以偿。对我来讲,练琴就是探讨和温习某些感觉的过程。与演奏钢琴相比,触觉因素在演奏小提琴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两个八度音程在弦上的距离是相同的,音准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更没有哪个音符或是哪个声音总是保持原样不变。弓在弦上的压力,运弓的速度,弓和弦的接触点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形成了发音中的千差万别,要想孤立地学好这些东西是根本不可能的。

 

上述智力都可以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解释。

如果按照思维所采用的信息的种类以及加工的方式来进行分类,所谓信息加工可以分为两大类:“工具性加工”(或“逻辑性加工”)和“艺术性加工”(或“形象性加工”)。根据这两种加工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智慧力进一步划分为“工具性智力”(或称“逻辑性智力”)和“艺术性智力”(或“形象性智力”)。

其中,工具性智力、逻辑性智力可以直接增加控制外界和改变外界的能力,它主要是左脑的功能,所以又可以称为“左脑智力”。霍华德·加纳德所谈到的“数理逻辑智力”属于这种智力。

艺术性智慧力、形象性智慧力虽然不能够直接增加人控制外界和改变外界的能力,但是它可以通过对人的状态的调整来达到这一目的。它主要是右脑的功能,所以又可以称为“右脑智力”。霍华德·加纳德所谈到的 “音乐智力”都属于这种智力。

语言运用智力”、和“空间认知智力”属于中性,具有界于“工具性”和“艺术性”的之间的特征。

    把智慧力区分为“工具性智力”和“艺术性智力”,或者“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并不等于说在进行逻辑思维时没有形象伴随,在进行形象思维时没有一定的逻辑遵循,而是指人们在进行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时,在信息的吸收和运作上具有明显的区别。

     根据我国心理学辞典的解释,逻辑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主要以第二信号(语言、文字、数字、符号)作为思维过程的主要刺激物进行的思维活动。

     2.它是主要以各种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形式的思维活动。

     3.它是主要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等为过程的思维活动。

       关于形象思维,学术界的看法分歧较大。一般可以认为,形象思维是一种在思维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形象、表象的思维活动,它与想象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形象思维是由形象感受、形象储存、形象识别、形象创造、形象描述5个环节组成的。形象思维能力又可分为形象感受力、形象记忆力、形象识别力、形象创造力、形象审美表现力等多种能力。

    形象思维是通过形象来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识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认识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杨清认为:形象思维是表象运动的“思想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在这两种思维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有的人逻辑思维强,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人看重形象思维,有的人看重逻辑思维。其实,两种思维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是互相激发的。有不少的人体现了这种完整的两类思维皆优的智力。

     麦克斯韦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对物理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电磁理论的大厦,完成了自牛顿以来又一次物理革命。麦克斯韦的科学成与他的思维方法分不开,那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结合。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一般人来说往往长于此而短于彼,而麦克斯韦同时具备数学和诗歌的才能。在他读中学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他曾在爱丁堡中学举行的数学和诗歌比赛中各取得一个第一名。麦克斯韦在他长时间的科学生涯中,从未放弃对诗歌的追求,尽管他并未想当诗人,但他的诗歌自成一格,一直被同学和同事传抄、朗诵和欣赏。

    数学以不容置疑的逻辑力令人信服,而诗歌以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感。正是数学和诗歌赋予了麦克斯韦独特的思维方式,并使他能够攻克物理学的堡垒。

什么是智慧力?

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

 电报传递的爱情诗

虽然我和你远隔万里, 
但我们的思绪交织在一起。 
就像电流计的回路和指针那样, 
你的思绪始终萦绕在我的心间。 
像丹尼尔一样永恒,像格罗夫一般强壮, 
又像斯米那样热情奔放, 
我心中涌出爱情的潮水, 
它们又都流到你的身边。 
啊!请告诉我, 
当电文从我心头发出,在你身上感生出什么样的电流? 
你咔哒一声就会消除我的苦恼。 
韦伯穿过一个又一个的欧姆, 
把回音带给我,—— 
“我是你忠实而又真诚的法拉, 
充电到一个伏特,表示对你的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