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关注的人类第一部史诗

标签:
史诗 |
分类: 艺术欣赏 |
一 、人类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人类最早的史诗是什么?据龚勋主编的 《世界上下五千年》,是《吉尔伽美什》。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创作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吉尔伽美什》,它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史诗,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苏美尔人中流传,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最终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前16世纪)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部巨著。这部史诗讲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一生的传奇故事,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今伊拉克南部)国王,半人半神。众神创造了他完美的身躯,并赋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无法具有的完美品质,但是吉尔伽美什当上了乌鲁克国王后,性情暴戾,荒淫无度,弄得民不聊生。天神听到百姓的哭诉后,就为吉尔伽美什创造了一个对手恩奇都,让恩奇都去制伏吉尔伽美什。他们俩艰苦厮杀后,不分胜负。最后,两人相互敬佩,结成了莫逆之交,他们一起为民造福,如打败嗜血的食人狮,杀死伤害人类的怪物洪巴巴,等等。吉尔伽美什还拒绝了女神伊什塔尔的求婚,并在恩齐都的帮助下,击毙受女神指派前来报复的天牛。但是恩奇都后来患上致命的疾病,离开了人世。挚友的去世使吉尔伽美什悲痛欲绝,同时也开始对死亡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吉尔伽美什决心到人类的始祖乌特·纳比西丁那里去探寻永生的秘密。他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了乌特·纳比西丁。乌特·纳比西丁向他讲述了人类曾经历大洪水的灭绝之灾,但自己一家却因得到神的帮助而获得永生的经过。后来吉尔伽美什在乌特·纳比西丁的指点下得到了一株可以长生不老的仙草,他决定拿回去救活恩奇都,并与广大的兄弟姐妹共享幸福。可惜这株仙草不幸被盗,吉尔伽美什只得万分沮丧的回到了乌鲁克。最后,在与恩齐都的亡魂对话后,吉尔伽美什才明白人类是不能获得永生的。全诗至此结束。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早期人类留下的文学珍宝。它塑造了一个具有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的英雄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力图探寻自然法则和生死奥秘,以及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理想。”(龚勋主编:《世界上下五千年》,第10页——11页,汕头大学出版社,2016年。)
如何看待人类的这一最早的史诗?这是跨学科的一个问题。解读这部史诗,需要有多学科的功力。
我现在不揣冒昧,我现在仅仅从心理学的角度,更具体地 说,是从自己研究、倡导的通心理论 的角度,提出一点看法。
二、人类最早史诗的重大现实意义
在我看来,该史诗至少具有以下亮点:
一 、 天神为吉尔伽美什创造了对手恩奇都,试图去制伏吉尔伽美什。“他们俩艰苦厮杀后,不分胜负。最后,两人相互敬佩,结成了莫逆之交,他们一起为民造福,如打败嗜血的食人狮,杀死伤害人类的怪物洪巴巴,等等。”这说明了什么呢?在人类的早期,生存竞争激烈,首先是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
二、按照我的“六种人类关系,六层次通心”,它们是:1、人与“道”的关系。2、和谐关系 。3、弱互利关系。4、一般关系。5、利益相争关系。6、敌对关系。从第2到第6,或者从第6到第2,它们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前者是和谐的程度逐渐减弱 ,后者是逐渐增强。它们相互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一个决定因素,取决于双方对于第1“人与道的关系”。在人类的早期,就已经有全部六种关系。
三、在人类早期,就已经有从敌对关系转化为和谐关系的先例。例如,吉尔伽美什与其对手恩奇的关系。他们先是进行艰苦厮杀,不分胜负。最后却相互敬佩,成了莫逆之交,并且一起为民造福。
四、中国古有“不打不相识”的诸多故事。例如,1、《水浒传》中的 李逵与绰号“浪里白条”大打一架,从船上打到江岸,又从江岸打到江里,结果成为好朋友。2、丘处机路过牛家村,以为郭啸天和杨铁心是投靠金国的鹰爪,就跟他俩打了起来,打斗过程中发现杨铁心用的是杨家枪法,方知对方是忠良之后。最后三人交了朋友,郭杨遇害后,丘处机收杨铁心的儿子杨康为徒,传授武功。
五、所谓“不打不成交”,国外这样的故事也很多,但以下却是确切的史实:德国18世纪的歌德已经名声大振之时,棋逢对手,遭遇了弗里德里希·席勒。他也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有《强盗》《欢乐颂》《阴谋与爱情》等。席勒针对歌德的戏剧《埃格蒙特》写了一篇批评文章,歌德看后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认为“自己苦心经营二十多年取得的地位和荣誉,忽然被这个年轻人给搅乱了”。歌德对席勒有意回避,甚至反感。席勒其实非常仰慕歌德的才华,他开诚布公地给歌德写了一封长信,两人冰释前嫌,成为莫逆之交。
六、“不打不成交“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国际关系的世界历史中。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外交家基辛格认为:“从来不存在一个真正全球性的“世界秩序”。当今时代的所谓秩序源于近400年前在德国的威斯特伐利亚召开的一次会议。”(基辛格《世界秩序》序言,中信出版集团,2015)而在此之前,“中欧的教派冲突和政治动乱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最后酿成了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打成平手的各种自治的政治单元并存,呈现出政治多样化的特征。”(基辛格《世界秩序》序言,中信出版集团,2015)
七、从通心理论看,人们互相为镜子,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往往只有通过人类关系的最终的敌对关系的较量,面对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大家才能够各自充分认识对方,认识自己,进而被迫采取损失最小的和解行为。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甚至走向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双赢。
八、根据《吉尔伽美什》记载的故事,人类早已经有“化干戈为玉帛”的传统。“和则双美,斗则两伤。”是普遍认同的理念。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一旦对手成为朋友,力量会成倍增加,可以有更辉煌的成绩。在人类古老的史实里,已经蕴含了现代通心理念的种子。
九、在该史诗中,吉尔伽美什因朋友恩奇都的去世悲痛欲绝,同时也开始对死亡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去探寻永生的秘密。对于永生的愿望,或者至少是长生不老的渴望,是人类的永恒的主题,迄今方兴未艾。他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后,得到了一株可以长生不老的仙草,可惜这株仙草又不幸被盗,预示了这一理想是可以企及的,同时又难以实现。在这里体现了人类对于生命的终极问题的探求,对于“道”的追求 。
十、目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政客,视中国为敌对关系,对中国的发展进行遏制,这是有悖于世界文明的进步理念的。当然,这里与国与国之间的人民相互十分缺乏了解有关系。所以说:强调国与国之间人民的“民心相通”是势在必行的大事。“通心”的理论和方法的普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关于《吉尔伽美什》的浮雕
悲痛欲绝的恩奇都之死。